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我们缘何误读经典

2009-05-29

国学 2009年5期
关键词:庞德红楼梦李白

近日,一本名叫《莎士比亚眼里的林黛玉》的书引起了轩然大波,它揭示了西方《红楼梦》译本的诸多不当之处,比如把林黛玉这个名字译成“放荡的女人”,刘姥姥信了基督……诸如此类,不一而足。近十万网友对《红楼梦》在海外遭到“恶搞”进行了强烈抨击。

其实,西方对中国经典的误读不尽于此,《西游记》、《金瓶梅》等经典著作均陷入被误读的怪圈。与此同时,东方也在误读着西方。巨大的文化鸿沟,意识形态的规范,商业动机的哄抬,恶意的追捧和盲目的认同,使误读无处不在。

这似乎是个很简单的道理。每个读者作为阅读过程中独立存在的个体,都有其定义经典和选择经典的权利。毕竟,世界上的文学著作太多,一个人就算把一辈子的时间全部用来阅读它们,也无法完成这项庞大的工程。

美国评论家布鲁特则认为:经典的原意就是指教育机构所遴选出的书籍。由此可见,对经典的原始定义首先建立在一种被动选择基础上。而人们对“经典”的真正认知则应该发生在漫长的阅读过程中。这个认知过程伴随着阅读所带来的疲惫、焦虑、困惑甚至痛苦,自然也伴随着对文学作品产生的阅读误差。阅读经典已不再是一件轻松愉悦的事情,就像文学发生的过程,掺杂着对人性、文化、世界的认知,剖析和思考。那些在水面以下或被人们遗忘在记忆深处的文字其实就像海底的珊瑚礁一样还在不停地生长。他们或等待慢慢浮出水面,或是以另一种形式萌发。这种萌发也许在作品本身,也许在这些作品所能触及到的地方,也许在以此为根基衍生的其他作品那里。

误读,或许是在遗忘中恢复记忆的一种。首先,可以将这种误读理解为广义的阅读。因为当你选择阅读,随时可能出现的误读常常让你无法避让。例如博尔赫斯曾读《红楼梦》,翻译或者别的缘故,他竟联想到卡夫卡。直到《小径交叉的花园》(《红楼梦》的某译名),他似乎也没有将这个梦魇遗忘。一个中国式幻境里本不繁复的意象,被博尔赫斯毫不掩饰地夸张成了让人迷路的魔幻。

这无意间又回到了狭义。产生误读的原因则大抵可归纳为以下三方面的因素:作者因素、读者因素、文化差异因素。他们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彼此之间又有特殊联系。

我们知道,每部文学作品都有其特有的开放性和包容力。但反过来,每部作品在开放的同时,又在遴选和拒绝读者。这种拒绝首先从作者开始。譬如,很多作家就喜欢使用文本等创作形式甄别读者。乔伊斯说:我在《尤利西斯》里设置那么多迷津,它将迫使几个世纪的教授们来争论我的愿意。在乔伊斯看来,就是希望自己的作品在学者和读者们无休止争论中得到延续。作者有作者的想法,但这样的作品对于读者来说并不是一件幸事。而这样的写作也会无形间失掉经典所本该具有的重要意义以及传承和记忆的功能。经典的作品需要做的并不是以一味地通过设置迷局来提升自己的价值。在这样的阅读中,读者一次次掉进作者设置的陷阱里。同时,误读和辩驳的声音也会越来越热烈。这种误读在无限延伸作品内涵的同时也会造成对作品自身的伤害,迫使作品一直徘徊在是非对错的区间里无法挣脱。

再说说读者的因素。引用一句老话,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但这还是保守的说法。因为每个作者在读一部作品时总会不自觉地将个人的情感、生活、思考等经历加入进来,最终曲解作品原本的含义。这种误读既可以看成一种对作品意义的延伸和再创作,也可以看成一种对作品的曲解。作品的景深不仅仅关乎作者,更关乎读者自身的理解。有时,读者想得多深,作品就有多深。当然这是指具有一定弹性的作品。

很自然的,这种误读无疑又延伸到文化的隔阂以及翻译造成的诸多问题上。举一个翻译的例子。诗人西川在《米沃什的错位》一文中提到,外国翻译界对中国古诗词仍然一直存在很大的误读和误解。李白的《长干行》被庞德翻译,其英译题目翻回中文竟是《河上贾人妇:一封信》。而李白的另一首《独坐敬亭山》同样被山姆·哈米尔翻译得面目全非。这种翻译上的直观差异首先可以理解为文化差异,也可以理解为翻译者的再创作。但这种创作首先是建立在背离原始作品上的。

虽然误读产生,但并不妨碍我们广义地阅读经典。道理很简单,不是因为他们是经典,而是因为他们是食物,是维生素片。误读有时会产生相应的消化不良,但却不是消化道阻梗。

误读有其存在的必然性,也有其自身所存在的尺度。从以上三种误读因素中,我们更想了解人们对自己误读所做出的辩解。庞德可以说,我读懂了李白的《长干行》。因为从西方审美角度,他就该那样理解。他可以告诉我们在西方审美《长干行》的另一种生长形态,但他却不可以臆断那就是中国这个文化范畴内的李白《长干行》。庞德的《长干行》完全可以被认为相同意境下的一个独立个体。或者说李白的意境成了触发庞德心灵轨迹运动的一个端点。而有些作者的初衷就是在引导这种误读的产生,或是在制造一种镜子的功能,这种作品就完全属于另外一种创作理念,或者就是为作品的开放性写作。

当经典逐渐从人们供奉的神坛走下来,与此伴随的创作也将进入一个多元领域。随着阅读观的自由化,自由开放的阅读方式也必将促使现代文学创作的内涵更加丰富。但不得不提出这样一种担忧,在现阶段各种创作风格的甄别下,一部分经典是否还能找到适合其生长的土壤,因为这将会无形中影响到人们阅读的质量。

现在,阅读扮演的已不仅仅是拒绝、接纳、误导和衍生的角色。对于不同层次的读者,阅读在更多的时候又被赋予钥匙的含义——开启。从这点上讲,我们就不得不关注“经典”所拥有整体性,这里可以理解成一座建筑所存在的无数分支。而对未来认知的可能性就像是读者面前等待开启的很多扇门,每把钥匙都可以打开一个小的房间,而每个房间都是相通的,他们和谐地存在,构成一个复杂多元的整体。

一座建筑最吸引人的地方往往不在外表的华丽,而在于内部历史和文化的含量。这是一座属于经典和读者的迷宫。

猜你喜欢

庞德红楼梦李白
细品《红楼梦》中的养生茶
被“舆论”困扰的庞麦郎一家
假如《红楼梦》也有朋友圈……
续红楼梦
诗仙李白的归宿
倒下的那一刻
庞德子
海明威学写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