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康德的道德信仰世界观

2009-06-15张会永

学理论·下 2009年5期
关键词:康德

张会永

摘要:人们通常认为,康德的世界观是二元论的,因为他固守自然与自由的分离。然而,对康德来说,二元论其实只是策略性或过渡性的,其最终使命是实现自然与自由的统一。康德以划分两个世界的方式论证了自由对自然的优先性,接着又通过道德信仰学说论证了自由与自然统一性,最终形成了道德信仰世界观。这种世界观不仅有助于克服二元论,而且对克服自然主义世界观的弊端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康德;道德信仰世界观;二元论;自然主义世界观

中图分类号:B516.31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09)11—0021—02

在讨论康德的世界观时,许多研究者都坚持认为康德是二元论者,因为他在第一批判中划分了自然和自由截然两个不同的领域。但也有研究者如黑格尔、克朗纳和张志伟等认为,康德并不是彻底的二元论者,他的思想最终统一于他的“道德世界观”。这种观点是有道理的,因为康德确实把考察人与世界关系的最高观点留给了道德(或实践理性)而不是知识(理论理性),强调了前者对后者的优先性。然而,这种观点虽然有道理,却还不够准确,因为他们片面地强调了道德律的地位,而忽视了道德信仰对克服二元论所具有的核心意义。对康德来说,不是道德律而是道德信仰才体现了批判哲学的终极意图,即追求知识与道德、理论与实践、自然与自由以及感性世界与理知世界的最终统一。因此,严格说来,康德的世界观是一种道德信仰世界观。

一、从世界的二元论到道德的一元论

(一)世界的二元论

在《精神现象学》中,黑格尔曾指出,康德哲学是以自然和自由的二元划分开始的,他的世界观“是由道德的自在自为存在与自然的自在自为存在的关系构成的。这种关系以两种假设为基础,一方面假定自然与道德(道德的目的和活动)彼此是全不相干和各自独立的,另一方面有假定有这样的意识,它知道只有义务具有本质性而自然则全无独立性和本质性。道德世界观包含着两个环节的发展,而这两个环节则处于上述两种完全矛盾的假定的关系中。”[1]126

这段话包含了康德关于自然与道德关系的两个根本论断,首先,二者是“全不相干和各自独立的”;其次,道德或义务具有“本质性”而自然则没有这种“本质性”。这两个论断都是符合康德思想的。在他那里,自然(幸福)与自由(道德)首先分属于两个不同的世界,一个属于经验的感性世界,一个属于理性的本体世界,一个遵循自然的因果律;一个遵循自由的道德律,一个是理论理性研究的领域,一个是实践理性研究的领域。所以可以说它们是“各自独立”的。但是,“各自独立”并不意味着二者地位相同,可以平起平坐。康德认为,道德世界在等级上是优先于自然世界的,因为前者是本体世界,而后者只是现象世界。同理,实践理性也必然优先于研究后者的理论理性,甚至统领后者,因为理性的“一切兴趣最后都是实践的,而且甚至思辨理性的兴趣也只是有条件的,惟有在实践的运用中才是完整的。”[2]167

(二)道德的一元论

由于实践理性具有优先性,那么道德就必须在康德的世界观中占据中心地位。克朗纳准确地看到,康德“伦理学的和宗教的观点,是更为深植于他的人格乃至于他的世界观的哲学的核心的。”[3]47“有一个观念更决定地构成并决定了康德的世界观,这一观念是:人类可以透过道德律令与一较高的世界达致和谐,而道德行动可以把人类从自然的必然性中解放出来。”[3]62在康德那里,依照道德律的行为体现了人的意志自律和自由,使人摆脱自然因果性的束缚,高扬了人的尊严。因此,人们应该只让道德决定自己的世界观,或者说人应当具有一种道德的世界观。

因此,道德世界观本质上就是道德的一元论。对康德来说,感性世界与理知世界的二元划分是策略性或过渡性的,人的最终使命是要使这些环节都统一起来。而理论理性和实践理性并不是两个不同的理性,它们本质上只是同一个理性的不同运用而已,它们之间并没有不可逾越的鸿沟。虽然实践理性优先于理论理性,但二者的结合则是必须和必然的。

但是,道德要怎样才能决定世界观呢?对这个问题的回答就涉及到了道德信仰。只有通过道德信仰,才能最终促成道德与幸福、自由与自然的和谐统一,才能构成一幅完整的世界图景。

二、道德信仰世界观

(一)道德信仰的必要性

在康德那里,自然界与自由界的结合就表现在幸福这个经验要素和德性这个先天要素的综合上。但是,由于自然和自由分属不同的领域,它们的综合不能以一方包含另一方来实现,而需要通过实践设定(postulieren-或“悬设”)来实现。正如黑格尔所说:“道德与自然之间的和谐,——或者换个说法,因为只当意识经验到了它自己与自然的统一时自然才成为考虑的对象,让我们把自然换成幸福来说——道德与幸福之间的和谐,是被设想为必然存在着的,或者说,这种和谐是被设定的。”[1]127-8。但问题是,对有限的人来说,他根本无法保证能实现这种统一性。所以康德又设定了自由、不朽和上帝等概念来保证实现这种统一的可能性。康德强调,这些概念只能作为道德信仰的对象。所谓道德信仰,就是指“理性在把对于理论知识来说难以达到的东西认其为真时的道德思维方式”。[4]331

