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以“联”行 事

2009-06-13赵林森

现代语文 2009年12期
关键词:言语行为行事对联

摘 要:对联历来被定性为文字笔墨游戏、文学样式、民间文学、艺术形式等,这些观点大都是从文学、美学、民俗学等角度进行审视的。本文认为,对联是一种对称、简短、诗性的言语行为模式,对联的使用实质上是以“联”行事,传达特定的交际意图和执行特定的施事行为。对联的使用遵循了“言语求美策略”,是形式美和内容美的统一。

关键词:对联 言语行为 以“联”行事

一、引言

中国有一个成语叫“言行一致”,实际上是把“言”与“行”当成两个对立的范畴,而在语言学界则是把二者统一成“言语行为”。它源于英国哲学家奥斯汀(Austin)的言语行为理论,基本上可以归结为一句话:“说话就是做事”[2](to say something is to do something),即说话人就是通过说话来做事。同时,说话人实施了三个言语行为:言事行为(locutionary act),施事行为(illocutionary act),成事行为(perlocutionary act)。其中,施事行为是奥斯汀理论构建的核心,即说话人旨在通过话语实施某个交际目的或者执行某个特定功能的行为。

对联指的是“写在纸上、布上或刻在竹子上、木头上、柱子上的对偶语句。”[1]它由上下两部分字数相等、内容相连、相互对仗、结构相同、平仄相协、语意相关的句子组成。对联可以分为春联、喜庆联、行业联、挽联、劝勉联等,其功能涵盖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和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体现出歌颂、揭露、讽喻、褒贬、劝勉、哀挽、庆贺等强大的社会语用功能。笔者认为对联的使用实质上是以“联”行事,传达特定的交际意图和执行特定的施事行为。比如在许多学校的教室里可以看到这样一幅对联:“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这就是以“联”行事,老师用对联作为交际的媒介是要向学生传递这样的信息:既要努力读书,又要关心国家大事。

二、如何理解以“联”行事

在以“联”行事的言语交际过程中,联语往往表示两个语义层面:一是句法机构明确表示出来的句法意义(即字面意义);二是隐藏在字面意义后面的隐含意义(即言外之义)。

(一)字面意义。例如:时任最高人民法院院长的董必武在1955年金秋时节,路过兰州时,听取政法部门汇报完一个案件之后,认为此案处理不当,建议重新调查,并挥毫题了一副对联:“提高警惕,肃清一切特务分子;防止偏差,不要冤枉一个好人 ”[3]。此联按字面意义就可以理解,即实施了一个表达命令或建议功能的言语行为。

(二)上下文语境对意义的明朗。比如:“庭前花未发;阁下李先生”[4]。如果把后一句单独抽出来,那么,它所表示的命题就是不确定的,既可以表达“尊称为阁下的李先生”,也可以表达“楼阁下的李树先开了花”,由此产生了歧义,但如果联系上下文,放在“庭前花未发”一句之后,它自然就只有一种解释:表示“楼阁下的李树先开了花”。

(三)在社会语境下才能确定意义。例如:1940年夏秋之际,陈毅率新四军一部挺进苏北,在黄桥、姜堰一带建立抗日根据地,为了团结各界人士抗日,他拜访了当地爱国老人韩国钧。韩曾两任江苏省长,并一度兼领督军,对军阀混战深恶痛绝,但对共产党能否真正捐弃前隙与国民党真诚合作尚存疑虑。韩出于试探,诵一上联(带有明显交际目的的言语活动,让陈毅对出下联):“陈韩陈韩,分二层含二心。”陈笑着对到:“谁说我们分二层含二心?请听下联:国共国共,同一国共一天”[5]。陈毅知道这是一语双关,“层”关“陈”,“含”关“韩”,这是从字面上理解的第一步,马上,他联系到上面提到的当时的形势和语境,从而推断出韩国钧是在有意试探国共合作的可能性。这就是根据当时的社会语境及其说话人双方的背景知识由话语的表层含义推导出深层含义。

