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闻报道如何“用事实说话”

2009-06-08刘雨轩

活力 2009年18期
关键词:新闻报道

刘雨轩

[摘 要]马克思主义新闻学认为新闻的本源是事实。事实发生在先,新闻报道在后。新闻报道如何“用事实说话”?这是新闻工作者必须不断追问和实践的一个永恒命题。通过报道事实,让社会更加进步,让生活更加美好,是一个新闻人的基本理念,也是新闻报道“用事实说话”的根本目的。

[关键词]新闻报道;用事实说话;事实在先;报道在后

马克思主义新闻学认为新闻的本源是事实。事实发生在先,新闻报道在后。马克思主义新闻学同时承认新闻人在新闻报道中的能动作用,即事实是由人发现和再现(报道)的。没有新闻人的发现和报道,事实不能成为新闻。马克思主义新闻学的基本准则是:新闻工作者必须尊重事实,从事实中寻找新闻,从事实出发报道新闻,并尽可能地挖掘新闻事实中包含的社会意义。

新闻工作本身是一项政治性较强的工作,正如一位资深新闻工作者所说:“新闻工作者不是单纯的‘写稿匠,他应该以一个政治家的眼光和态度去认识事物,并从中掘取能够解决社会矛盾、促进社会进步的‘珍宝”。

“用事实说话”,简言之,即通过客观地叙述新闻事实及其背景来体现观点,发表意见,而非由作者站出来直通通地说。这是新闻工作者的最基本方法,也是新闻工作者的基本功。新闻报道不仅要“说话”,更要“用事实说话”。新闻报道如何“用事实说话”?这是新闻工作者必须不断追问和实践的一个永恒命题。以下,从六个方面论述新闻报道如何“用事实说话”:

一、用客观真实的事实说话

新闻报道源于客观真实的事实,这是“用事实说话”的基础,也是新闻报道的出发点和归宿。任何带有人为成分的虚假、臆造的新闻报道,都不是在用客观事实说话,并且还会损害该新闻报道的合理性、必要性,以至引发人们对新闻工作的质疑。

2007年10月12日,陕西省林业厅对外公布一组陕西镇坪县城关镇文彩村村民周正龙拍摄的野生华南虎照片,以此证明镇坪县存在野生华南虎。

陕西省林业厅2007年10月12日召开新闻发布会,宣布了华南虎重现人间的重大新闻。如果属实,这将是24年来我国首次发现野生华南虎实体。问题是此新闻一公布,即有网友对唯一的证据——老虎照片的真伪提出强烈质疑,认为所谓珍稀野生华南虎的照片是造假之作。真可谓平地起波澜。陕西的处境异常尴尬,因为除了照片以外再无其他佐证,这使得其自我辩白缺乏有力凭证。民间研判与官方说辞形成对峙局面,一项原本振奋人心的对濒危物种的发现深陷重重迷雾。

好比过山车一般体验,“华南虎重现”的新闻迅速经受从褒扬到贬抑的动荡。目前,无论从学术精神还是技术分析的层面,陕西方面都不能给出圆满的解释。他们无法回答为什么在极短时间内就给出华南虎存在的结论;他们在纷繁的追问下承认,如果是拿纸老虎作道具拍摄照片,的确无法证实;甚至到现在为止,他们也不能从老虎现身地找到更多证据;动物研究专家则从科考和程序上认定报道的虚弱,但陕西同行照样不能给予反驳。除了一张怎么看怎么可疑的照片,陕西省林业厅等部门无法提供更多的证据,但各种诘问所倚赖的逻辑却愈发强劲。

当然,在没有出现其他确凿指向肯定或者否定的关键性证据之前,各个层面的质疑,便仍然还只是舆论对于信息发布方的不舍追问。通过质疑与追问,能够产生怎样的互动,暂且是一个未知数,也许最终也未必能够等来一个清晰可辨的结果。但耐人寻味与值得欣慰的,恰恰是社会舆论这一点质疑的习惯与追问的偏好。在“纸馅包子假新闻”事件之后,新闻媒体应当对类似情形格外敏感,在新闻媒体与虚假新闻之关系的辩论中,这一情绪与表现,尤其可感。

“华南虎现身”,照片由个人提供,报道由地方政府发布,而经由权威媒体刊登转载,广而告之。在随即汹涌而至的种种质疑中,已经间或夹杂对媒体的批评——这自然与“纸馅包子假新闻”事件不一样,后者因媒体的主观故意造假而呈现出媒体滥用权力的可能。但其实虚假新闻之于公共媒体的最大陷阱,并不在于新闻道德偶尔失守之下的媒体失足,而在于作为信息传播载体,媒体被动面对某些显然疑点重重的美丽谎言与空洞话语,却往往习以为常无所作为,甚至愿意为之推波助澜。

