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为少帅写心

2009-06-02

海燕 2009年4期
关键词:少帅张学良图谱

古 耜

散文大家王充闾和少帅张学良都出生在当年很有些荒僻的辽河岸畔,两家的故园相隔不过十几公里,因此。他们堪称是严格意义上的乡党或乡亲。显然是基于这可遇而不可求的地脉之缘,多年来,充闾先生对作为千古功臣、民族英雄的张学良。别怀一腔景仰,也别具一种牵念。为此,他不惜挤出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孜孜不倦地从事有关张学良的资料收集与生平研读,并撰写了一系列以张学良为主要观照对象。而在内容上既各有侧重、又互为补充的散文作品。这些作品经报刊披露后。或收入权威的选刊和选本,或登上散文的年度排行榜;或在网络上酿成很高的人气,或被专家们誉为精彩的篇章,一时间,赢得了多方推许和广泛好评。最近,作家从方便阅读出发,本着精益求精的原则,对上述已经产生了较大社会影响的文字,重新修订,再加润色,汇成《张学良人格图谱》一书,交东方出版中心付梓。这时,文苑之内,不仅站立起一位丰邃、鲜活而厚重的少帅张学良的文学形象;而且凭借这一形象。透显出作家在以散文状写历史人物的维度上,所进行的潜心探索和大胆尝试,以及其中所包含的多方面的艺术启示。

随着张学良在本世纪初的飘然辞世,这些年来,记述这位百岁老人生命旅程的著作或读物已经出版了若干。应当承认,这类著作或读物中有不少都是作者惨淡经营,厚积薄发的结晶,因而常常视角独特,材料翔实,立论妥切,对于今天的人们走近和认识张学良,具有重要的引领意义或参考价值。然而,同样毋庸讳言的是,由于这类著作和读物多从历史本位出发,且自觉或不自觉地追求着一种传奇色彩与揭秘旨趣,所以其字里行间难免过多地纠缠于事件的原委和过程的真相,以致无形中忽略了人物的精神意蕴和人格内涵,忽略了他鲜活而丰满的生命状态。对于这样的偏颇和缺失,充闾自有清醒的认识,并据此而自觉调整着笔下的创作。具体来说,他没有让《张学良人格图谱》向通常的传记靠拢,而是将其定位为系列散文,至于行文建构,则充分发挥语言艺术的优长,努力突出和强化着为少帅写心的文学向度。譬如,开卷第一篇《人生几度秋凉》,从张学良晚年定居夏威夷写起,透过大跨度的时空转换和多侧面的人生组合,编织起主人公一生的事业跌宕与命运沉浮。就中剖析了他一系列选择背后的心理动因与人格元素。呈现出整体的悲喜交集的生命基调。《九一八,九一八》和《鹤有还巢梦》二文。将艺术瞳孔分别对准了“九一八事变”之中和晚年恢复自由之后的张学良。其中前者在重返“九一八”的历史现场时,没有简单趋随过往流行的有关蒋介石电令不抵抗的说法,而是在指出蒋氏“攘外必先安内”错误立场的基础上,依据历史夹缝里的第一手资料。归纳出了张学良对日态度上的“两个极端”“三个错误期待”以及“最深层的考虑”,从而还原了主人公在“事变”过程中的心灵真实,也完成了一次颇有深度的性格扫描。后者以张学良飘泊人生中的家国之情为切入点,沿着“鹤有还巢梦”,但最终梦成空的思路,精心破译着一切之所以如此的精神疑团与历史密码,而最终在期待着并致力于祖国统一的层面上,打开了主人公的心灵门扉,亮出了其旷远博大的爱国情怀。显而易见。这两篇作品对一直拖在张学良脑后的“两条辫子”。即:“九一八”何以不抵抗。晚年何以不还乡?做出了全新的且有说服力的诠释,因而属于有重点的同时也是值得称许的心理勘察。而作为压卷之作的《成功的失败者》。更是让笔锋穿越历史的迷雾,直接进入张学良精神世界的纵深处和隐秘处,在一种充满悖论意味的解说与辨析中,凸显着其“个性”对“命运”的决定性影响。以及酿成这种个性的家庭、社会和时代原因,这自然抓住了主人公骨髓里的东西。此外。《史海觅道》由史人心,《将军本色是诗人》借诗言志,都从特定的通道揭开了张学良心幕的一角。应当承认,面对这样的人物描绘,我们很容易联想起作家在全书之后的“夫子自道”:“‘文学是入学。文学创,作不能停留在事实的层面上。它要向心灵深处进逼。要拓展精神世界的多种可能性空间;它不仅要有形象,还要写出象外之象、味外之旨、韵外之致。一句话,它要探求内在的精神的奥秘。”而以此质之《张学良人格图谱》。我们完全可以说,充闾是成功地实践了自己的审美主张和创作构想的。

