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学生情绪特点与教育策略

2009-05-28陈华玉傅佃元

新校园·上旬刊 2009年11期
关键词:归因中学生情绪

陈华玉 傅佃元

当代中学生正处于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生活都在发生巨大变迁的时代,面临着许多矛盾和冲突,加上他们生理、心理发展以及学习生活的特殊性,常常使他们产生这样那样的不良情绪,如愤怒、抑郁、焦虑、恐惧等。为此,教师应帮助中学生调节情绪,克服情绪障碍,使他们保持健康的情绪,以良好的心态投入学习和生活。

一、中学生情绪的现实特点

1.极端性和波动性

中学生情绪易于出现强烈的极端性,即极易出现高强度的兴奋、激动、热情,或是过度的伤感、气愤、绝望。同时,中学生正处于情绪表现的“动荡”时期,情绪一般容易在两种极端性情绪之间迅速转化,呈现波动。时而积极,时而消极;时而平静,时而急躁。一句善意的话语,一个感人的故事,一支动听的歌曲,一首情理交融的诗歌,都可以使中学生的情绪发生骤然变化。

2.反差性与封闭性

儿童面部表情是其内心世界的显示器,而中学生的外部表情与内心体验,有时并不都是一致的。这是由于中学生与社会的接触日益增多,各种社会行为规范使得他们逐渐具备了自我调节和控制情绪的能力。因而,他们常常把自己的真实情绪隐藏起来,而表露出一种与内心体验并非一致的、甚至截然相反的情绪状态,形成了中学生情绪上的反差性。不过,有时中学生可能将自己的真实情绪有选择地暴露给自己喜欢的对象,而对于他们不喜欢的对象能加以控制、封闭,不予表露。中学生情绪的这种“反差”和“封闭”,给了解中学生的真实思想带来一定难度。

3.延续性和感染性

一般而言,中学生情绪更多的是以“心境”状态出现,即一种比较持久、平稳、微弱的心理状态。一件小事引起的情绪“延续性”能影响到具体行为的表现,使一定时期的活动和感受都染上这种情绪的色彩。在这种情绪“延续性”的作用影响下,通过中学生之间正常交往和心理沟通,一方面极易使个人的情绪受到他人情绪的感染;另一方面由于情绪的相互感染,有时也会从个体情绪演变成集体情绪,而产生互动效应。

4.冲动性和爆发性

中学生的情绪具有强烈的冲动性,这是由于中学生各种需求的期望很大,情绪急迫。如果在一定情境与气氛的渲染、烘托下,这种亢奋的情绪便以“激情”的状态出现,一触即发。中学生情绪的冲动性常常是与爆发性相连的,他们的自制力较弱,一旦出现某种外部强烈的刺激,情绪便会突然爆发,借助于冲动的力量驱使,以致于在语言、神态及动作等方面失去理智的控制,忘却了其它任何事物的存在,极易产生破坏性的行为和后果。

二、中学生不良情绪产生的原因

1.中学生性格发展的影响

首先是性格。人的性格有内向型、外向型和介于内向外向之间的性格。外向型性格开朗、活泼,喜欢倾诉和语言表达,自己有了不顺心的事喜欢和朋友一吐为快,这种人不容易产生不良情绪。内向型的人经常自我剖析,做事谨慎,深思熟虑,疑虑困惑,交往面窄,害怕困难,等等。这种性格的人往往会出现各种不良情绪。介于内向外向之间的性格,如果内向性格占了上风,结果和内向型的人一样,会出现不良情绪。

2.家庭教育的影响

父母是孩子的启蒙老师,父母的一言一行都会影响孩子的发展。国外研究表明:如果父母自己有不良行为习惯,文化教育水平较低,对孩子过分严厉,孩子缺少关怀与支持,婚姻破裂或孩子生活在单亲家庭中,那么孩子更可能形成不良行为。现在的许多学生是独生子女,父母的娇惯、纵容、溺爱,致使孩子任性、懒惰、自私,在生活中不能自理,不能与他人和睦相处,使学生处处以自我为中心。自私是不健康的自我观念,同时又是其他异常心理和行为的根源。

3.学校教育的不均衡

由于中考高考指挥棒的作用,很多学校往往忽视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对学生的健康发展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但是,不少学校因片面追求升学率而忽视了健康教育,或者开设了健康教育课,也往往流于形式,形同虚设。有的学校随便指定一名教师做心理咨询工作,缺乏必要的系统的专业知识,咨询工作缺乏科学性。还有的学校在教育上采取严加惩罚,简单粗暴的方式,致使一部分青少年产生逆反心理,恶化了他们的不健康行为。

