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文学课多媒体运用的局限性探讨

2009-06-15

学理论·下 2009年5期
关键词:局限性多媒体艺术

李 枫 赵 岩

摘要:多媒体课件在高校教学得到普遍认可并成为主要的教学辅助手段,但无论是多媒体课件自身的辅助作用,还是文学作为艺术的一个门类,文学课使用多媒体课件都有明显的局限性。主要包括以信息替代知识,背离文学课程的基本教学目标;视觉的直观满足,违反了艺术教育和鉴赏的“不到顶点”原则;情感道德的隐退,弱化了文学课教书育人的基本功能。

关键词:文学课;多媒体;局限性;艺术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09)11—0164—02

目前,多媒体教学已成为高校教学的主要辅助手段,文学课也不例外。多媒体教学具有传统教学方法不能取代的优点和长处,但它也存在着明显的不足。“与其它任何技术一样,作为一种教学媒体,由于人们对其认识上的误区,使得多媒体教学辅“教”不辅“学”的现象相伴而生,给教学带来某些负面影响,这是需要引起重视的问题。”[1]而对它带来的负面影响直到现在很少有文论及。本文拟就此问题作一基本探讨。

首先,我们要肯定多媒体教学的积极意义,但是作为一种辅助教学手段,它有自己规定的适用对象和范围。也就是说它不一定能适用所有的课程,文学类课程即属此列。文学课有它的特殊性,它属于艺术范畴,其课程功能除了传授知识以外,还直接承担着德育美育的教学目的,而后者常常因为运用多媒体教学受到影响和弱化。具体说来,这种局限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以信息替代知识,背离文学课程的基本教学目标

文学课和所有的课程一样,它最基本的教学目标就是传授知识。而知识和信息是不同性质的两个事物。所谓知识,是指人们在社会实践中所获得的认识和经验的总和;指学术、文化或学问。所谓信息,指音信、消息;信息论中指用符号传送的报道,报道的内容是接收符号者预先不知的。从中英文的两种解释来看,信息主要表现为一种获知,即“知道什么”、“记住什么”;而知识则侧重于知性的理解,即不仅“知道什么”,还要了解“为什么这样”。获得信息是一个“知其然”的过程,获得知识却是一个“知其所以然”的过程。

我们正处在一个视觉化的时代,而视觉在人类的所有感觉中,处于绝对的优先地位,这就不难理解为什么多媒体课件一经运用就受到学生欢迎的原因。视觉时代人类最重要的认知方式之一就是“读图”,就是通过图像给我们的启示来认识世界,有的学者曾以“图像对语言的暴力”这种说法来形容这一事实。[2]图像比文字更直观、更快捷,也更简单,任何人都可以看图,都有可能看得懂图,但并不是每个人都会阅读文字,都能理解文字所表达的意义。因为图像有这样的优势,所以大学生普遍喜欢多媒体教学,这表现在,学生不愿意或懒于阅读文学文本,而宁可通过观看影视作品来获取有关文本的信息;单纯的口头教学使学生不耐烦;学生的知识储备较少,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无法展开,讨论无法深入进行;学生不重视课堂听讲的重要性,怠于做课堂笔记,把复制课件作为课堂听课的主要任务和复习时的唯一依据。在这种情况下,学生对多媒体的选择不再是单纯的“看与不看”的问题,而是一种有情感倾向甚至有价值偏好的认识,即“想看”、“愿意看”。这样一来,无论是高校教学的理念、理念的实施,还是具体的教学效果,和传统教学相比都发生了重大的改变。

这种改变使当前高校的文学课程教学陷入了一个尴尬的境地。它削弱了学生接收知识的主动性,使学生更倾向于被动地浏览和被动地感知,忽略了思想层面上的反思。假如这种忽略不断地继续下去,反思就会从一种无意识的缺席演变为自觉的缺席。学生根据自己所看到的来建构自身的文学知识框架,心灵的力量越来越微弱,对文学力量的体会和感动也越发不容易。

比如我们要讲曹禺的戏剧《雷雨》,根据原著改编的电影电视版本很多,对同一个角色不同的导演和演员根据不同的表演理念和理解去做不同的演绎。教师在制作多媒体课件时,为了帮助学生更形象地理解文学人物或者为了扩大学生的视野,就要剪辑大量的图片或视频片断。在众多的图片之旁,文字提示可能只有几个问题或者几句话,如“周朴园的性格特征是什么”,等等。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要去思考这些问题,但这种思考在相当程度上受到图像的牵制,并且思考的时间也会因对图像的关注而大大缩短。如果一个学生事先没有阅读过文学文本,他对作品和人物的感觉就会首先来自多媒体的视觉冲击,那他从50分钟的一节课上所可能获得的知性理解和审美体验,其深度和广度就要打折扣。这样,一节课后,学生大概可以了解到故事梗概、主要人物和人物的主要性格,或许还能记住图像上几个不同演员的面孔,但对作品的真正内涵却难以挖掘,个性化的认识也较少。

二、视觉的直观满足,违反了艺术教育和鉴赏的“不到顶点”原则

德国启蒙运动时期的美学家、文艺批评家莱辛在《拉奥孔》中阐述了他著名的“不到顶点”原则。他说,到了定点就到了止境,眼睛就不能朝更远的地方看,想象就被困住了翅膀,因为想象跳不出感觉印象,就只能在这个印象下面设想一些软弱形象,对于这些软弱形象,表情已经达到了看得到的极限,这就给想象划了界限,使它不能向上超越一步。

