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母亲是贯穿“社戏”的核心人物

2009-06-08

黑龙江教育·中学 2009年5期
关键词:平桥双喜社戏

史 峰

《社戏》(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七年级下册第四单元)一文语言活泼、人物生动、事件有趣,是学生们比较喜欢的鲁迅作品。课文中众多的乡村人物形象,映照出浓厚的乡村气息,这些人物着实让人难忘。但是,在教学生阅读这篇课文时,如果将注意力主要集中在乡下伙伴的身上,忽视了母亲的存在,那么就无法让学生从整体上把握课文结构。其实,整篇课文中,母亲的“三次出场”却是整个“社戏事件”的串连线索,母亲是贯穿“社戏”的核心人物。所以在教学这篇课文时,要引导学生抓住母亲的“三次出场”,有次序地推进对课文内容的完整把握。

母亲的第一次出场是“社戏”的开端——“我”的小伙伴都看社戏去了,“我”却因为没有早准备好船,所以没能去看社戏。于是“我”就有些生气,外婆也因此称怪家里人,絮叨起来。这时,母亲出场了。母亲先是宽慰“我”,说“我们”在城里戏看得多了,并且城里的戏要比乡下的戏好看得多,所以今天看不看就无所谓了。“我”却“不懂事”,急得要哭,母亲接着不再“宽慰我”,而是开始“嘱咐我”:“万不能装模装样,怕又招外祖母生气。”母亲先是“宽慰我”,然后又来“嘱咐我”,两种情态准确地体现出母亲“痛爱儿子,孝顺老人”的温良形象。母亲以这样的形象第一次出场,让“社戏事件”有了悬念——母亲是让“我”去看社戏,还是不让?“社戏”设置于矛盾之中,可以借此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母亲的第二次出场导致了“社戏”的正式开演——“吃饭之后,看过戏的少年们也都聚拢来了,高高兴兴的来讲戏。只有我不开口;他们都叹息而且表同情。忽然间,一个最聪明的双喜大悟似的提议了,他说,‘大船?八叔的航船不是回来了么?十几个别的少年也大悟,立刻撺掇起来,说可以坐了这航船和我一同去。我高兴了。然而外祖母又怕都是孩子们,不可靠。”这时母亲出场了,“母亲又说是若叫大人一同去,他们白天全有工作,要他熬夜,是不合情理的。”母亲的这次出场,很明显是支持我去看社戏的,但支持归支持,安全是个首要解决的大问题,于是母亲处于迟疑之中。这迟疑说明母亲这一天都在惦记着让我看社戏的事,只是没有找到合适的机会,母亲的惦念与寻机让她“周全细致”的形象显现出来。接着“双喜可又看出底细来了,便又大声的说道,‘我写包票!船又大;迅哥儿向来不乱跑;我们又都是识水性的!”这时母亲终于下了决心,相信了小伙伴们能保障“我”的安全,因此便不再驳回,微笑着同意了。正是母亲的同意,所以“我们”才能一哄出了门,去看社戏。于是有趣的“社戏经历”才得以“开演”——教学时,要引导学生理解母亲对于“社戏”来说是个关键人物。

母亲的第三次出场是“社戏”的结尾——“我们”看完了社戏,偷吃了罗汉豆之后,划船归家。刚到平桥时双喜在船头大声喊,“都回来了!那里会错。我原说过写包票的!”“桥脚上站着一个人,却是我的母亲,双喜便是对伊说着话。我走出前舱去,船也就进了平桥了,停了船,我们纷纷都上岸。母亲颇有些生气,说是过了三更了,怎么回来得这样迟,但也就高兴了,笑着邀大家去吃炒米。”于是,“我们”看社戏的有趣经历就结束了。“我们”去看社戏,母亲却一直站在桥头等待着我们安全归来,母亲牵挂孩子的形象真让人有份“儿行千里母担忧”的感动。在这份感动中,学生对“社戏”的把握也就接近圆满。

要让学生整体把握一篇课文,就需要帮助学生找出恰当的课文结构线索。《社戏》的结构线索核心是母亲,是母亲的爱。如果教学中忽视了母亲的形象和出场次序,那么学生对课文的感悟就会少一份亲情。关注母亲,读懂母亲,学生会感觉《社戏》这篇课文不仅仅有趣,而且饱含着亲情的温暖。

E-mail:lili79928@163.com

编辑/李莉

猜你喜欢

平桥双喜社戏
Topological properties of Sb(111)surface: A first-principles study
山中送别
平桥豆腐羹,淮扬菜系的“扛鼎之作”
羊跑羔
“天下第一菜”平桥豆腐
神韵真切 意境深邃——崔白《双喜图》欣赏
乾隆皇帝与平桥豆腐
定准语文课堂的出发点——丁卫军《社戏》教学实录评析
风景这边独好——丁卫军《社戏》教学课例深度研读
《社戏》:一篇布满矛盾的作品——《社戏》课堂实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