《张学良人格图谱》旨在为少帅写心,旨在写出少帅的精神世界和人格天地,但是却没有因此就把人物孤立起来,一味做封闭性的心理分析和性格描绘;恰恰相反,全书在展示张学良的精神轨迹和心路历程时。有意识地将这一切放到特定的时代背景和社会环境之中,做知人论世的梳理与远绍近搜的解剖,力求还原既定历史条件下的“这一个”,呈现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在这一维度上,充闾除了注意写足和用活每一事件的背景材料及相关逸闻之外,还选择了一个行之有效且事半功倍的方法,这就是以张学良为轴心,凭借史实与史料的牵引,把他和与他有着密切关系的诸多历史人物联系起来,展开亦此亦彼,双向对流式的观照与书写,以求让主人公的生命磁场做最大限度的辐射。于是,我们看到:《不能忘记老朋友》讲述着周恩来与张学良的心灵相知和终生牵挂;《别样恩仇》透视了张学良对蒋介石的亦爱亦怨,亦情亦仇;《良言美语》钩稽出张学良和宋美龄诚挚的友谊;《您和凤至大姐》披露了于凤至与张学良遗憾的情缘;而一篇《尴尬四重奏》则把张学良、张作霖和郭松龄之间的刀光剑影、是非曲直,清晰、详尽而生动地摆在了读者面前。毫无疑问,这样一种让人物“相准而立”,互为镜鉴的写法,因为人物命运和作家视线的双重拓展,从而大大丰富了作品的社会因子和历史含量,而在如此环境中走来的少帅其人,也就更多地浓缩了那个时代的气息与光影,同时也就更具有历史的天然深度与认识价值。

前辈学者林辰在为鲁迅做考证时曾提出过一个见微知著的观点。他认为:“研究一个伟大人物,有些人往往只从他的学问、道德、事业等大处着眼,而轻轻放过了他的较为隐晦、较为细微的许多地方,这显然不是正确的方法。因为在研究上。一篇峨冠博带的文章,有时会不及几行书信、半页日记的重要;慷慨悲歌,也许反不如灯前絮语,更足以显示一个人的真面目、真精神。因此,我们在知道了鲁迅先生在思想、文艺、民族解放事业上的种种大功业之外。还必须研究其他素不为人注意的一些事迹。必须这样,然后才能从人的鲁迅的身上去作具体深入的了解。”后来曹聚仁将这段话引入了自己的《鲁迅评传》,并当成了为鲁迅立传的重要原则和基本方法。王充闾显然是林辰和曹聚仁的知音。因为通观他的《张学良人格图谱》,我们不难发现,其整体的追求和把握之中,同样注入了寻常处着眼、细微处落墨,而最终又不失平中见奇、微中见著的意趣。不是吗?对于风云叱咤、戎马倥偬的少帅

而言,熟谙皮黄,酷爱京剧,甚至不辞亲身操琴演练,大抵只能算一种个人的雅爱。然而,一篇《情注梨园》偏偏从这里切入了主人公的生命旅程与内心世界。而事实上,正是这几乎贯串一生的京剧因缘,折射出少帅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深深眷恋,和对人生哲理的别一种洞察与理解,是其心灵的不经意的敞开。《庆生辰》和《猛回头》。一写过生日的情景。一写戒鸦片的经过,它们看似属于张学良的个人生活空间,但实际上均蛰伏了主人公重要的生命和心灵密码,如前者所表现的思想的无怨无悔和后者所反映的精神的极度苦闷等,所以一经作家发掘和再现,旋即成为认识张学良的不可或缺的内容。而《夕阳山外山》一文,则将笔触轻轻移至少帅的两性世界,其中所集中披露的主人公与蒋士云女士的一段情感线索,固然不脱人世间的儿女情长,但又何尝不传递出少帅复杂多面的心态与人性?应当承认,这样写成的张学良,更具有文学形象所看重的血肉感和立体感,也更具有艺术创造的感染力和穿透力。

与为少帅写心的总体追求相协调,一部《张学良人格图谱》在具体的谋篇布局和艺术表现上,亦可谓殚精竭虑,颇费匠心。以致留下了若干可圈可点之处。如《人生几度秋凉》《庆生辰》,或由夏威夷海滩的三个傍晚串联全篇,或以主人公一生的五个寿辰结构全文,皆为小切口,大包蕴,颇得散文写作之三昧。《良言美语》《夕阳山外山》,或以人物的话谣提领文脉,或借名家的绝唱隐喻情思,都显示出作家构思的新颖与精妙。《将军本色是诗人》《情注梨园》《史海觅道》等篇,均注重鲜活灵动且言之有据的细节勾勒,同时适当穿插进诗词、楹联、典故的生发与趣谈,以致使作品别具一种丰腴和优美。而全书的语言除了保持着作家一贯的清新与典雅之外,也尽量融入了口语化与性情化的成分,从而有效地丰富和提升着自身的表现力与吸引力。

作为著述丰盈,成就卓著的作家,王充闾一向把诗、思、史的交汇与融合,奉为文学的至境,并为此而进行着顽强、艰辛和持久的努力。写作《张学良人格图谱》这样的历史人物散文,自然用力尤甚。在这方面,作家有一点值得特别称道,这就是:尽管追求人物的内心性和作品的文学性,但绝不因此就忽视历史的真实性与可信性,而是自觉坚持从后者出发营造前者,努力让前者站立在后者的基础之上。关于这一点,我们如果细心查看一下作家在书中所引用的大量的史料,包括自传、他传、回忆、日记、口述历史、谈话记录、报刊旧文等等,是不难窥见一斑,有所领略的。古人早有“文章不写半句空”的说法,且讲究义理、考据和文章的三要并举,窃以为:王充闾的《张学良人格图谱》是达到了这一境界的,因而很值得我们拨冗一读。

猜你喜欢

少帅张学良图谱
绘一张成长图谱
《中国地方志联合目录》补正二十五则
———以《著名图书馆藏稀见方志丛刊》为据
补肾强身片UPLC指纹图谱
在此刻(电视连续剧《少帅》主题曲)
张作霖竟然这么帅,比张学良颜值更高
张学良六爱
杂草图谱
“护花使者”张海涛
张学良谈『西安事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