三、对联的使用体现了“言语求美策略”

“言语求美策略”[6]指的是为实现美化言语活动的需要,说话人主动或被动使用某种手段和策略。人们在一切言语行为和言语活动中,总要从实用和审美双重价值选择某个言语表达实体。审美和实用即言语美的两个基本品性:一方面说话人在恰当的语境中选择了恰当的话语,即话语的安排既适合社会背景又适合语篇背景(上下语、上下文);另一方面说话人在语言形式上选择了优美的音韵和适当的节奏,选择了符合形式法则的言语表达实体。由于对联短小精悍的形式、音韵和谐的节律、整齐对称的美感、集欣赏性、实用性于一体,有很高的审美价值和实用价值,因此以“联”行事正是“言语求美律”的体现,是言语美和语言美的统一。关于对联形式美的讨论比比皆是,为节省篇幅,本文不再赘述。如何遵循对联的实用美呢?在婚庆、寿辰、丧葬和开业等各种情境场合中恰当地使用联语来传达特定的交际意图,就是遵循这一原则。例如春联最忌讳用哀伤悲惨的语句;寿联的撰写应根据寿者的性别、年龄、身份、地位、经历、事迹等行文;丧葬对联应注意逝者的性别、职业、年龄等;广告联应揣摩顾客心理,同时使之通俗易懂、简练、朗朗上口。例如,1982年春节期间,时任河北省省长的李尔重赠给清洁工一幅对联:“清洁人,清洁心,清清洁洁新世界;光明地,光明路,光光明明光新天”[7]。李尔重就考虑到了清洁工的职业特色、文化水平等相关因素,恰到好处地表达了他的赞美之情。我们也经常看到语用失误的例子,例如某银行和某保险公司联合印制并准备向群众派送这样的广告春联:“存款有备无患:保险转危为安”[8]。“患”“危”二字,用在过春节时是很不吉利的,语境下不符合人们心理,恐怕没有哪一户人家愿领取甚至挂在大门上。再如2004年全国高考语文卷也有这样一道试题,给出上联,要求对出下联:“扫千年旧习”[9],据说有一个学生对出这样的下联:“树火化新风”,“火化 ”很明显不符合过年喜庆、吉祥的语境,该生违反了“言语求美策略”中的“实用美”,即在适当的时间、场合说了不适当的话语。使用“树一代新风”或“奏一曲新歌”等就比较恰当。

四、结语

将对联定性为文字笔墨游戏、民间文学、艺术形式等,这样的定义不够准确,也不够全面。笔者认为,从语言使用的角度来审视对联,即以“联”行事,更能揭示出对联在人们社会生活中强大的交际和实用功能。对联是中国文化的瑰宝,体现了国人独特的言语行为模式,是“言”与“行”的统一,往往传达出特定的交际意图和语用功能。对联的使用是“言语求美策略”的体现。本文的研究只是一个起点,今后更应注重从文化和语用的角度去补充和丰富对联的理论和实践发展。

参考文献:

[1]现代汉语词典[Z].北京: 商务印书馆, 2005.

[2]Austin.J.L.How to Do Things with Words[M].Oxford University

Press,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 2002.

[3]巴城.中国对联故事总集(卷四)[M].呼和浩特: 内蒙古大学出

版社,2002.

[4]彭漪涟.古诗词中的逻辑[M].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5][6]钱冠连.美学语言学[M].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7][8][9]严恩萱,严考亮.轻松学对联[M].广州: 暨南大学出版社,

2005.

(赵林森 昆明 云南师范大学外语学院 650092)

猜你喜欢

言语行为行事对联
搞笑事件满天飞,就数你们最给力
巧出对联
贴对联
浅谈文化对言语行为的影响
道歉言语行为的功能
浅议乔姆斯基评斯金纳的《言语行为》
解缙二改对联
我是人类
对《红楼梦》中王熙凤的拒绝言语行为的语用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