可见,在康德那里,道德信仰至少在以下两方面是不要的,“首先,与道德律相联系的至善作为目的是道德上必要的;其次,至善的获得与其条件即上帝存在和来世有关。”[5]25既然道德信仰与道德律和至善关系密切,而后二者又是实践上必然的,那么道德信仰就不可能是偶然的或可有可无的,而是在道德上是必然确定的,“如果对上帝之信念乃是道德理性之一项设定,则它的存在是有如道德律则之效力一般不可动摇地确切的:而这乃是康德最真挚的信念。”[3]79

(二)道德信仰的本质特征

康德认为,道德信仰在本质上是人们思考自身在整个世界中的处境时所必有的一种态度。据此,阿伦·伍德认为康德的道德信仰学说就是他的世界观,“道德信仰主要是作为对人的处境的辨证困惑的回应而被论证的,是一种观点或态度,针对着人们根据有疑问的前提去持续理性地追求其理性给出的目标。诚如黑格尔所言,道德信仰是一种‘道德世界观,‘实践世界观。”[5]154换言之,当人们思考世界时,思考自身在这个世界中的位置、遭遇和使命时,他们必然要采取道德信仰的观点。如果没有对至善、自由、不朽和上帝的信仰,那么人作为有限的理性存在者,将无法对上述问题做出任何解答,必然会陷入悲观和绝望的深渊。

康德坚信,道德信仰世界观的作用并不在于它能实际解决人们面临的现实困境或问题,而是能在人们面对现实生存困境时仍然保持信心而不至于陷入绝望与疯狂。并不是因为人有了道德信仰,相信了灵魂不朽和上帝存在,那么一个至善的世界就会实现。道德世界观并不要人们只把目光放在对未来期望而放弃现实的努力,它也“不提供一个比现实世界好的世界,而是这样构成的,即有勇气相信这个在其中有苦难和明显的道德失败的世界,其自身是一个道德世界,在道德信仰中,我不逃离这个世界而向一个更好的世界,而是,我选择了这个世界,拒绝绝望,通过我的选择,我把这个世界变成一个在其中我理性地行为去追求我最终的道德目的。相信上帝不能被刻画为对未来报酬的愉快的期望,而是带有顺从的谦卑与适度。”[5]169康德清醒地看到,道德信仰只不过告诉人们必须有勇气去面对我们的处境,它不提供任何实际意义上的对人的生存处境的解决,它只是一种视角或态度,使作为有限的理性存在者的人能够正视其所面对的无法逃避的道德张力与困境。

三、道德信仰世界观的意义

(一)克服二元论的尝试

通过对康德道德信仰世界观的论述,人们就会发现,那种认为康德是一个彻底的二元论者的观点是片面的。康德确实是划分了自然与自由两个世界,并分别考察不同的建构原则在这两个世界中的运用,这对我们较好地理解人和世界是有帮助的。但是,这种划分只具有过渡性的工具意义,并不是康德哲学的最终目的。因为消极地局限于两个世界的分离,还不是人和世界的完整图景,并不能达到对“人是什么”这一根本问题的完全探究。康德认为必须在积极的意义上促成作为两个世界的综合统一。康德认为,人只有持有道德信仰世界观,才能最终实现世界观的统一。可见,“就康德哲学最后是相信这些分立的领域之间存在着统一性这一点而言,即相信一种把自然役属于道德目的之下的统一性而言,康德乃是一个一元论者。”[3]69如果人们依然顽固地片面坚持二元论的流俗观点,那么他们就仍然走在康德哲学的半路上。

(二)纠正自然主义世界观的尝试

随着近代自然科学的迅速发展,并且越来越在自然研究中显示其力量,以至于自然主义的思维方式逐渐支配人们的头脑,形成一种自然主义的世界观。自然主义世界观以机械论的观点看待整个世界,强调世界的规律性,认为人能够掌握这些规律,从而支配这个世界。

自然主义世界观具有明显的局限性,它往往把世界当作客体,对它进行机械论的思考;它总把理性片面地理解为工具理性,而忽视了价值理性对人生的指导意义;它更多地是机械论地考察人,把人当作一种复杂些的机器,从而消解了人的价值和尊严;它对上帝的研究更多地是自然神论式的,轻视上帝在实现人生价值方面的功能。

相比于自然主义世界观,康德的道德信仰世界观具有明显的优点。道德信仰世界观在考察世界时,不仅重视世界的自然本性,而且重视其自由本性,并强调后者对前者的优先性;它更注重实践理性的基础地位;它不片面地把人看作是机器,而是把人看作既有感性欲求又有理性追求的存在者,同时更加注重人的道德本性;它虽然强调对上帝的信仰,但驳斥那种妄想认识上帝的企图,指出上帝不是知识的对象,人们信仰上帝只是为了支撑自己的道德意志,使其道德目的得以可能。这种道德信仰世界观对于克服近代形而上学中思辨的独断论与怀疑论都具有明显的意义,体现出康德已经远远超越了其所处的那个时代,因此许多研究者都认为他是一个现代意义上的哲学家。

参考书目:

[1]黑格尔.精神现象学下卷[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

[2]康德.实践理性批判[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3.

[3]里夏德·克朗纳.论康德与黑格尔[M].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2004.

[4]康德.判断力批判[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

[5]Allen W Wood. Kants Moral Religion[M]. Cornell University Press, 1970.

(责任编辑/石银)

猜你喜欢

康德
我不做鱼
康德的统觉理论及其价值一文补正
光棍康德的幸福生活
康德调钟
漫画
老宅男康德
康德的时间观
康德养生有术
康德哲学的现代意义
李泽厚:《批判哲学的批判——康德述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