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汶川地震报道的特点分析

2009-05-27田秋艳

农村农业农民·A版 2009年4期
关键词:汶川救灾灾区

田秋艳

去年5月12日14时28分,四川省汶川县发生了震惊世界的里氏8.0级地震。随后举国上下全力以赴投入到抗震救灾之中。救灾的主力军,无疑是在一线的人民军队、志愿者和医护人员。但是,我们不能忽略了新闻媒体。从地震的发生到全民动员救灾的展开,如果没有媒体的积极参与,很难想象这一仗会打得如此漂亮。回顾媒体在抗震救灾中的重要作用,对我们颇有启示。纵观地震的整个报道过程,可将媒体的相关报道大致分为两个时期。第一个时期:从地震的发生到抗震救灾运动的展开,第二个时期:从救灾的全面展开到结束。在不同的时期,媒体报道呈现的特点也不尽相同。

一、前期媒体的积极导向作用

1及时的传声筒

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四川省汶川县发生了里氏8.0级地震,北京、上海、天津、陕西等多个省市都有震感。在通讯一度完全中断的情况下,14时46分,也就是地震发生18分钟之后,新华网就发出了快讯:“四川汶川发生7.8级强烈地震,北京有3.9级震感。”这是国家通讯社发出的第一则地震报道。32分钟后,中央电视台新闻频道播出四川地震的新闻,随后开始直播报道;52分钟后,新闻频道推出直播特别节目《关注汶川地震》;在温家宝总理乘机降落成都10余分钟后,《新闻联播》播出了温家宝总理在专机上的重要讲话。从15点20分开始,央视一套和新闻频道正式启动24小时直播,打破原有的节目板块,形成全天候播出的“抗震救灾、众志成城”特别节目,影响全国。新闻媒体在信息传递速度方面,彰显了其无可比拟的优势。地震发生后6分钟,即14时35分,百度贴吧的网友没来得及登录,就在地震吧发出一篇题为“地震了”的帖子,内容简明扼要:“四川地区发生地震”。

在此后的几天里,电视、广播、报纸、网络和手机等各种媒体都以从未有过的规模展开地震报道,各媒体赶赴灾区的记者源源不断地提供来自灾区的最新消息。到16日,参与地震专题报道的全国卫星频道就已经达到14个。四川卫视更是全天播放“四川汶川报道”和“汶川地震特别报道”。及时权威信息的广泛传播,使社会民众切实准确地了解到了灾害状况,不仅止住了可能蔓延的谣言,也有效控制了民众的恐慌情绪。

2强大的社会动员武器

大灾几乎将汶川夷为平地,媒体把在苦难中挣扎的灾区人们的受灾情况、救灾进度、感人故事、真实细节,全方位、多角度,真实地展示给社会上的每一个人。从中人们看到了亲情、人性、无私、高尚、责任、职守,产生了许多平时不曾有过的思绪……

香港中文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马杰伟5月19日发表文章《四川地震与媒介事件》,指出,汶川大地震犹如强大的磁石一样,把世界各地(尤其是华人社会)的人卷入灾区群众的悲喜交集之中。但在媒介事件之中,媒介成为整合大众关系的平台,人数之多史无前例,而这种大整合的现象,正罕见地让各方政治力量重新争取大众认同,媒介事件在政治、社会、文化上的重要性亦在于此。因此大灾难的重大影响是集体认同。”文中还写道:“温家宝无疑是这次天灾的魅力领袖,他连日来奔波于灾难现场,不辞劳苦慰问苦困中的弱小、为士兵医护人员打气、指令救人是‘重中之重、争分夺秒”。温总理的身体力行令人敬佩、动容。媒介事件之中,英雄的出现往往能成为标示性的象征。

实际上,在这次地震中各条战线涌现出众多的平民英雄,也涌现出展现大爱的无数普通人。因此中国媒体的抗震救灾报道始终本着以人为本、生命高于一切的理念,弘扬救死扶伤的人道主义精神。报道激励着中国人民抗震救灾的决心和信心。网络媒体更是通过独特的功能,开设了网上捐款、网上义捐拍卖、寻亲、网民哀悼、网络公祭、关爱孤儿等诸多平台,让广大网民更便捷地表达哀思和奉献爱心。媒体界在向社会发出募捐呼吁的同时,也向灾区献上一份自己的爱心。截至5月20日上午10时,北京网络媒体成员单位(网站)捐款5367.6万元,网站员工捐款811.7万元(其中含某些网站高层个人捐款225万元),通过在线募捐,网友、企业捐款高达6.6亿元。5月18日晚,中央电视台承办的“《爱的奉献》——抗震救灾大型募捐活动”,将全社会的募捐活动推向了一个高潮。据悉,这是建国以来我国宣传文化系统最大的一次募捐活动,结束时现场共募集各类款项超过15亿元,创下一次性募捐活动的最高纪录。媒体不仅具有巨大的传播和宣传作用,还具有强大的动员和组织作用,在这次抗震救灾中再次得到证明。

