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实现东北区域经济的一体化

2009-05-31周大成

党政干部学刊 2009年5期
关键词:区域经济一体化东北

周大成

摘要实施振兴东北战略以来,东北社会经济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但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程度较低,削弱了东北经济的整体竞争力。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是一个系统工程,必须走协调发展的道路,全面整合区域资源,探索区域协调发展模式,合力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新型产业基地。

关键词区域经济;一体化;东北

中图分类号F20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2426(2009)05-0039-03

区域经济一体化是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共同趋势,无论是欧盟、东盟还是珠三角、长三角,无不呈现出经济发展的勃勃生机。实施振兴东北战略以来,东北经济社会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但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程度较低,削弱了东北经济的整体竞争力。东北老工业基地要成为新型产业基地和新的经济增长区域,实现经济社会的协调、快速、可持续发展,必须走区域经济一体化之路。

一、东北区域经济一体化势在必行

东北地区的地域范围有两种概念:一是行政区划概念,即辽宁、吉林、黑龙江三省;二是地域经济概念,即东三省及与其地理位置l临近、历史和经济联系密切的蒙东地区,即内蒙古东五盟市(呼伦贝尔市、兴安盟、通辽市、赤峰市和锡林郭勒盟)。《东北振兴规划》正是考虑到蒙东五市与东北三省不仅区位相联,而且经济联系紧密,客观上存在合作的基础,因此将东北地区界定为三省一区,总计占地面积145万平方公里,总人口1.2亿。

1转变以行政区划各自为政的区域经济发展模式。无论从自然环境看,还是从经济地理看,东北地区既有相同或相近的地缘文化传统,产业关联度较高,也有技术、人力上的支持和交通运输的连接,具备一个统一经济区的基础条件。蒙东四盟市曾经归东北三省10年,至今生产资料和生活消费品的80%来自东北三省。作为一个相对完整的地域经济单元,城市间存在着不可分割的内在联系和彼此的依赖性。

从东北亚区域经济发展看,东北地区与日本、韩国、俄罗斯、蒙古等国在自然资源、资金供求、劳动力、技术和产业结构等方面有巨大的互补性,东北地区在逐步形成的东北亚国际分工体系中,拥有区位适中、资源和劳动力成本低、重化工业资产存量高、待开发市场广大等比较优势。东北地区建立统一的市场体系,实现区域资源的优化配置,将会在吸引东北亚发达国家产业梯度转移方面更具吸引力,这对东北建立新型产业基地、开发国际市场具有重大的战略意义。

国家实施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战略以来,东北振兴取得显著成效。地区体制改革、机制创新步伐加快,对外开放度不断提高,经济持续快速增长,就业增加,社会保障体系初步建立。东北地区经济社会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不仅为区域经济一体化提供了有利的物资条件,也为形成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共识、促进区域一体化的发展产生极大的推动作用。东北三省一区已经具备了天时、地利、人和的大好时机,东北区域经济一体化势在必行。

2东北区域经济一体化的路径选择。区域经济路径依赖取决于区域发展中由历史积淀形成的发展基础和发展环境,具体构成因素包括:区域的产业存量、市场结构和体制模式、规模经济和外部经济、基础设施和比较优势、发展意识和国家对区域的发展定位等。

东北区域经济一体化的路径依赖是在计划经济基础上形成的,在计划经济体制下东北老工业基地形成了比较紧密的区域经济分工协作联系,主线条是:石化通用设备制造—石油开采—石油化工—化工制品;矿冶设备制造—采矿—金属冶炼制材—机械装备制造。两条产业链具有较强的区域集聚性、产供销衔接性和外部经济性,成为具有一体化特征的区域生产综合体。当时,影响东北区域经济一体化的主要因素是“条块”矛盾。

从东北老工业基地历史看,东北区域经济发展的主要路径依赖是:政府主导;主体产业具有行政垄断性;大型国有企业为主体;产业集聚于中心城市群;产业重型化,形成重化工业的经济社会基础和环境等。正是由于东北区域经济发展的历史路径依赖,因此,东北老工业基地区域经济一体化不同于珠三角、长三角,不可能主要依赖轻工业,也不可能以民营经济、中小企业和市场作用为主,而必须始终围绕重化工业。以发挥国有工业和政府作用为主。建设新型原材料基地和世界级装备制造业基地是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的重要目标,而追求这种目标必然使重化工业比重和国有经济比重难以降低,发展重型工业和管理国有经济都离不开政府的有效调控和管理。因此,东北区域经济一体化应该走政府建设推进机制、提供市场化的制度环境,以大型企业为主体发展产业集群,以产业集群为节点、中心城市群为轴线配置区域资源,沿海与腹地互动,整体提升区域竞争力的道路。

