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对爱情的哲学解读

2009-06-15韩金华

学理论·下 2009年5期
关键词:性爱维护

韩金华

摘要:爱情是人类永恒的主题,人们一直在探索它的秘密。本文肯定了爱情是一种艺术,需要学习;爱情有它发展的自然阶段,也需要维护;最后阐述了性爱在爱情中的位置,旨在给现代人的爱情一点启发。

关键词:爱情内涵;维护;性爱

中图分类号:B823.2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09)11—0029—02

爱情,从人类社会发展的长河,从人类历史的全部经验来看,始终是以一个永恒的主题出现在每个人面前。这个主题大概何时何地都不会枯竭。每个人在自己的一生中都要按自己的方式完成这一课题。每个人似乎都要开辟一个新的世界。可以说,爱情是世界上最简单也是最复杂的社会现象。本文试着深入爱情的内在本质,谈谈对爱情的理解。

一、爱情的内涵

弗洛姆在《爱的艺术》中指出,真正的爱情是那些具有创造性性格倾向和成熟人格的人(能够创造性地发挥自己力量的人)才具备的一种能力,是人的内在创造力的表现,是积极追求被爱人的发展和幸福,是在自由自觉中发挥灵魂的一股力量,它永远不是强制的产物。真正的成熟的爱是建立在平等与自由的基础上的,是在保留自己完整性和独立性的条件下(即保持自己个性的条件下)与他人合二为一。不是因为我被爱,所以我爱,而是因为我爱,所以我被爱;不是因为我需要你,所以我爱你,而是因为我爱你,所以我需要你。“爱是一种积极的力量,这种力量可以冲破人与人之间的高墙并使人与人相结合,它可以使人克服孤寂和与世隔绝,但同时使人保持对自己的忠诚,保持自己的完整性和本来的面貌。爱的惟一重要性就在于本身,爱是人类的自我表达,是使人的力量得到充分发挥的方式。”

爱情在本质上是一种给予的行为,爱情首先是给而不是得。“给予”并不是“放弃、被别人夺走东西或作出牺牲”,也不是交换。而是将兴趣、理解力、知识、幽默和悲伤——自己身上一切有生命力的东西——给予别人。“给予”是力量的最高表现,恰恰是通过“给予”,人才能体验到自己的力量、富裕和活力,体验到生命力的升华,这使人充满了欢乐,感觉到自己生气勃勃,因而欣喜万分。“给予”最重要的不是在物质财富的范围内,而是同别人分享他的欢乐,在给予的同时,自己也获得了极大的满足。在弗洛姆看来,并非所有的人都能“给予”,都具有爱的能力,那些不能通过奉献自己的生命力来唤醒和提高对方生命力的人就不能“给予”,也没有创造爱的能力。爱的“给予”可以缔造爱的升华,没有爱的“给予”则不能有爱的创造。

爱情更是对自己的生活、幸福、成长以及自由的肯定,所以在两个人的相处中,在心灵的最深处,一定要为自己保留一个席位。有人可能会产生疑问:自爱是否就是利己?其实,爱自己、理解自己同尊重别人、谅解别人是不可分割、紧密相连的。我也是一个人,同样体现了人性,当然可以成为我爱的对象。如果一个人有能力创造性地去爱别人,那他必然也爱自己,如果只爱别人,忽略了自己,是没有能力去爱别人的。爱自己和爱他人可以平行存在,二者是一致的,自爱和利己却是水火不相容的。利己者只关注个人利益,一切为我所用,他们体会不到给予的快乐,周围的一切,凡是能从中取利的,他们就感兴趣。利己者毫不关心他人,同样也不尊重他人的尊严和完整性,他们总是按对自己是否有利的标准来判断一切人和事物,眼里只有自己,原则上他们没有爱的能力,包括没有能力爱自己。他们看上去似乎非常关心自己,实际上只是试图通过对自己的关心去掩盖和补充自己缺乏爱的能力。利己者没有爱别人的能力,相爱的双方都要自爱。

二、爱情的发展阶段及其维护

瓦西列夫指出:个体爱情同其他事物一样,也经由萌发、蓬勃发展、繁花似锦到衰老枯萎的过程,在人生的不同阶段爱情具有不同性质与特点。一般来说,个体完整的爱情其发展过程大致经历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萌动期。少男少女对异性的态度上,有一个从不关心、反感、对中年异性的渴望、对异性的一般向往到对特定异性的追求的复杂性心理过程。少年的爱情是泛指的、游移的、无确定对象的,既是纯精神的、纯情感的,也是奇幻、朦胧的。第二阶段是激情期。青年男女从柏拉图式爱情到相爱男女的结合,隐约模糊的欲望被鲜明的、令人激动的爱情感受所代替,男人的激情燃烧得旺盛、明亮,女人也显露出前所未有的柔情和光彩。第三阶段是平静期。随时光流逝,以双方的表象及属性为心理内容的反射频繁重复,各自的形象同对方内心的全部活动结合在一起,建立了对彼此的信任和相互依赖,彼此相互给予,相互补充,跋涉人生,同甘共苦。这是爱情更深层次的境界,具有和谐、默契、深沉的特点。第四阶段是衰退期。随老年期的到来或是机体早衰,含有明显性欲成分的爱情就演变为精神依恋。爱情的精神力量使男女之间的感情在性欲这种强有力的生物刺激因素消失之后也不致冷却,会因时隐时现的回忆而放射出余辉。这时的爱情是一种精神的和美感的珍品,是精神和情感文明的表征,是生命的溢流,具有回映、怜惜、情谊的特点。

