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十八岁出门远行》教学设计

2009-06-10彭玉华

语文教学与研究(综合天地) 2009年5期
关键词:余华投影预设

彭玉华

文本分析:

本文是余华的成名作,是一篇带有试验性的先锋派小说,文本张力巨大,可供教学的内容十分丰富:1、主题探究,荒诞背后的真实;2、写法探究,现代派小说的常用手法;3、余华纯净、明朗、平实而深刻的语言;4、现代派小说和传统小说的区别;5、象征手法与文本和主题的关系;6、文本不合逻辑的叙事风格……其核心价值应该是文章有别于传统小说的叙事风格,即所谓的西方现代派小说的“叙事迷宫”、“叙事圈套”,具体说就是文本结构的碎片化、混沌化,叙事结构的非逻辑性和语言的陌生化等,也就是“怎样写”的问题。

学情分析:

这是一个普通班,从预习情况看,学生大都以“看不懂”来概括初读结果,可见学生基本没有阅读类似于课文的现代派(或先锋派)作品经验,缺少读懂这类作品的方法,在阅读兴趣、情感上期待较低。

设计理念:

从学生实际情况出发,放弃文本的核心价值,谋求学生和文本之间的平衡。从“写什么”入手,在小说主题的探究过程中涉及怎样解读这样的小说,给他们一把打开这类小说之门的钥匙,先进去读懂它,使他们领略到荒诞的、不确定的文本背后的巨大空间和无限风景,后再读细读深向纵深处求索。

教学目标:

1、读懂小说,发现小说的主题:荒诞背后的真实。

2、学会读懂小说,从文本、读者、作者等维度解读小说。

3、培养学生对文学的亲近感。走近文学。

教学内容:

读懂小说的主题,追寻荒诞背后的真实,也就是读懂小说“写了什么”;在读懂小说“写了什么”的基础上,分析是怎样读懂的,从“读入文本,发现——读出自己,融合——读懂作者。相遇”三个环节学会小说解读的三种策略。

教学策略:

1、预设与生成相结合,大的环节预设,按解读文本的三种方式预设三个环节;具体环节强调生成,主题探究力求学生深入文本自主发现;总体追求在动态生成中有序建构。

2、准备课件,多媒体辅助。

教学过程:

一、了解作者,顺势导人

投影:余华1960年出生于杭州,后迁居海盐。当过5年牙医后从事文学创作,声称已按了一万多颗牙齿。先锋派小说的代表人物。《十八岁出门远行》写于1986年,发表于《北京文学》。

预设问题:大家了解作者吗?随便说说。

(设计意图:简单介绍,有一个初步印象即可。可快速介绍弃医从文的文学家:鲁迅、毕淑敏、契诃夫、福楼拜等,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使课堂气氛融洽。)

二、了解学情、整体感知。

1、请学生简要概括初读感受。

预设问题:大家看过文章的感觉怎样々概括谈谈。

(设计意图:了解学生在学习这一篇文章的情况,以便动态调整教学设计。估计学生“看不懂”“很乱”“不合逻辑”的较多,在这个基础上引人名家读本文的感受。)

投影:一篇条理清晰的仿梦小说。——莫言

2、提出问题:梦背后有着怎样的真实?

投影:当代文坛第一个清醒地说梦者。——莫言

投影:我感到这篇小说十分真实,同时我也意识到其形式的虚伪。形势的虚伪并不妨碍主旨的真实,相反,我们在这种看似虚伪的形式中,真切地读出了人的内在生活和心灵真实。——余华

预设问题:这“梦”背后的“清醒”、“虚伪”掩盖下的“真实”到底是什么呢,请大家思考。

(设计意图:这是一个过渡环节,由初感到深入领会课文的主题。引用莫言和余华自己的语言既能印证课文荒诞背后有着生活的真实,又提示了寻找课文主题的突破口,为下一环节铺垫。)

三、读人文本,发现主题。

1、引用作家、文学评论家刘恪说:“凡属杰出的作家与经典名篇都会在其文本中有一个独特的眼睛,小说眼睛会以各种独特的方式出现,即便是作者有意地把眼睛藏起来。”(见刘恪:《现代小说技巧讲堂》)帮助学生找到本文的眼睛:荒诞的形式,从这荒诞中追寻背后的真实。请学生找出自己认为最荒诞的地方,然后谈谈隐藏的深意。

投影:荒诞——真实

预设问题:大家刚才不是说这篇小说很怪、很不合理、很荒诞吗?这种有别于一般小说的“荒诞”之处显然是作者有意为之,这“荒诞”就是本文的眼睛,我们就从荒诞入手追寻背后的真实。请大家找出你认为最荒诞的地方,然后谈谈隐藏的深意。

