APP下载

认知科学语言与思维研究的结论与启示

2009-06-15张俊钰

学理论·下 2009年5期

张俊钰

摘要:西方学者从句法特征、语言标记、语法和词汇差异对认知的影响来研究它们之间的关系;中国学者也从印欧语系和汉语结构的差异试图印证中西方不同的思维轨迹。但学界并未取得共识。无论在国内或国外,对语言相对论都存在支持和反对两种截然不同的观点。反思这些研究语言的方法和结论,对研究人类自身的精神世界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认知科学;语言与思维;普遍语法

中图分类号:H0-05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09)11—0174—02

一、认知理论与普遍语法

20世纪50年代,第一代认知科学逐渐兴起,认知心理学成为心理学研究的主要方向。重要代表人物有乔姆斯基和皮亚杰。乔姆斯基的“语言能力说”提醒人们透过语言表层(语法和词汇)去深入研究建立在人类遗传机制之上的语言共性。他认为儿童天生具有适用于所有人类语言的基本语法结构的知识。世界上所有的语言都是从一个同一的人们生来俱有的、独立于其它认知机制的、具有自主系统的普遍语法演变而来的。皮亚杰语言反映已有的认知结构的观点直接导致与萨丕尔——沃尔夫假说相对立的“认知假说”,其核心理论主张认识先于语言,思维决定语言,即认知结构决定语言结构。

认知语言学与生成语法为我们展示出人类认识世界的另外一副路线图:“现实——认知——语言”。显然,这个理论认为,现实是认知的基础,语言是认知的结果。王寅(2007)将其归纳为四点:(1)现实是认知和语言的基础,现实决定认知,认知决定语言;(2)认知是现实与语言的中介,认知反映现实,依靠语言凝化;(3)语言是现实与认识的结果,同时,语言反映和影响认知,认知反映和影响现实;(4)文化与人类生存息息相关,与现实、认知、语言密不可分。

二、针对语言相对论的证伪

针对语言结构对人的思维和认知的影响,许多中外学者都提出了反面的依据:

约翰·卡罗尔在为沃尔夫文集(高一虹等译,2001)所作的前言中就引述了伦纳伯格和福伊尔在上世纪50年代对沃尔夫语言研究方法的尖锐批评。伦纳伯格认为:语言在表述某个事件(例如擦枪)时的巨大差异,并不一定对应于那个事件的感知差异;这种语言差异可能只是该语言内部象征方式的演化后果,一般不为讲这种语言的人察觉,正象我们说breakfast(早饭)的时候,并不会想到这是“停止斋戒”(break a fast)。伦纳伯格强调,必须分别观察和描写语言事件和非语言事件,然后才能将它们联系起来。在论证两者之间的联系时,必须用常规的证明方式,否则语言相对论就会陷入循环的窘境,至少是同义语重复。因为,世界观差异的惟一证据就是语言差异。福伊尔的批评更加直接:如果由原因来推论结果,那么,讲不同语言的文化不会对空间、时间、因果关系、以及物质世界其他基本因素有看法上的差异,因为对这些因素的正确认识是生存的基本条件。

上世纪60年代末以来,柏林、卡尔和罗斯切深入研究了颜色词与认知的关系,提出了焦点色、类典型和基本层次范畴等理论,指出人们对颜色的认知是由人的生理构造决定的,不受其所使用的语言影响。对于人们经常引用的表达概念的词汇多少可以反映一种语言的精确度问题,莱恩斯(Lyons)的看法是:虽然爱斯基摩语中有许多词用来指不同的雪,而英语中只有Snow;澳洲许多土著居民的语言中有若干词来表示不同的沙,而英语中只有Sand,但是这并不意味着英语民族的思维精确度不如操这些语言的民族。事实上说英语的滑雪者就可能出于兴趣或者需要,用英语的词组或短语等方式表达出爱斯基摩语和澳洲土著居民的语言中所表达的意思。

有相当多的人认为,从根本上说,思维(而不是语言)是对客观现实的反映,是与客观实在相联系的。语言学家帕尔默认为,人类语言具有共同的语义特征是因为:人类生活在同一世界;人类具有基本相同的大脑特征;不同社会的文化需求是基本相似的;使用不同语言的不同社会之间保持联系沟通;人类语言具有共同的起源。斯坦博格(1982)通过一系列的实证后指出:人类认知结构很大程度独立于任何自然语言的具体特征。语言有赖于思维,反过来在某些方面又作用于思维,例如对记忆、思考的内容及方向等产生影响。但语言并不影响思维的基本类型和运作。

这些因素都对语言相对论提出了严峻的挑战,也使学术界在这一时期对萨丕尔——沃尔夫假说产生了广泛的质疑。

王寅(2007)主张:语言决定论的说法显然有较大缺陷。他认为,人们在讲语言对认知和现实的反作用时,既有“反映”,也有“影响”。提醒人们的研究不要走极端,沃尔夫的“决定论”是一种极端的表现。因为,倘若按照“语言决定论”的观点,语言决定了人们的世界观和认知,那么不同的语言就会有不同的认知,既然操不同语言的民族认知不相同,它们之间又如何能够互相理解呢?又如何解释不同语言之间的可译性呢?另外,操不同语言的民族可能有共同的文化,有不同文化的民族可能使用相同的语言。

伍铁平(1986)说:在当今心理语言学领域中语言对思维的决定论已没有多大影响。更有人对萨丕尔——沃尔夫假说不屑一顾:“语言决定论早已是被语言学家抛弃了的话题,如今已没有多少人愿意在这个强式说法上再浪费口舌了。”(纪玉华,许其潮,2003)

