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诚信教育为何实效性低

2009-06-02何玉先张凤娥

教书育人·教师新概念 2009年5期
关键词:行为习惯实效性诚信

何玉先 张凤娥

多年来,诚信教育一直不断地被加强,但是诚信教育的实效性并不强。这是为什么呢?

创造不真实的教育环境

每逢上级检查学生巩固率,学校便从外校借人充数。尤其是“普九”验收之际,学校老师手把手地教学生“撒谎”。为了顶替辍学的学生,学生自己的姓名、住址,甚至连父亲的姓名都要更改,多年来没有的档案一夜间全部归类入档,教学仪器也整车地从外校运来,真是“一方有难,八方支援”,堂而皇之地“造假”;上级规范办学行为,学校便将“谎言”打印成提纲,要求班主任在班内“言传身教”;老师们为了一堂公开课给领导们留下好印象,便反复演练,指定哪个学生回答那个问题;“回头课”“作秀课”比比皆是;学校为了争得某项荣誉,编造出一堆假材料。以上这些行为真是不胜枚举。学校、教师的这些行为实际上是在提倡不诚信,学生长期生活在这样的环境中,他们怎么会言行一致呢?

德育没有摆在“首要地位”

尽管我们每天都在喊德育的重要性,但在学校实际工作中,对教学的重视程度远远超过德育。虽然素质教育推行了多年,但不少学校仍然没有摆脱应试教育的模式。德育“讲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的现象仍十分突出。这种在实际工作中对德育定位的偏移,势必会带来一系列问题。

当前,无论社会、学校、老师,都把学生的成绩看得重于泰山,某些教育领导者的做法和不正确的观念也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聚精会神抓教学,旗帜鲜明抓质量”……这些响亮的、政治性强的口号,被下属片面理解,许多不符合教育规律的做法随之而来:延长学生的在校时间,加班加点,音体美微机教学课时被人为地减少或“砍掉”,班会、活动课、实践课这些德育的载体变成了文化课,课堂教学这一德育的主阵地也被教师无情的“抛弃”,只重视知识的传授,作业的布置,忽视了思想教育和学生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从而使学生压力陡增,心理失衡,被迫采取一些不诚信的行为。学校制订的德育计划和德育实施措施也就行同虚设,无任何执行力可言,德育工作不到位也不难理解。因此,诚信教育实效性差也在所难免。

忽略了对学生行为习惯的培养

各校近几年都在加强诚信教育,且开展了一系列活动,对学生起了很大的教育作用,但也不可否认,其中有些做法是华而不实的,表面化、单向化。表面化是指诚信教育仅限于认知,没有内化为行动。单向化是指诚信教育往往只针对学生,不针对教师。

某校开展“远离邪教,珍惜生命”动员大会,孩子们正襟危坐,听着大人的讲话,接下来,学生代表上台慷慨陈词,最后在一幅幅长卷上龙飞凤舞地签上自己的名字,活动结束。轰轰烈烈的场面,激动人心的口号,但效果如何呢?又有多少孩子受到心灵的震撼?不难想象,在他们看来,诚信是可以表态、但承诺可以不去做的。因此,不难理解一个签名保护环境的学生,却可以在校园内随手丢弃垃圾……

诚信教育不单单是“口号”“承诺”就能奏效的,而是在日常小事中对学生的耐心细致的教育和帮助,对学生的行为习惯的培养,只有当我们的教育真正触及学生的心灵,唤醒他们的意识,最终实现自我教育,自我管理时,我们的教育才是有效的,

学生的诚信,离不开教师的诚信。“身教”胜于“言教”,可实际如何呢?不让学生玩电脑游戏,自己却在办公室内玩得热火朝天;要求学生遵守公共道德,自己却在教室里抽烟;要求学生讲文明话、行文明事、做文明人,自己却说话粗鲁,讽刺挖苦,方法简单,对学生存有偏见,缺少公平,办公室内物品零乱。某些教师忽视了对自身的道德教育,单纯用命令,惩罚等手段教育学生,而不是用人格去感染,用心灵去交流,最后导致诚信的失落。因此,要培养诚信的学生,首先从教师自身做起,教师的一言一行都会对学生产生影响,教师做不到言以律己,宽以待人,怎么会有言以律己、宽以待人的学生?

学校承担着对学生道德教育的重任。教师是学生成长中的重要“参照物”。让学生成为讲诚信的人,绝不是开展一个活动,制定一个措施就能行之有效的,而是“润物细无声”的潜移默化的过程,需要营造一个广阔的诚信环境,以诚信的态度和方式,克服纯功利主义影响,引领学生健康成长。

(作者单位:山东寿光侯镇第二初级中学)

猜你喜欢

行为习惯实效性诚信
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的重要性
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探讨
怎样增强人大专题询问的实效性
美好生活离不开诚信
我们和诚信在一起
那一次,我把诚信丢了
Application of the Good Faith Principle to the SCS Arbitration Initiated by the Philippines Against China
提高初中历史教学的实效性
协商民主的实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