想象本来是无边无界的,但多媒体对课堂教学的参与却在扩大学生视野的同时,为无边的想象划上了边界,这就是多媒体教学的悖论,即对学生想象力的限制。多媒体对学生想象力的影响主要表现为三个方面:第一,学生没有读过文本,图像所提供的信息填补了学生的接受空白,想象力是对图像内容而非文本内容的想象。第二,学生读过文本,学生的“读图”是一种轻松的认知行为,其想象力没有受到挑战,只是对图像信息的自觉认同。第三,学生读过文本,但想象与图像内容有较大差异,学生的期待视域受阻。在这种情况下,学生一般较少绝对地否定一方而肯定另一方,而是依据图像内容进行“想象的调整”。这种调整可能产生比较差异、加深认识的积极效果,但也有可能产生图像信息覆盖文本理解的消极效果。

多媒体教学使学生的想象力受到牵制,主要会发生两个方面变化:第一,想象的基点改变了,想象不再依据文本而是依据图像;第二,想象力的功能及其所能产生的审美效果改变了,原本依据文字所想象出来的那种依稀模糊却又大致确定的形象轮廓,被清晰具体的图像所置换、替代或覆盖。根据人类趋易避难的本能和视觉接收信息多于快于其他感觉的生理机制,多媒体中的图像很容易留存下来,成为学生记忆中的主要内容。在文本阅读中所培养到的想象力,不仅得不到更广阔的发挥,反而有可能会随着时间的推移渐渐被淡化。

文学本来为想象力提供了一个漫天飞舞的场所,但是由于多媒体的借用,想象力却从无形到有形,从无边到有界。在这一从文本教学为主导向图像教学为潮流的转变过程中,我们应对此问题进一步探讨。

三、情感道德的隐退,弱化了文学课教书育人的基本功能

在传统以口头讲授为主要方式的课堂教学活动中,教师和学生的主体性都是很明显的。教师要传道、授业、解惑,学生要反馈、思考、积累经验、培养良好的认知习惯。在这样一个教学世界里,学生可以有意识地、自觉主动地对教学内容进行判断、衡量、评价和筛选,同时,教师也在有意识地引导和培养。这对于坚定学生的是非观、提升学生的审美情趣、确立学生的道德立场和价值倾向,会产生积极、有效、正面、有益的影响。

多媒体是一种技术媒介,它隔断了教师与学生、文本与学生之间的直接联系,使传统以人为本的教学思路逐渐向以技术为本倾斜。同时,它大大缩短了学生思考的时间,转移了教师作为世界观、道德观和价值观的主体中心性。面对视听兼备的多媒体,教师主体和学生主体都有一种被“解放”的感觉。尤其是学生,原先在课堂50分钟内紧张的“知识反自”,让位于相对轻松也相对被动的观看和浏览,随着图片和影像一张张地翻过,学生的感觉会从最初的“震惊”逐渐变为平淡、麻木,并在此变化中不知不觉地放弃了自己批评、反思以及与感官愉悦相对峙的权利。学生的态度降格为对作品世界的全盘接受,不去评判谁对谁错,谁优谁劣,对其中蕴涵的道德深意不再持有鲜明犀利的立场。

这种变化,实质上已构成对世界、生活和文学的庸俗理解,也是对善恶是非缺少原则的宽容。这种道德立场和价值观念的滑坡并不是多媒体教学的失误,而是整个社会转型期在文化层面的反映,宣传速度,张扬欲望,倡导即时即刻的现实生活,强调自我利益的至高无上性,将对人的终极人生价值关怀变成个人生存欲望的张扬。多媒体是现代技术的产物,随着现代科学技术对文学精神的侵入,多媒体也可能导致文学课堂人文精神教育的干枯,这不能不引起教育学者的关注。

多媒体教学是社会发展和现代教育的必然趋势,我们不能否定多媒体教学的优势。但是,在运用多媒体的过程中,我们应当把握好尺度,处理好它与教师、学生和文学文本之间的矛盾关系,把它的消极影响控制到最小的程度。这些是我们亟待解决的课题。

参考文献:

[1]侯成伟,易晓明.浅析多媒体教学的负面效应及对策[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9,(1).

[2]赵静蓉.文学教学中多媒体意义研究[J].教育评论.2006,(2).

A discussion on limitations of multimedia-using in the university literature course

Li FengZhao Yan

(Daqing Normal University,Daqing,Heilongjiang,China)

Abstract: Although multimedia courseware is considered to be the main assistant way in teaching and was widely recognized effective,as an assistant function itself or as an art class,obvious limitations were found in the teaching in literature course.The limitations including:knowlage was replaced in information,to be contrary to the objective of literature teaching,go against to the principle of art education and appreciation that leaving only visual satisfaction and the retrogression of emotional morality,that weaken the basic function of education of literature.

Key Words: literature course;multimedia;limitations;art

猜你喜欢

局限性多媒体艺术
滴水藏海
借助多媒体探寻有效设问的“四度”
多媒体情境下培养学生阅读素养的三个维度
纸的艺术
多媒体在高中物理教学中的应用
基于微课视角的国内翻转课堂的理论探索
因艺术而生
艺术之手
爆笑街头艺术
浅谈HTML5的发展与应用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