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陶渊明散文中的隐士

2009-06-10黄建辉陈秋惠

文学教育 2009年5期
关键词:柳先生归隐仕途

黄建辉 陈秋惠

陶渊明散文的地位和影响,实不下于他的诗歌。其散文《五柳先生传》是陶渊明托名五柳先生写的一篇自传,全文只有一百二十多字的本文和四十多字的赞语。但就在这样简短的篇幅里,竟出现了九个“不”字。这九个“不”字,堪称全文之眼目。言简意赅的刻画了一个具有高风亮节的隐士形象。

先生不知何许人也。第一句就把独陶渊排除在名门贵族之外,不仅不知出身,也不知籍贯。古人是很重视门第观念的,尤其以陶渊明所在的东晋为盛,姓氏前常要冠以家世籍贯,而五柳先生却不知是何许人,可见他不在流俗观念之中。这一个“不”字,极大的讽刺了那些士族贵族们为维护门面而追求门第出身的习俗。又道出了陶渊明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高尚品格。

亦不详其姓字。古人是重视名声的,为了保全名声而不惜牺牲性命的大有人在,而五柳先生竟连姓氏名字也不清楚。这不详姓字,而以五柳为号,正是陶渊明毅然和当时的风气背道而驰,不落俗套的向人们展示自己不追名逐利,不同流合污的清高志趣,让我们看到了一位怡然自得、采菊东篱的田园隐士形象。

闲静少言,不慕荣利。这正是陶渊明身上最突出的地方,可以说这是全文的核心。陶渊明受儒家思想的熏陶,“大济于苍生”的强烈愿望促使他要建功立业,光宗耀祖。29岁时先后做过参军主簿、彭泽令等官,然而他生于特殊时代,对于淫奢糜烂的官场生活,他既不愿同流合污,但也无力回天。儒家思想虽主张人世,但也主张“穷则独善其身”这~处事原则。为此,陶渊明选择了归隐,不为五斗米折腰成为历史上一段佳话。在田园生活中,他享受到了回归自然的乐趣。“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人和自然已经合二为一。因为不慕荣利,他就无需奔忙,可以“息交游闲业,卧起弄书琴”,过上真正隐者的生活。

好读书,不求甚解。陶渊明“不求甚解”是读书的一大境界。这句不能仅仅理解为一种读书方法,而是一种力求诗书的精神真谛。为什么“不求甚解”,当然和他的不慕荣利有关。陶渊明读书的目的是求知满足,精神享受,不是什么“学成文武艺,货进帝王家”。他书写田园风光,追求淳朴、率真、自然。这个“不”字,道出了陶渊明读书的真谛。从圣人书中,领悟真理,睁眼看清社会。

性嗜酒,家贫不能常得。由于时局动荡,仕途险恶,但又放不下“大济苍生”的初衷,借酒消愁愁更愁,出仕谋生和辞官归隐的矛盾,伴随着幻想和希望,怀疑和忧虑,“于是风波未静,心惮远虑。彭泽去家百里,公田之利,中以为酒,故便求之”。然而归隐又不善于理农,“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自然家贫,无法满足自己的生活。嗜酒如命而不得常喝,这更加表明诗人宁肯自食其力甚至家贫如洗。也不愿“为五斗米折腰”。诗人高风亮节的气度,显而易见。

既醉而退,曾不吝情去留。在那样艰难的环境中,所幸还有亲友能“置酒招之”,能让陶渊明喝个痛快,而他自己也是毫不客气,“造饮辄醉。期在必醉”,一喝就一定要一醉方休,一醉解千愁,而喝醉后的表现也是出乎常人的洒脱,醉后就拂袖走人,并不会留下来,以醉眼朦胧看世态,内心其实是众人皆醉我独醒,一个隐士形象活脱脱跃然于纸上。

环堵萧然,不蔽风日。陶渊明的房屋冷冷清清,没有任何多的东西,也挡不住四季的寒风烈日,与荣登仕途的官僚形同天壤之别,但是陶渊明不计较这些,“短褐穿结,箪瓢屡空,晏如也”,家徒四壁,但他却逍遥自在,怡然自在,乐不思贫。

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不为贫贱而忧虑,不热衷于发财做官,陶渊明借隐士黔娄作比,再次表明自己不慕荣利,把功名仕途视若粪土。“先师有遗训,忧道不忧贫”,陶渊明归隐后,虽然仍然关心时事,但看到腐败的统治阶级,拒绝再度出仕,宁可向人乞讨度日,也不向达官贵族低头,麻布褐衣,也是快乐的人生。无怀氏的顺民,葛天氏的臣民,醉酒狂羁,快慰平生。

总之,在《五柳先生传》一百多字的篇幅中,陶渊明以极其简短的笔墨表达了不同流俗的性格。文中九个“不”字,以不慕荣利为核心,展现出一位正直知识分子高洁的志趣,刻画出一个安贫乐道的隐士形象。从此,五柳先生也成为寄托中国古代士大夫理想的人物形象典范。

猜你喜欢

柳先生归隐仕途
天宫院
柳先生的正骨膏
五柳先生的“不”
捷先生的红宝石
浅谈中国古代文人的归隐之路
徐安贞仕途与诗歌初探
更正与致歉
仕途如同鼻屎等5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