一个人在正常情况下如果完整地经历了爱情的所有自然阶段,他就很难再次热恋;如果产生了新的“情欲”,那就说明以前的“情欲”没有得到满足。爱情很甜美,但爱情有时也会凋谢。那么怎样来维护爱情呢?对此,瓦西列夫提出了富有启发性的见解。他说,要善于像初次相见那样去观察一切,重新发现已知,摆脱陈规旧套的禁锢。爱情的实质在于不断重新发现理想,永远感到情感的“饥渴”,在接触到美时感到无限的令人陶醉的快乐。要想始终保持“相爱如初”,首先爱情的对象必须具有丰富的精神世界,善于做到永不枯竭,只有这样对它的不断感知才能令人感到兴奋而又神秘;其次,钟情者必须具备善于观察的能力、丰富的想象力、细腻的心灵。没有这些品质水乳交融般的结合,即使最热烈的爱情也注定要毁灭。爱情既要求所爱的人品质恒久不变,同时又要求这种品质具有可塑性、不断翻新。它崇敬传统、习俗,但又渴望理想的美,渴望生活的完美,渴望双方关系文明化。“永不衰竭的爱情,其秘诀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个性生机勃勃、不断发展,由于环境的丰富多彩,由于思想和感情的日臻完美,由于意识的不断更新。停滞会毁掉幸福,把清澈透明的活水变成死水一潭,把欢乐和迷恋变成烦恼。生活的单调乏味会虐杀爱情的蓬勃生机,破坏憧憬的金色图案。”

三、性在爱中的位置

西方哲学家从对人的基本认识出发来考察爱情。人的存在具有双重性,即自然存在和社会存在。就爱情来说,一方面它根源于人类自然的需求,另一方面又是社会文明的产物。这里,前者是爱情产生的自然基础,而后者则是爱情产生的现实条件。男女双方性的需求是产生爱情的最基本的需求。就一般而言,没有性欲,男女之间就不可能有如此强烈的吸引,也不会有爱情可言。但是,仅有性欲的满足而没有心理的共鸣、审美的快感、精神的融洽与和谐,也不能产生爱情。所以说,爱情的自然基础不能简单地归结为性欲。

瓦西列夫说:“情侣的快乐是一种复杂的感受。它总是既包括同性欲本能、同感觉密切相关的最基本的情感,也包括同人的精神生活的审美、道德等高尚内容有关的那些情感。与此同时,尊重、友谊、好感、赞赏、敬慕、陶醉、眷恋、自我牺牲、纯洁、细腻等情感完全主宰着肉体接近感、皮肤敏感,主宰着本能的生理实现。高级的爱的情绪包含着低级的情绪,但是后者处于一定的从属地位。每一种肉体(身体)接触形式都有精神等价物。接触、亲吻、性交,所有这一切并非造成纯属‘低级的情绪,而是激发那些离开爱情就不复存在的优雅的、深刻的感受。”爱情无疑会引起彼此性结合的愿望。在有爱情的基础上,双方产生的肉体关系才是纯洁的,是不会带有占有和被占有的野心和欲望的,而是与温情脉脉相伴的。如果没有爱情这个支柱,在一次结合后留给双方的感觉就仍然是“陌生”二字。情侣总是在敬慕对方的心灵的情况下才去接触其身体,他把性欲本能看成是两性亲密交往的最深刻的、纯粹审美和道德形式的组成部分。唯有爱情才是性的最高升华,有爱无性,会使爱情干涸,毕竟柏拉图式的爱情不能永恒;有性无爱,那是肉欲的一时满足,建立在肉欲基础上的爱情更不会长久——唯有灵(爱)与欲(性)的统一、水乳交融才是性爱的最高境界。爱可以激起性欲,但单纯的性欲决不等同于爱。性爱具有独占性和排他性的特点,其目的旨在结合,而绝不仅仅是为了满足生理上的需求或摆脱难捱的肉欲而进行的“减压”行为。性爱是爱的典型形式,也是爱的本质,一个人爱的能力的集中体现。

爱情就是人的两性之间的自然吸引和爱慕之情在一定社会历史条件下的追求或实现,或谓之两性之间自然吸引的社会性升华。爱情随着人类文明的进步而不断发展变化着。未来爱情的发展首先表现为爱情的纯化,除了男女双方相互的爱慕之外,不再有任何别的外在的动机。随着社会文明的发展和人类的进步,人的本能因素越来越弱化,社会文明的因素越来越强化,男女互相爱慕的内容便逐渐从本能的性爱向精神的、文化的、情感的方面转移。也就是说,未来爱情主要不再仅仅是性需求的满足,而更多的是人类精神和情感的追求和寄托,感情的融合、理想的一致、事业上的互助将越来越成为爱情的主要内容。

参考文献:

[1]艾·弗洛姆.爱的艺术[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7:29.

[2]瓦西列夫.情爱论[M].北京:三联书店,1992:143-144、180.

[3]恩格斯.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4]罗国杰主编.伦理学教程[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6.

[5]章海山、张建如.伦理学引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责任编辑/彭巍)

猜你喜欢

性爱维护
性爱中女怕走神男怕快
发射台中央控制系统典型故障分析及维护
1938年法入侵西沙 日军积极“维护”中国主权
略施小计,享尽夫妻惬意性爱
性爱多美妙 不当有“性伤”
性爱拼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