华南虎究竟是不是只纸老虎,这不仅仅只是一个检验科考专业知识、摄影技术辨析的分析题,同时也是提醒舆论习惯与媒体责任的设问句。无论种种疑问最终是否能够豁然开解,只要媒体在其中给出了必要的追问、提供了及时的讨论、留下了自已的思索,它便不可能是虚假的同谋者,而是真相的探求人。

二、用典型的事实说话

生活中客观真实的事实是繁多、芜杂的,具有相同社会意义的真实事实,常常是一类,而非一件。即新闻素材是相对丰富的。表现对环境污染破坏的新闻报道,可以在河北,还可以在印度,为什么在新闻报道中,以《北极也在“用”农药》为新闻建构的对象?这是因为在众多能够体现对环境污染破坏的事实中,事实与新闻报道的遴选,应选在特定环境中具有典型意义的。于是,《北极也在“用”农药》,才能从众多素材中被发现和提炼,进而成为新闻报道中的题材,更具备代表性和典型性:

连日来,中国科学家在北极进行科学考察活动成了一大新闻热点。然而,一则关于在北极发现农药残留物的新闻报道,让人大跌眼镜:科学家在凿取雪冻冰块后准备封样时,经简单化验测试,竟意外发现冰冻雪粒中含有农药成分。

众所周知,北极地区属高寒地区,不适宜人类生活。那么,又有谁这么“好事”,专门携带农药到这荒无人烟的地方污染环境?这样的答案并不难破解。据专家介绍,这怪不得北极,人类才是真正的“罪魁祸首”。现在,越是欠发达地区,使用农药喷洒庄稼、蔬菜的量也就越多。只是使用过农药后,这些农药的残留物要么被大气蒸发,要么渗透到地下,要么流入江河。根据物质不灭定律,只要是有害的物质,你不将它彻底转化为无害物质,其有害物质显然不会自动消失。这些残留物迟早要进入大气层,并最终飘流到北极上空,形成降雪,随后凝结为雪粒状的冰块。这样一来,看似“洁白无暇”的冰块,夹杂着有毒元素就不足为奇了。尽管北极迄今为止没有人类定居,也没有现代化的工厂,但它依然难逃环境被人为污染的厄运!

这则看似无关紧要的新闻,具典型意义:保护环境,决不是可轻可缓之事。换而言之,保护环境没有国界可言。这就给各国政府敲响了警钟,如何控制污染源的排放,不仅是本国的事情,也是全人类共同利益的要求。

三、用事实的细节说话

如何在新闻报道中让事实说话,应该是让真实的事实和典型的事实,在新闻报道中“真实”和“典型”起来:

买电脑时,我们大概不会留意,硬盘来自希捷、操作系统来自微软,CPU来自英特尔、交换机来自思科,因为这些产品背后现在都写着“MADE IN CHINA”,这些产品的核心技术都掌握在美国手里。

美国对互联网的控制程度已经远远超出了普通人的想象,一旦网络战爆发,美国政府将随时调用强大到可怕的力量。因此美国正在诱使他国进行网络军备竞赛,一旦加入军备竞赛,美国就可以“以己之长攻彼之短”,将对方拖垮。

靠飞机大炮,美国赢得了霸权60年,靠网络大战,美国的霸权可能还能维持得更加久远,毕竟网络的一切核心技术都比飞机大炮更难以复制。

我们从这则新闻报道中,看到了《不玩大炮玩网络,美国捏住了世界的命根子》的真实情况,从中感受到中国应加速发展高科技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新闻报道中将《不玩大炮玩网络,美国捏住了世界的命根子》进行了精细的描述:“微软操作系统、思科交换机的交换软件甚至打印机软件中嵌入美国中央情报局的后门软件已经不是什么秘密,美国在信息技术研发和信息产品的制造过程中就事先做好了日后对全球进行信息制裁的准备”;“美国在信息上掌握了绝对的霸权,它是游戏规则的制定者,尽管现在网络很发达,但实际上支撑这个互联网运转的根服务器的数量相当有限,现在全世界一共有13个根服务器,其中一个是主根服务器,12台副根服务器,其中主根服务器设在美国,12台副根服务器当中9个设在美国,一台在英国,一台在瑞典,一台在日本”。这些经过选取运用的细节,让事实在读者的眼前鲜活起来;而正是其中那些细节的撷取,又让新闻报道中的事实,成为激励中国人民发奋图强、比学赶超的动力,具有典型意义。

