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陆台籍日本兵研究存在的问题

2009-06-09李向锋

现代台湾研究 2009年2期
关键词:台籍台湾人陆军

李向锋

1974年,中村辉夫事件使得台湾籍贯日本兵索赔问题日益引起人们的关注,相关历史资料的整理挖掘工作也广泛开展起来,主要资料有:“中研院”台湾史研究所(筹)周婉窈主编的《台籍日本兵座谈会记录并相关资料》、蔡惠玉编著的《走过两个时代的人——台籍日本兵》;“国史馆”台湾文献馆出版的《烽火岁月——台湾人的战时经验》、《前进婆罗洲——台籍战俘监视员》;以及各地方文献委员会或文化中心进行的资料采集,譬如台北市文献委员会委托汤熙勇、陈怡如编辑的《台北市台籍日本兵查访专辑》、宜兰县立文化中心组织的耆老座谈记录《日治下的军事与教育》等等。

在大陆,台籍日本兵研究主要集中于厦门大学台湾研究中心,主要作为皇民化运动的一个附属、影响方面进行,对于此问题的专题研究较少。如陈小冲教授专著《日本殖民统治台湾五十年史》,论文《试论日据时期的台籍日本兵——皇民化运动负面影响之再探讨》等等。《试论日据时期的台籍日本兵——皇民化运动负面影响之再探讨》一文中指出:台湾人参加日本兵的原因主要有迫于无奈参加、殖民当局的威逼强迫或以欺骗的方式挟持到军中、现实环境和实际利益考量下的所谓“志愿者”四个方面,揭示在皇民化运动的强大压力和法西斯主义鼓惑下,确有极小部分的台湾人心理遭受扭曲,迷失在日本军国主义者所鼓吹的“解放白人殖民地圣战”和“建立大东亚共荣圈”的喧嚣之中,志愿参加了日本军队,但绝大多数台湾人还是处于一种非志愿的状态下,被迫或无奈加入其中。

但是,笔者认为对于台籍日本兵问题的研究应该是分阶段进行考虑,大的时间段可以分为两个,一、“七七事变”到中途岛海战,二、海战后到二战结束。从其内容而言可以分为四个阶段,一、七七事变开始,主要征用台湾人作军夫、通辨。二、征作御用商人、特务。三、珍珠港事件后采用志愿兵制度。四、战争末期开始使用征兵制度。而不应该笼统的认为“志愿者在台籍日本兵中毕竟还是属于少数”。

一、台籍日本兵政策出台

所谓台籍日本兵的概念狭义上就是指直接从事作战和战争一线的相关人员,广义上则是指包括后勤部门和其他辅助人员在内的与战争相关者,他们均接受军方的指挥。本文所指的台籍日本兵,就是广义的概念。

七七事变之后,为因应侵华战争的需要,台湾总督府开始征召台湾民众赴大陆,或协助占领当局维持治安,或从事生产,或展开后勤工作。广义上的台籍日本兵应该从这时开始出现。当时总督府征集了所谓“台湾农业义勇团”派遣到上海、南京等地,后又组织了“台湾农业指导挺身团”、“台湾特设农业团”、“台湾特设勤劳团”等等,前往各个战地。派遣的地区从大陆逐渐扩展到东南亚各地。从事的工作包罗万象,除军事工程外,还有运输、建设、农业、公用事业等。1938年2月1日,陆军志愿兵制度令正式颁布,但由于日本政府对于对台湾人民祖国意识的警惕和极大的不信任感,直至1941年五六月间,经过东条英机、杉山元和山田乙三的共同策划,决定以秘密的方式,在台湾实施陆军特别志愿兵制。1943年5月11日,海军特别志愿兵令颁布,同时在朝鲜和台湾实施。兵种有水兵、整备兵、机械兵、工作兵、卫生兵、主计兵等。1943年9月,日本陆军大臣、内务大臣提请内阁审议在台湾施行征兵制,理由是台湾处在日本与南方交通联系的中枢,太平洋战争爆发后,已经是战争的第一线了,就地获取兵员是最合适的举措。战后日本厚生省的统计,战争时期台湾出身军人数为80433人,军属(含军夫)126750人,合计207 183人,其中死亡30304人。

二、台籍日本兵志愿人员一直是少数吗?