二、东北区域经济一体化战略对策

区域经济一体化不仅是地域要素的整合,更是地区各种利益的整合,涉及到经济社会发展的诸多方面。一体化进程不仅需要时间,更需要磨合,需要各个主体的主动参与。

(一)构建市场机制为主导的相互协调的区域发展模式

东北区域经济一体化要打破原有的行政划分经济发展的格局,以共同繁荣和发展为宗旨,在组织机构、经济运行协调机制等方面进行创新,促使区域经济发展由以行政关系为中心转向以交易关系为中心,为生产要素的自由流动和商品的自由交易营造良好的环境,逐步形成产业一体化、区域市场一体化、基础设施建设一体化、城乡建设一体化。

1建立区域经济合作的对话机制和协调机制。国务院组建的东北振兴办,负责东北区域经济的发展与协调,但区域经济活动更需要区域成员之间经常性、多层碰、多领域的沟通和全面推进。参照国内外发达地区区域经济发展经验,应建立东北地区“3+1”对话协商机制和协调机制,就区域发展的重大事项进行协商,研究解决合作中遇到的矛盾和问题,为区域协调合作提供制度保证。目前,哈尔滨、长春、沈阳、大连四城市签署了《东北四城市协同合作全面推动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的意见》,就发挥各自优势,打破行政壁垒和地区分割,形成统一的要素市场,共建共享重大基础设施,优化资源配置,加强分工协作等达成共识。东北三省和内蒙古签署了《东北内蒙四省区经侦协作章程》,建立了经济案件联合侦破协作机制。这种协作机制,还应逐步拓展到区际间的产业合作、生态保护、能源、水利、交通、公共事业和公共服务等领域。

2加强对东北地区产业和空间布局的规划、组织和协调。国家有关部门已制订《东北地区振兴规划》、《东北地区电力加工业中长期发展规划》、《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公路、水路交通发展规划纲要》以及《东北水资源开发利用规划》等区域规划,开展了《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矿产资源勘查规划纲要》、《东北地区林业生态建设总体规划》、《大连东北

亚国际航运中心建设规划》等的编制工作。这些规划的实施,必然涉及到许多实际问题,需要三省一区以及各级政府的通力合作。因此,应在国务院振兴东北办的领导下,作出系统的发展规划,从东北地区产业结构升级、企业重组、布局调整的全局出发。按照企业专业化、产业集群化、园区生态化的思路,统筹安排东北沿海经济带和内陆中心城市工业生态园的开发建设和产业布局,引导国内外资本、技术、人力资源等要素的合理流动,促进东北沿海经济带与都市圈的产业升级和空间布局的优化组合,使《东北振兴规划》中的目标得到具体落实,协调指导运作。

3建设区域经济一体化基础设施平台。能源、水利、交通等基础设施一体化,是东北经济一体化的物质基础。能源一体化主要解决蒙东地区能源供给与东北三省的能源需求问题。水利一体化主要解决东北地区水资源合理调配的问题,当前主要解决东水中送,以满足辽、吉两省中部城市与工业用水,从长远看北水南调势在必行。交通一体化的主要任务是加强东三省及蒙东地区交通网络的建设,形成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建设东北东西两线铁路,打通东北港口与内蒙至蒙古、俄罗斯的水陆通道,加快建设大连东北亚国际航运中心,优化整合港口资源,形成以沈阳为中心辐射东北地区和以大连为中心环渤海区域航线网络。生态建设是东北地区经济一体化可持续发展的保障。20世纪以来,东北地区工业发展消耗了大量自然资源,对环境的破坏比较严重,现在处于生态治理的“拐点”期。在三省一区建立健全以生态经济为宗旨的工作体制和机制,协调三省一区的行动,形成东西互动、南北统筹的协作共建格局,发展东北生态经济区,促进东北生态环境的恢复。

(二)整合区域资源,实现沿海与腹地间经济的良性互动发展

东北地区应坚持“真诚合作、体制创新、优势互补、互利互惠、有序竞争、统筹发展”的原则,充分利用东北丰富的资源,良好的产业基础,实现产业优势互补,走区域协同、合作发展的道路,实现区域各方共赢。

1制订东北装备制造业发展规划,构建协作紧密型经济区。东北不缺大项目、大企业,缺的是产业集聚和产业集聚所能带来的竞争优势。东北新型产业基地的建设,既不能完全抛弃现有的基础,也不能完全依赖于现有的框架。东北必须在传统产业基础上,提高其先进性、深加工度,由单一资源型产业格局向综合高加工度型与高科技型产业格局转变。建立区域一体化市场,引导区域产业由各自为政的同质化、分散化向分工合作的产业集群化、规模化发展,发挥大工业城市的集聚效应,打通东西轴线,辐射城镇,形成沿海与腹地互动的产业发展态势。