4.社会环境的不良影响

内容不健康的书籍、影视、街头聚赌、勒索,还有舞厅、酒吧、网吧、电子游戏厅、卡拉OK厅等对学生的心理健康也有极大的负面影响,大众媒介的不正确导向也潜移默化地对学生产生消极影响。

三、中学生情绪调节的指导策略

1.帮助学生认识自己情绪变化的规律,预防不良情绪的产生

分析导致这些情绪的原因时写出和这些情绪有关的事情、情景或人,有时不能把情绪归因为一件事或一个人,可以写出原因不详。两周之后,根据记录资料分析自己的 情绪,分析的内容包括日常生活中积极情绪和消极情绪的百分比各是多少;积极情绪体验和消极情绪体验的时间的百分比各是多少;情绪反应是否适当,高兴和生气是否有理由;有多少情绪是无意识的原因引起的;每隔多久改变自己的情绪,情绪变化幅度有多大等等。分析时重点考虑愤怒、恐惧、嫉妒、焦虑、抑郁、叛逆、自卑、自残等不良情绪产生的时间和原因。得出以上结果以后,帮助学生分析自己的归因方式,是内归因还是外归因,以及归因方式给自己带来的利弊。

中学生应进一步认识影响自己情绪波动的情景,修正认知结构。心理学研究表明,刺激情景本身不决定情景的性质,是对刺激情景的认知决定情绪的性质。例如,两个同学犯了同样的错误受到老师的批评,其中一个同学很快认识到是自己做得不好,决心改正,情绪很快恢复了平静。另一个同学则不然,他认为自己倒霉,运气不好,老师偏心等等。这种外归因造成他事事在别人身上找原因,人际关系也随之紧张,人际关系紧张又影响到他的情绪,周而复始,恶性循环。究其根本原因是要改变其归因方式和认知结构,才能从根本预防或者缓解不良情绪。

2.指导中学生学会调节不良情绪的方法

不良情绪是不能完全预防和消除的,那么当不良情绪产生时,能够合理地宣泄就显得尤为重要。如亲人亡故,投入的哭泣可以缓解痛苦;告知父母和或好友“我今天难过极了”,在倾诉过程中释放痛苦;找个山顶用尽全力大声呼喊,也可以释放压抑的心情。教育学生学会放松:找个安静地方,从头部开始,依次面部、胸部、腹部、四肢、手、脚,让每一块肌肉紧张再放松。仔细体会放松的感觉,每天10分钟训练。不仅可以缓解紧张,还有利于身心健康。情绪不好时有意识地转移注意力,如看电影、听音乐、健身、参加自己喜欢的公益活动,都会使紧张的情绪松弛下来。

3.积极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做好心理咨询工作

学校(尤其是中学)是干预青少年不良情绪产生的主阵地,学校要确实落实心理健康课,选拔业务骨干从事心理咨询工作,并定期对他们进行系统的专业培训。根据《北京市中小学校和职业学校心理咨询室建设基本要求》,完善学校心理咨询室建设。在做好心理咨询、建好心理信箱、出好心理专版、开好心理讲座工作等基础之上,重点做好以下三方面内容:一是实行师生结对制度,建立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二是注重自我管理,培养学生自主意识;三是开展抗挫折教育。

作为教师,要培养学生正确对待人生中的各种困难,教育学生热爱生活、热爱工作。一个人对生活的意义有着正确认识,就会热爱生活,往往情绪稳定,充满乐观主义精神。富有事业心、热爱工作的人,在完成一件有意义的工作后,就会体验到满足感和成功感,这种情感有益于身心健康。热爱工作的人,具有强烈的上进心,能避免把精力消耗在生活琐事上,因此精神生活充实,也会正确地对待困难,积极地克服困难;而那些对工作无兴趣的人,整日患得患失,怨天尤人,会情绪苦闷、低落。

4.积极争取家庭和社会教育的配合

父母应身体力行,给孩子一个良好的形象。要了解孩子的身心发展特点,以平等态度对待他们,并以身作则。社会上应设立专门的免费为青少年服务的中心或热线,以便青少年咨询、求助,及时解决他们的问题。另外,音像制品应健康向上,多一些适合青少年的作品,严厉打击黄、赌、毒,净化社会文化市场。[e]

(山东省青州市王坟镇教管办 262502)

猜你喜欢

归因中学生情绪
错解归因 寻根溯源
2022年高考,《中学生数理化(高中版)》高考理化与您同行
《发明与创新·中学生》征稿啦
积极归因方式:当船漏水了
小情绪
小情绪
小情绪
初中数学学习中教师归因与学生自我归因的比较研究
我与《中学生》的初相遇
我来“晒晒”《中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