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古典诗词教学与学生主体地位的构建

2009-05-31丁桂香

广西教育·C版 2009年6期
关键词:古典诗词教师

【摘要】古典诗词教学是大学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在教学中应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在诵读、理解、品评、感悟、赏析、运用中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学以致用,从而实现与古人的“交流”和“对话”。

【关键词】古典诗词诵读互动 实用学生主体地位

古典诗词教学是大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学生通过学习古典诗词能够得到精神上的滋养、人格上的培育、感情上的熏陶、审美上的愉悦和智慧上的启迪。但是在古典诗词教学中,学生的主体地位往往没有真正得到体现,“一言堂”、教师唱“独角戏”的现象不同程度地存在。基于此,在教学中应以学生为主体,采用多种教学方法,运用各种教学手段,让学生由被动的知识接受者成为积极的参与者,激发他们主动探求知识的积极性,营造自信、自主的课堂气氛,使他们在一次次的参与、探究中获得知识,培养能力。具体而言,可采取以下几种方法:

一、 注重高质量的诵读

诗词的美感首先来自音律(包括节奏和韵律)。音乐性是它与生俱来的品行,语音有规律的停顿造成节奏,其声、韵按一定的规则组合而形成韵律,构成回环往复、一唱三叹的效果。节奏、韵律与作者要表达的情感协调一致,诗词中轻松、欢快、沉滞、急促、昂扬、舒缓等节奏韵律的变化,就反映了人的情绪的起伏波动,表现的其实就是人的生命活动的节律。声情并茂、抑扬顿挫的诵读,能营造出一种情感氛围,使人如临其境,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对诗词的体验、感受油然而生。为此,在诗词诵读中,应做到以下几点:

(一) 发挥教师的示范作用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在正音、释词、析意、节奏等方面作引导,在读音正确、意义明确的前提下,有感情地朗读。如经典的名篇,学生很熟悉,意义又明确,这类诗应着重有感情地朗读与背诵。如《诗经》中的《关雎》、《蒹葭》,唐诗、宋词中的名篇都需要反复的诵读,方能体会出古典诗词精美的文句、鲜明的节奏、铿锵的音调。但也有一些诗,如屈原的《离骚》,生僻字多,诗意隐晦,难以领会,教师就应在扫除文字障碍,理清思路,串讲大意方面做好示范及帮助工作。

(二) 多种朗诵方法的综合运用

古典诗词在平仄、押韵方面都有严格的要求,反复的诵读就能读出它的音律美。在朗读上可以采用教师范读,学生自读、齐读、领读等形式。教师应根据教学内容,灵活运用朗诵方法。

(三) 课内与课外相结合

刘勰说:“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古典诗词的记忆与背诵是一个长期的日积月累的过程,只靠课堂上的诵读是远远不够的,这就需要教师把课堂教学引向课外,设置学习范围,充分利用课外时间,采取自查、互查等方法,让学生主动自觉地背诵,从而强化课堂效果。

二、 开展良性的师生互动

要想构建一个好的课堂,教师需要为学生创造一个敢于质疑、追问的环境,设置一个勇于合作、参与的情景,让学生在课堂上主动学习、积极合作、勤于思考、勇于质疑。具体说来,开展良性的师生互动应做到:

(一) 引导学生主动问答

提问通常是指教师有针对性的“问”和学生自由、主动的“问”,即教与学的互动。但在古典诗词的教学中,教师对一首诗词的讲解习惯于介绍作者生平、写作背景、字词解释、主题分析、意义概括。学生主动参与的机会较少,更谈不上质疑、争辩、发表独立的见解。在现代教学中,“提问”应包括教师的提问和学生向老师的提问。教师的提问要适时,即孔子所提倡的“不愤不启,不悱不发”。课堂中教师设置的问题必须以学生的主动性和探索性为前提,具有一定的难度,有思考价值,有一定的深度与广度,最忌一问一答式的无效问题,诸如“是不是”、“对不对”、“谁读过李白的诗歌”等,这样的问题流于形式,不能真正体现“问”的内涵。教师应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学生向老师提出问题的过程实际上是问题的酝酿、产生、完善和发展的过程,也是学生主动探求知识、构建知识、积累知识的过程,教师应积极引导、大胆鼓励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生成问题。有价值的问题能启发学生进行深入的思考。在深入的思考中,又能发现新问题、解决新问题,他们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就会在无形中得到提高。例如关于酒的诗词,李白笔下的酒与杜甫笔下的酒,苏轼词中的酒与李清照词中的酒分别表达怎样的意象等,要求学生自问自答,教师在学生提出问题的基础上稍加点拨,学生理解深,记得牢。课堂质疑和答疑的氛围形成了,学生提问与质疑的积极性就容易被激发出来。

(二) 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要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有平等意识,充分信任学生,调动他们的求知、求新兴趣,使他们的思维活跃起来,鼓励他们深入思考,勇于探究。在古典诗词的教学中,一些教师习惯于从作品中概括出理性的、抽象的中心思想或主题思想,再加以模式化的表述,这种教条化、图解化的表述,限制了学生个性化的阅读,造成学生思维的僵化和停滞。众所周知,诗词作品中作者所要呈现的内容也即意蕴,常常具有多义性和模糊性,它是作者思想、意识、情感等的综合体。因此在教学中,应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及手段,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激发学生的想像力和创造潜能,让他们积极、主动、深入地思考问题,寻找答案。对于学生寻找到的答案,教师不必强调统一和一致。例如《诗经》中的《郑风·子衿》,有的学生认为是爱情诗;王维的《渭川田家》描写的田家生活场景,有学生认为,这实际上是作者对单调的官场生活的厌烦,诗中流露出的是作者对自然美的向往。