应制定东北装备制造业发展规划的框架和相关政策、法规,东北各城市以此为依据,根据各自的特点和优势,制订本地的发展规划。发挥东北各中心城市的优势,健全城市群区域产业发展与要素流动的市场机制,通过政策引导,加速产业集聚。使东北成为“龙头带动、产业协同、利益共享、优势互补”的协作紧密型经济区。要注重发挥政府的协调作用,建立东北地区联席会议制,协商落实振兴规划,根据发展规划,制定区域一体化的产业政策平台,建立东北地区产业协调、协作配套服务体系。

2以“五点一线”沿海经济带为载体,整合区域资源。东北地区要素资源互补,三省一区发展水平各异,产业合理分工和布局优化的客观要求为沿海与腹地的互动发展提供了可能。东北三省的一些地区主要资源逐渐枯竭,正向加工型产业结构迅速转变,与蒙东地区以煤炭和有色金属为主的资源型产业结构形成了明显的区域互补关系,通过三省与蒙东地区的相互合作、联合开发、利益共享,共同推进蒙东大型煤炭、石油等能源基地建设;东北东线、西线铁路的建设;打通东北腹地与沿海的两翼纵向通道,内蒙古直至蒙古、俄罗斯的多种资源可通过亚洲第三条大陆架直达锦州港,黑龙江和吉林的矿产、农牧等资源可由丹东港出海,既有利于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也有利于蒙东地区发展,提高区域总体竞争力。

东北老工业基地沿海与腹地互动主要体现在产业链跨地区整合上,其形式既有产业链条的不同环节之间的垂直分工,互补发展,又有产业链条的同一环节向优势区位的地理空间上的集聚。这种互动一方面源于沿海优势区位的发展空间与平台,承接域外产业转移和各种生产要素在此聚集,对内陆相关产业形成溢出效应:另一方面源于腹地产业布局的优化重组,沿海可承接腹地产业或要素的转移,形成部件与总装的区域合作,放大产业集聚技术的溢出效应。

3构筑哈长沈大城市经济圈。国内外的实践已经证明,区域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源于都市圈的发展壮大。东北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形成,需要中心城市群的支撑,以哈长沈大为核心构筑区域城市经济圈,形成重要增长极,可以带动整个区域的经济发展。

以沈阳、大连、长春、哈尔滨四大城市经济圈的率先发展为重点,加强区域内地区间的分工协作,充分利用区域内便利的信息网络、发达的交通运输网络,强化地域生产综合体的内部协作,加快构筑现代产业集群,推动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实现。哈长沈大城市群的形成,既可以有效地发挥中心城市的辐射、吸引效应,形成东北地域间遥相呼应的鼎立之势,又能为东北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起到探索、示范效应,对促进东北地区空间格局的优化、产业布局的调整、腹地与沿海的互动、现代物流通道的形成都有十分积极的作用。

4以大连东北亚国际航运中心为轴心,打造东北物流大通道。作为东北地区重要的出海口,东北亚国际航运中心大连港的直接经济腹地为三省一区。它是辽宁、吉林、黑龙江的第一流向口岸,内蒙古的第三流向口岸。黑龙江省有95%的海运物资、吉林省有67%的海运物资、内蒙古东部约有70%的海运物资通过大连港流出。

东北亚国际航运中心是沿海口岸城市功能的集中体现,只有对腹地形成强大的服务和辐射带动功能,保证物流顺利向沿海流动,才能增强航运中心对要素的集聚能力,从而使大连东北亚国际航运中心的引领作用更加突出。进一步完善域内区港联动体系,把保税区的港口及保税功能从大连延伸到丹东、营口等港口和沈阳、长春、哈尔滨等中心城市,通过海铁联运和陆港联动等方式实现港口功能和服务的延伸与拓展,优化内陆口岸环境和服务,为东北外向型经济发展提供物流通道和平台。

在哈尔滨、沈阳、长春和满洲里等城市建设陆路干港,可以实现保税港区和东北内陆的联动发展,把大连的口岸和保税优势与东北腹地城市的资源及货物集散地优势紧密结合起来,推进区域间物流一体化,建立起覆盖东北地区,连接国际市场的物流业网络,东北就会实现对外开放的新飞跃。同时,要制定相应的配套措施和优惠政策,促进沈阳、长春、哈尔滨及蒙东等物流相对集中区域的干港体系建设,使之有利于保证东北物流顺利向沿海和大连组合港流动,从而使东北沿海经济带的带动作用更加突出。

责任编辑荀福文

猜你喜欢

区域经济一体化东北
MADE IN CHINA
Make ’Em Laugh
大东北的春节
克里米亚完成入俄“一体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