2、估计学生对文章主题有了一定的感受之后,总结荒诞背后的生活的真实,指出循着这个思路,大家会有更多惊奇的发现。引用余华的一篇关于川端康成的评论小结过渡。

投影:当他(川端康成)不断地展示细部的时候,他也在不断地隐藏着什么。被隐藏的总是更加令人着迷,他会使阅读走向不可接近的状况,因为后面有着一个神奇的空间,而且是一个没有疆界的空间,可以无限扩大,也可以无限缩小。——余华

3、教师对这一阶段的学习活动小结。读懂小说首要的就是深入文本,重在发现。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是本课教学的重点,学生应该比较容易找到课文中荒诞的地方,教师力求在动态生成中有序建构课堂进程。在寻找荒诞时注意大的事件、场景和小的细节的结合,如大到“抢苹果”事件,小到“走过去看吧”一句话;难度在于发现荒诞背后的生活真实,教师结合具体的课堂样态相机点拨引导,由浅入深,从成长的寓言——成长过程中的陷阱、骗局到成人世界的暴力规则。从人生旅程的艰难到精神家园的坚守,从世界的荒诞本质到年青人面对荒诞的深刻迷惘……教师结合课堂状态即时引导,不求全责备,力求有自己的感悟。这一环节要求教师对课文有深刻的理解,最好有自己的解读观点,这样方能游刃有余,左右逢源。)

板书:读人文本发现

四、读出自己,视界融合。

1、由文本过渡到生活,再由生活关照文本,进入解读小说的第二个环节。

预设问题:深入文本,我们发现了文章荒诞背后的骇人的真实;那么,大家同意余华对生活的看法吗?你体味过生活的荒诞吗?

2、学生概要谈自己的生活感受。

3、投影:

①那是个荒唐的时代,我曾在文革时的红卫兵报纸上看到当时的一位中央高官,曾郑重建议毛泽东把紫禁城夷为平地,在那儿建起世界上最大的公厕,以便全世界的人民可以在皇帝住过的地方大小便。——余华法国《新观察家》采访(主题词:荒唐)

②“虎照”事件,周正龙照片。(网络照片,主题词:欺骗)

③新疆房产开发商限定居民定期搬出否则杀人的通知。(网络照片,主题词:暴力)

④四川女教师被迫向学生下跪后疯掉。(网络图片,主题词:愤怒)

4、请学生谈看后的感受。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是打通生活和文本的隔阂,从生活的角度来关照文本,让学生学会从自己的生活体验来发现小说的主题。不宜在事件上过多逗留,重点了解学生接触生活的真实后对文本的感受:能不能和作者视界融合,引起共鸣,进而加深自己的体验。)

5、由生活回到文本,实现生活与文本的融通。

预设问题:文本也好,生活也好,我们感到了让人震撼的荒诞,面对荒诞,更为重要的是我们该怎么办呢?

(1)学生简单谈谈自己面对荒诞的做法。

(2)回到文本,了解作者面对荒诞世界的态度。

预设问题:面对荒诞。我们有自己的看法。而作者余华又是怎样看待的呢?请大家再进文本,寻找这方面的发现。

5、教师小结。

板书:读出自己融合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由生活回到文本,既实现文本与生活的融通,又从更深层面上体验文章的主题。估计学生会得出不同的看法。教师适当引导,并明确余华在本文并没有明确给出面对荒诞世界的答案,他主要揭示了青年人面对荒诞的深刻迷惘。同时指出在余华的其他作品中会找到答案,顺利过渡到下一环节。)

五、读懂作者,相遇相伴

1、投影:作者的主要作品,《在细雨中呼喊》《许三观卖血记》《活着》《兄弟》《温暖和百感交集的旅程》

2、教师指出在长篇小说《活着》里,作者通过主人公福贵的遭遇告诉人们:活着就是为了活着,而不是活着之外的任何东西。这句话就是面对荒诞现实的答案,活着就是一种存在,坚强的活着,坚韧的话着,当然需要忍受,忍受生活中所有的荒诞。

3、教师小结。

板书:读懂作者相遇

4、结束全文,走进作者。

预设语言:人与人的相遇需要缘分,和一个伟大作家相遇更是一种福分,要是能相伴那就更是福中之福了。最后,我们齐读一段余华关于读书的话来结束这节课。

投影:我对那些伟大作品的每一次阅读,都会被它们带走。我就像是一个胆怯的孩子,小心翼翼地抓住它们的衣角。模仿着它们的步伐,在时间的长河里缓缓走去,那是温暖和百感交集的旅程。—余华《我能否相信自己》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告诉学生读懂作者也是发现小说主题的重要途径,通过作者的其他作品总体上来把握他的某一篇小说;同时又向学生推介了作者的其他作品,引起他们的读书兴趣,从而走近作者,亲近文学。)

猜你喜欢

余华投影预设
一颗假糖的温暖
解变分不等式的一种二次投影算法
基于最大相关熵的簇稀疏仿射投影算法
找投影
活着,是生命的常态——读余华的《活着》
问题是预设与生成间的桥
论幽默语境中的预设触发语
预设留白 生成精彩
作为预设触发语的重动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