三、折中观点

语言与思维的关系问题源远流长,萨丕尔——沃尔夫假说的某些科学性不仅仅在语言学家那里,就是在一般人的感觉中似乎也无时不刻都存在着。但是要得到全面验证或者将其推翻都面临着巨大的困难,正如约翰·卡罗尔在《论语言、思维和现实—沃尔夫文集》(2001)的前言中说的那样,虽然“语言相对论至今没有得到充分的证明,同样也没有足够的证据将它驳倒。人们似乎同意,语言之间有许多奇特的差异,不过这些语言结构的差异是否与观察和建构世界方式的实际差异有联系,仍是悬而未决的问题。”

既承认语言的普遍性又承认语言的差异或许是我们应该出的结论。王寅(2007)认为:“语言之所以存在一定的共性,是因为我们面对相同或基本相同的自然世界,我们有相同的身体构造和功能;语言之所以存在差异,是因为社会文化的差异和人们认知方式的差异所致。”

人们普遍倾向于抛弃“语言决定论”,支持“语言相对论”,并反对将二者混淆。姚小平(2002)说:不管怎样理解,我们都不应把“语言相对论”等同于“语言决定论”,否则就背离了沃尔夫的初衷。其次,语言相对论只是一种语言理论或假说,并无价值观念的取向,或者说,跟语言优劣的评判无关。沃尔夫把话说得很明白:“欧洲语言及思维习惯处于显赫地位,也是经济和历史原因所致……但据此声称这些语言代表了某种优越性,则是毫无根据的”(《论语言、思维与现实》之《原始社群思维的语言学考察》)(高一虹等译,2001)。

学者邓宝石、杨波(2005)说:虽然萨丕尔——沃尔夫假说饱受质疑,但语言和思维关系的研究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课题,语言是否影响思维不是一个简单的“是”或“不是”的问题,而需要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作细致的跨学科分析,以判定语言在哪些层面上会对人的思维产生何种程度的影响。事实上,萨丕尔——沃尔夫假说对外语教学、濒危语言的研究和保护以及全球化背景下的文化保护等诸多方面都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四、结论与启示

(一)思维影响语言表达。思维的内容通过语言表达出来,但表达出来的语言内容是由思维内容和形式决定的。人们创造新词汇是现实世界作用于人的思维,而思维又对语言作用的表现。随着对客观事物的认识的不断深化,越来越多的新现象都要求用新的词汇来表述。另外,由于人的经历、文化层次、所处环境、使用的语种等的不同,其思维的内容和形式是有区别的,自然影响着人们不同的语言表达形式,所以影响思维的不仅仅是语言,还有复杂的社会现实与人文环境。

(二)思维的发展推动语言的发展。按照人类普遍的认知,思维发展经过了直接行为思维、具体形象思维、抽象思维、逻辑思维等几个主要的阶段,而语言的发展正是这几个阶段的直接反映。词意表达、词语的形成、语法构造等,都在不同程度受思维形式发展的制约。

(三)思维与语言是人类进化和发展的共同的必然结果。没有思维,不会有语言的产生和发展;没有语言,也就没有失去内涵的具体思维;思维借助语言进行表述,语言所表述的内容就是思维的内容。在人类自身的成长和发展过程中,思维和语言是极为重要的内容,同时,思维和语言的正常发展,促进着人类的正常发展。对人类的思维和语言的研究、对人类的进一步发展是有着积极作用。

(四)人类的思维具有根本的共同之处,因而人的世界观在基本概念方面是相同的。

(五)人类认识自身的路还很长。人类限于对自身的认识程度和科学研究的水平,尚无法直接观察头脑中概念以及判断和推理规则的存储单位和形式,也无法直接观察判断、推理的神经生化机制,而不得不通过思维的结果即思想的语言表达形式来研究思维的过程和思想的产生。这种由果推因的研究方法自有其合理性,因为通过思维表达出来的思想,必然会透露出思维行为的各种信息。但思维不等于语言却是早为人们所确认的。因此,研究思维规律的逻辑学和研究科学反映论的认知科学,首先就排除“具体化”的语言,否则就无法解决全人类思维的机制、规律是一致的,而语言却千差万别的矛盾。另外,不同语言间的差异是外语学习和外语教学的一大障碍。而形成这一障碍的根本原因,是不同语言对其使用者的思维习惯和思维方式的深层次影响。因此,对语言与思维关系的全方位细致研究对外语教学有巨大的推动作用。要加强对语言的研究,特别是对濒危语言的研究和保护,具有不容忽视的紧迫性和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邓宝石,杨波.国外语言相对论研究刍议[J].西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4).

[2]高一虹等译.论语言、思维和现实——沃尔夫文集[M].湖南教育出版社.2001:34.

[3]纪玉华,许其潮.再议萨丕尔——沃尔夫假说—评国外跨文化交际学教科书对语言相对论的讨论[J].外国语言文学.2003,(4).

[4]斯坦博格.语言心理学:语言、思维与世界[M].纽约:Holt,RinehartandWinston出版社.1982:109.

[5]王寅.语言世界观多元论—八论语言的体验观[J].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1).

[6]伍铁平.语言与思维关系新探[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86:32-39.

[7]姚小平.人类语言学家沃尔夫的遗产:读《论语言、思维和现实》[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2,(1).

(责任编辑/王丽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