四、用感人的事实说话

新闻报道应选取易感动人的事实。在各个典型环节和场面的拼接、组合中,尤其是对每个场景中最感人的情节进行捕捉和描述,从而造就了这组新闻报道的生动鲜活和发人深省。在典型与细节事实的描摹中,新闻报道中注意写出感动自已,也同样能感动读者的情节和细节。

在《新闻传播精品导读——报告文学与深度报道》中,有一则《大爱无边》的新闻报道,这是一则富有感情的真实事实呈现的新闻报道:

高耀洁,系河南中医学院附属医院退休教授,1996年在会诊中发现一名农村妇女因输血感染艾滋病,这是卖血买血输血的医源性“血祸”!从此,高耀洁走上了“防艾”之路,披露了医源性“血祸”才是中原地区艾滋病传播的真正根源,由此揭开中国一些地区因卖血导致艾滋病大规模蔓延的真相。10多年来,倾尽个人积蓄,花费包括获得几个国际大奖在内的100多万元,救助艾滋病患者。同时,高耀洁老人身体力行,先后救助了164个艾滋孤儿。作为医者,人道主义是她一生遵循的原则。高耀洁将自已多年的调查结撰成集,目的无非是引起更多人的关注以使疗救成为可能。她的这种战斗的姿态,招致很多人的怨毒。更多的人被她的爱心和精神深深感动。她被国内外舆论誉为“中国民间防艾第一人”。2002年被美国《时代》周刊评为“亚洲英雄”,2004年当选中央电视台“感动中国”人物。

这样,在被感动中,不用写作者自已出面表达主旨,事实却已经表达出作者的心情与感慨。让感人的事实说话,在移情作用中,新闻报道已经实现隐性议程设置的目的,使得读者在进行新闻报道接受时,不经意间已经接受了作者的视角与认识。

中央电视台“感动中国十大年度人物”颁奖词以诗一样的语言赞美她:

这是一位步履蹒跚的老人,她以渊博的知识、理性的思考驱散人们的偏见和恐惧,她以母亲的慈爱、无私的热情温暖着弱者的无助冰冷。她尽自已最大的力量推动着人类防治艾滋病这项繁重的工程,她把生命中所有的能量化为一缕缕阳光,希望能照进艾滋病患者的心田。

五、用有个性的事实说话

新闻报道在用真实、典型、感人的事实说话的同时,应注意用“这一个”而不是“这一类”的事实说话:

这是真实的故事,发生在西部的青海省,一个极度缺水的沙漠地区。人们的日常用水,靠驻军从很远的地方运来。一头一直被人们认为憨厚、忠实的老牛渴极了,强行闯入沙漠里唯一的也是运水车必经的公路。老牛沉默地立在车前,任凭驱赶、抽打,不肯挪动半步。运水的战士从没有见过这样倔强的老牛。老牛拚死争来的每人每天定量的三斤水,没有喝半口,却让给了被它呼唤来的小牛。小牛贪婪地喝完水,没有任何人驱赶,它们慢慢往回走。

这是一个极富个性的西部极度缺水的事实。在众多的“母爱”新闻报道中,这是极富个性的特殊“母爱”。“母爱”,促使人们思索,西部是怎样衰落的呢?

在屯垦戍边之后,持久地毁林毁草,沙漠涌来,水土流失,黄河变浊,从此文明的上游变成了沙漠、戈壁、风库,一切都在绿色消失之后。西部已经形成长10 000里、宽2 000里的风沙带。在四面八方的伐木声中,天天都在上演着沙进人退、背井离乡的人间悲剧!大西北200个县(旗),森林覆盖率不到4%;8级以上大风每年要刮30~60天;3 000万人民40年来年年“吃皇粮、穿黄装、喝黄汤”。没有了土地没有了清水,文明只能徘徊,文明只能观望,文明怎么可能在污泥浊水中显示其心智聪颖、体魄健壮、经久不衰的魅力?

这是很有个性的“母爱”,它以独特的视角,表明了“母爱”的广泛性和深入度:世界上有一种最美丽的声音,那便是母亲的呼唤;世界上的一切光荣和骄傲,都来自母亲;母爱不仅仅是指母亲对孩子的爱,也包含孩子对母亲的爱。“母爱”呼唤着人们,像热爱母亲一样热爱祖国,像热爱母亲一样热爱地球,因为母亲养育了我们。我们善待地球保护环境,就是善待保护母亲,这是人间大爱!