目前大陆研究人员普遍认为,从始至终台湾志愿参加日本兵的人数均为少数。但实际而言,在1942年日本陆军第一次志愿征召、1943年第二次征召、1943年海军第一次征召,台湾不少人都是积极踊跃参加的。一期陆军志愿兵由台湾各地抽取身体健壮、操守健全的优秀青年,穿军装,使得一般未能考取羡慕不已,甚至四五十岁的壮年男人都参加志愿兵(当然有一部分被强迫)。由于口述史料的局限性,下面我们使用数字来说明这一问题,如下表1所示,

首先从志愿的淘汰率来分析,从第一、第二期陆军的征召淘汰比例分别99.77%、99.84%,海军第一次志愿的淘汰比例略低,但是同样达到99.68%,如此之高的淘汰比例,试问日本人需要强迫台湾某某人去志愿加入日本兵的行列吗?回答肯定是否定的。

下面我们从报名志愿参加日军占适龄人口的比例来说明一下问题,如下表2所示:

按法律规定,台籍人员17~30岁人员均可应募志愿者,如表所示,1935年0~19岁的人口有1226846人,到1942、1943年時期,这一批人口正好达到征募要求,因而此处的人口基数以此为准。通过简单的记算可以得出,第一次陆军招募人数约占适龄人口的35%,第二次则高达50%,海军第一次则约为25%。占适龄人口如此大规模的志愿活动,怎么可以认为是“一小部分”?因此在研究台籍日本兵问题的时候,必须分阶段进行。

三、余论

通过以上的分析可以发现,台籍日本兵志愿人数多少问题是经历一个由多到少的过程,在第一、第二次陆军征召时期,毫无疑问的是志愿者远远大于被强迫者。笔者个人认为出现这种情况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几点:

(一)个人生计问题。南投的苏清源说,“我一心期望能继续升学深造,却也担心增加家庭的负担。如今招募海军工员的消息,似乎最能两全其美。很快的报名,也如愿的获选了”。彰化的柯景星说:“(叔公)到越南从事碾米的工作,每个月都寄六十元回台湾来,令人羡慕,所以我也想到海外。当朋友告诉我有招募‘俘虏监视员的消息后,我便在这种心情下偷偷地报了名。”

(二)报纸等媒体的虚假宣传。台湾殖民军方大批量地刊登广告及各方感谢文章。台北的徐东波说:“1943年(昭和18年)夏天,我在报纸上常会看到刊登入伍通知及新闻,在我结束餐厅的工作后2天,台南有入伍的考试,当时我想,每个人都得抽签入伍,若抽到了,去当兵只有10元的薪俸,但是志愿从军,却有160元的薪俸。”

最后,随着战事的加剧,台湾人民终于认识到志愿兵的真正含义不过是充当炮灰而已,逐渐拒绝“志愿”。因而日本殖民者不得不撕下伪善的面具,将志愿兵制改为强制的征兵措施。

(作者单位:暨南大学历史系)

注释:

周婉窈主编:《台籍日本兵座谈会记录并相关资料》,“中研院”台湾史研究所(筹),1997版,第91、113页。

陈小冲:《试论日据时期的台籍日本兵——皇民化运动负面影响之再探讨》,《台湾研究集刊》,2007年第1期。

汤熙勇、陈怡如编著:《台北市台籍日本兵查访专辑》,台北市文献委员会,2001年,第2页。

近藤正己:《总力战与台湾——日本殖民地崩坏之研究》,刀水书房,东京,1996年版,第44、第54页。

周婉窈:《海行兮的年代——日本殖民统治末期台湾史论集》,允晨文化事业股份有限公司,台北,2003年版, 第141页。

台湾总督府:《台湾统治概要》,南天书局,台北,1997年复刻本,第73页。

台湾省文献委员会编,《台湾省通志》卷2,《人民志•人口篇》,泉文图书公司印刷,第180页。

昭和17年2月28日,《陆军特别志愿兵令中改正》,《府报号外》,第1页。

“国史馆”台湾文献馆:《烽火岁月——台湾人的战时经验》,台北,2005年版,第155页。

蔡惠玉编著、吴玲青整理:《走过两个时代的人——台籍日本兵》,“中研院”台湾史研究所筹备处,台北,1997年版,第252页。

汤熙勇、陈怡如编著:《台北市台籍日本兵查访专辑》,台北市文献会,台北,2001年版,第170页。

猜你喜欢

台籍台湾人陆军
日议员要提案补偿台籍日本兵
蔡英文借“台籍老兵”向日本献媚
菲警方逮捕4名台湾人
中国陆军司令外事“首秀”给了巴基斯坦
命运多舛的俄罗斯陆军总司令部
本期导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