(三) 尊重学生个性化的解读

古典诗词教学是教师带领学生不断地品味、咀嚼、消化、吸收的过程,是引领学生潜入意境,与诗词作者进行对话、共鸣的过程。教师的作用是通过一首首“鲜活”的诗词,让学生从中汲取精神养料,学会表达自我。古典诗词中,由于作者思想的复杂性,呈现给读者的作品也是多视角、多侧面的。清代叶燮曾说:“诗之至处,妙在无垠,思致微缈,其寄托在可言不可言之间,其指归在可解不可解之会,言在此而意在彼,泯端倪而离形象,绝议论而穷思维,引人于冥漠恍惚之境,所以为至也。”叶燮强调的是诗歌的意蕴常常“言在此而意在彼” 、“言有尽而意无穷”。黑格尔在《美学》中也指出:“意蕴总是比直接显现的形象更为深远的一种东西”。基于此,学生在阅读、品味诗词时也会产生情感上的丰富性。如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虽写人间的离情别恨,但它的内涵却极为丰富,既有感性又有理性;既有对宇宙、社会、历史的追问,又有对自我意识、自我生命的唤醒与把握。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川》伤感与旷达交织、多情与关爱并重、低沉与昂扬交融,表现出唐代文人的人情味、事业心、进取心。作品意蕴的丰富性与复杂性,为读者留下了较大的思考与想象空间,学生通过品读,实现与古人的“交流”与“对话”,从而得到精神上的陶冶与审美上的愉悦。

(四)强化学生综合能力的训练

古典诗词中,同类的题材很多,即使同一个作家,由于社会环境、生活际遇的改变,前后期的创作也会表现出较大的差异,这就需要学生学会比较、提炼、归纳、概括。例如,同是送别诗,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川》、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李白的《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表现出较大的差异:王勃的诗阔大高远,昂扬向上;王维的诗依依不舍,伤感低沉;李白的诗情真意切,想象奇特。陶渊明的诗歌前后时期迥异,前期有“刑天舞干戚,猛志固常在”的远大理想,后期“怡然有余乐,于何劳智慧”的绝圣弃智的道家思想。同是写愁,李煜的词与辛弃疾、李清照词的区别等。另外,边塞诗、婉约词、乐府诗、“三曹”诗都需要学生在熟悉掌握大量诗词的基础上学会分析、比较,找出差异,总结概括,从而在分析中发现问题,在比较中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 以学促练,学以致用

目前,教师在培养学生运用诗词能力方面,重视不足,强调不够。学的用不上,久而久之,学生学习古典诗词的积极性就会减弱。在教学中,教师可主张学以致用,注重实用性。

(一)以赏为析,赏评结合

古典诗词的教学注重的是学生的审美体验和艺术感悟,尝试写赏析文章,是培养学生写作能力、创新能力、审美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教学中,教师应重视学生的感受、体验、理解,让他们尝试抒写能与古人产生强烈共鸣的情感。如惜春伤春的词,李清照的《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和辛弃疾的《摸鱼儿》“更能消”两首词同中有异,让学生鉴赏,写出评析文章;以“月”为题的诗,有李白的《月下独酌》和杜甫的《月夜》,两首诗也存在较大的差异性,让学生在与古人的“接触”中感受古人的情怀,这种与古人的同喜同悲,可以激活学生的情思,诱发他们的真情实感,写出有独特感受的评析文章。

(二) 以诗引文,学练结合

古典诗词内容丰富,自然景物、社会生活、个人经历等在诗词中均有反映。尤其是亲情、爱情、友情是诗词中常见的题材。在教学中教师可引导学生以诗为友,发挥自己的想像力,将诗词改成情真意切的文章。孟郊的《游子吟》学生耳熟能详,可以“母爱”为题,化诗为文,让学生写出富有诗意,感情真挚的文章;另外,可利用多媒体技术展示诗词形象,让学生描绘自己品味出的作品意蕴、情感。王维的《山居秋暝》、李白的《独坐敬亭山》、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都可以让学生写出他们对作品的独特理解与感受。这样的习作练习,不仅锻炼了他们的写作能力,而且加深了对古典诗词的理解。

(三) 以诗入口,学以致用

学习古典诗词的目的不是简单地背诵和赏析,而是应学会运用,学会将它用在日常的口语交际中,使学生才思飞扬,儒雅大方。诗人余光中说:“一个人可以不当诗人,但生活中一定要有诗意。”在教学中,教师可精心设置教学情境,让学生体会诗词在这些情境中的妙处,从而既理解诗词本身的意味,又了解它所适用的场合。如“看到长江、黄河的壮观,你想到的诗词名句有哪些?”“古人的诗词中如何描写春草、夏雨、秋风、冬雪?”“明月皎皎,遥望星空,你不禁吟道……”这样的训练,拉近了和古典诗词的距离,让诗词走进了学生的生活。

总之,在古典诗词的教学中,构建学生的主体地位,不仅可开拓学生的情感空间和思想空间,而且可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使学生愉快地学习,主动地探究,既提高了课堂效率,又提升了学生的精神境界。

【参考文献】

[1]刘勰.文心雕龙·知音[M].范文澜注,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1

[2]叶燮.原诗[M].霍松林校注,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

【作者简介】 丁桂香(1964-),女,河南郑州人,郑州大学体育学院副教授,硕士,研究方向:古代文学及汉语史的教学及研究。

(责编黄斯佳)

猜你喜欢

古典诗词教师
最美教师
从不同侧面求解古典概型
出入于古典与现代之间
关注诗词
关注诗词
关注诗词
未来教师的当下使命
怎样读古典诗词?
古典乐可能是汪星人的最爱
诗词之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