六、用能表达意义的事实说话

新闻报道,是基于一定社会目的与意义才加以构建和完成的,应用有“意义”的事实说话,以期在“隐蔽”主体意见与观念的情形中,实现新闻报道的社会意义。这种“隐蔽”,体现在具体的新闻报道行为中,要求首先对所要描摹和呈现的新闻事实,经过精心的选取与搭配,其基本要求是:选取和搭配的有“意义”的事实要与报道主体自己要在新闻报道中表达的观点和认识密切相关,要让事实本身所蕴涵的“意义”去说话。也就是说,新闻报道中所呈现的事实应体现作者主体主观的社会站位,体现主体的社会认知,是有“意义”的事实。只有这样,新闻报道,才能做到在对真实事实进行表述的过程中,实现新闻报道与传播的“议程设置”,实现对读者的观点与认识的“把控”与引导。

具备新闻价值的事实总会以一定的方式向人们发出信号,新闻敏感者会获得信号,但获得信号不见得能写出有意义的新闻报道。

比如,《县委书记的好榜样——焦裕禄》,最早也不是穆青等人采写。

1964年5月14日,42岁的河南省兰考县县委书记焦裕禄患肝癌病逝。最早想报道焦裕禄的是兰考县委通讯干事刘俊生,当年6月,他写了一篇人物通讯《一位党的好干部——记焦裕禄二三事》,后被《河南日报》将此稿“枪毙了”。

1965年,时任新华社副社长的穆青率队到河南了解情况,穆青听到刘俊生介绍几位农民到焦裕禄墓前“哭坟”的情况,不时放下笔,掏出手帕擦泪,他对随行的记者说:“焦裕禄的精神太感人了,不报道出去是我们新闻工作者的失职!”

1966年2月7日,《人民日报》等全国各大报纸都在头版发表了穆青等人采写的《县委书记的好榜样——焦裕禄》。焦裕禄这个名字跨越山山水水,走进人们的心里。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的资深播音员齐越在播音中禁不住放声大哭,几次稳定情绪才完成了这项神圣的使命,各报的编辑人员也都被感动。人们都说,“看了焦裕禄不流泪不是共产党员!”整个中国都被焦裕禄感动了。焦裕禄的形象已经深植人们心中,上世纪90年代,《县委书记的好榜样——焦裕禄》一文被全国大小报纸重新刊登,成为新闻史上的奇迹。

焦裕禄的发现过程证明:社会生活中有意义的新闻素材,并非被每一个人感应和消化,在接触和获取某一客观事实与发现它的意义之间,还要走一段相当重要的路程,有人能够走到终点,也有人只能走到半路。

通过报道事实,让社会更加进步,让生活更加美好,是一个新闻人的基本理念,也是新闻报道“用事实说话”的根本目的。

参考文献:

[1]谭云明.消息写作如何“用事实说话”[J].新闻与写作,2009,(5):78.

[2]李文凯,周筱赟.南方的立场[M].南方日报出版社,2008.83,273.

[3]刘海明.北极也在“用”农药?[J].共鸣,2002,(10):6.

[4]一春.不玩大炮玩网络美国捏住了世界的命根子[J].看世界,2009,(8):16.

[5]中央电视台. 中央电视台转播“母爱”中的解说词[Z].1999-12.

[6]陈岳芬. 新闻传播精品导读——报告文学与深度报道[M].复旦大学出版社,2008:95,281.

[7]刘海贵. 新闻传播精品导读——新闻(消息)卷[G].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5:28.

[8]彭四平.寻找新闻的向度[M].湖北长江出版集团——湖北人民出版社,2008:48.

[9]谭云明.二十世纪影响中国的媒体[M].当代中国出版社,2007:171.□

(编辑/穆杨)

猜你喜欢

新闻报道
浅析引语在新闻报道中的运用
AR技术在电视新闻报道中的运用研究
中国时政新闻报道中委婉语的语篇功能
新媒体时代经济新闻报道的发展策略
我国法治新闻报道的现状与发展趋势
地方电视台时政新闻报道的创新思路探究
新闻报道中“正能量”的传递方式分析
“欧洲杯”有哪些新闻报道技术创新
新形势下区县级电视台新闻报道的方法探究
新时期农业新闻报道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