3群众心灵的安慰课剂

媒体不仅充当着传声筒和社会动员武器的角色,同时也通过传递令人欣慰、振奋的信息,给人们以安慰。

12日14时28分地震发生,当天晚上8点温家宝代表党中央就已赶赴到了灾区,亲自指挥救灾,这就如同给受灾人们吃了定心丸。之后随着抗震救灾的全面展开,我们可以随时在媒体上看到令人“感动”的画面。在解放军战士的奋力营救下,一个又一个生命从废墟中被抬了出来。抬出的不仅是个人,还是人们心中的希望。从人们自发救灾到政府的介入号召,救灾物资从全世界的各个角落涌向灾区,这些镜头增强了人们救灾的决心,也让受灾群众更加安心,有这么一个强大而有凝聚力的民族做后盾,任何艰难困苦都有信心克服。

二、后期媒体报道问题的日渐突出

随着抗震救灾工作的全面开展,媒体报道中存在的问题也日渐突显了出来,这些问题在前期也是存在的。但是,在那个特殊的时期,人们最大的关注点是与灾区相关的情况,有了这个最大的需求,媒体在报道有关汶川地震信息时存在的问题自然被弱化到了其次位置。满足了所需要的信息,受众就有一定程度的宽容度。

1信息过量

媒体此次对地震的报道赢得了国内外的一致好评;信息传递不仅及时准确,而且全面、精细。过去对中国灾难性事件,国外媒体很少没有歪曲性的报道。导致这样的问题出现,除了部分人心存偏见,还和国内媒体信息报道的透明度有关系。而这次,中国媒体把报道做到了全、准、细,国外媒体上传达出的自然也是相对客观的声音。

然而,信息过于全面,超过一定的度,就会滑向“过犹不及”的地步。在关注灾区方方面面的同时。媒体在有些方面过于注重细节,任何一些微小到本可以忽略不计的错误,都要抓住大肆渲染一番。比如,“史上最牛书记”的报道。其实,在那样危机的情况下,一个人叫道“我是某某”,实属常情。但是在这个社会道德考量高度集中化的背景下,人们都过于敏感。然而,这个被大家斥责为“最牛官腔”的书记,被营救出来后就立即投入了抗震救灾工作中。

2过度介入

媒体的过度介入,不仅会造成“二次伤害”,完全不利于地震灾民的心理恢复,而且会引起大众对其从业人员职业道德素养的重新考量。

例如,映秀小学一个压在废墟下的9岁的孩子没有放弃,唱着歌等待救援。他被救后遭到记者的频繁采访,以致情绪失控,十分惊恐,在医院里大喊大叫.拒绝所有人接近。心理专家施琪嘉教授就此呼吁:对获救人员的采访要节制!

“敬礼娃娃”郎铮在这次地震报告中,无疑是主角之一。在地震发生20小时后,武警官兵从北川县幼儿园的废墟里救出郎铮,并抬上担架。就在武警官兵准备把他转移到安全地带时,满脸是血的他艰难地举起右手,虚弱而又标准地敬了一个少先队队礼。从此,“敬礼娃娃”开始频繁出现在全国人民观众的视线之中。之后,郎铮送往西安四医大唐都医院进行观察治疗,温家宝总理去医院的探视,媒体都进行了详细地跟踪。自此那个三岁的孩子再不是以前那个单纯的孩子了。经历过地震,又在黑暗中独自待了20小时,三岁孩子的心里承受了多少恐惧,但由于媒体的过度关注,面对镜头,郎铮总是以人们所要求的“坚强,勇敢、聪明”来示人,当他想哭的时候,就有人赶快逗他说:“小郎铮最勇敢了。”内心被压抑的感情不能正常地排泄出来,所造成的后果是很可怕的。据悉,现在郎铮时刻都要妈妈陪着,见不到妈妈就会哭闹不停,而且常会恐慌烦躁,甚至梦中吓醒。

不仅如此,在某些电视镜头和广播话语中,一些记者缺乏人文关怀意识的问题也暴露出来,除了强求采访对象回忆痛苦经历、缺乏同情心外,还发布了一些具有强烈刺激性的悲惨照片,例如国内某些媒体上,一张张孩子们在废墟中惨不忍睹的尸骸的照片,被放在了显赫位置,以惨烈来吸引人的目光。更有记者刻意将死者脸部进行清洁后拍照,丝毫没有顾及死者的尊严,顾及生命的尊严,甚至也没有顾及观者的感受。

地震已经离我们远去,但在汶川地震媒体报道中所显示出的不足和经验都将成为中国媒体未来发展的宝贵财富。

猜你喜欢

汶川救灾灾区
曲奏汶川情花开时代梦
“5·12”汶川大地震10年记(上篇)
花溪区委离退局积极为云南鲁甸灾区捐款献爱心
汶川樱桃熟了
灾区笑脸
救灾“吉祥鸟”
完形填空一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