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味觉的诗意拼盘

2009-05-27郭志杰

福建文学 2009年5期
关键词:官能炸酱面味觉

郭志杰

味觉用贴近的方式参与了物质的活动,假如说:我们身体中还长着另一双眼睛,这双眼睛就是味觉;因为味觉可以感受视觉体味不到的最本质、最细微的部分。因而,我们对味觉的认识不能仅仅局限于对食物的官能性的作用上,必须透过这一感受器,更科学地把握它。味觉的存在,本身就体现生命自身的丰富性,感受物质的丰富性。我想,一旦这一丰富性与精神的丰富性形成对接,形成细嚼慢咽式的混合与转化,或许,一种新的味觉就产生了,另一种可能性就产生了:“我知道总要离别。我知道人生中要经历无数的配菜更替。像这一碗泡菜汤配白米饭。我可以煮得简单也可以煮得琳琅满目。”(《泡菜汤应对离别的姿态》)

诗的产生源于对现象界看不见的转换,这与味觉对食物的转化也有相似之处。当然,诗的符号是人的意识外显于身体之外的一种标志;味觉是用身体的器官感受,判断物质的产物。在这里,与味觉相配置的材料不仅仅是一种食物,因为它已归并于人生的消化系统。

逸舟是个十分感性的人,这一感性并不仅仅局限于对世间事物的一般体验上,而是强加这一感性的深度与广度,即敞开感官、广泛接纳的感性,使她对事物的捕捉与认识,与常人很不一般,甚至在人们不常涉猎的味觉、嗅觉这个感觉区域,她显示出不同寻常的适应性与创造性,或许与她自身的喜好有关:“有一个天空灰度为80%的下午,丸太得到三块莫扎特巧克力,那是一股悠扬的、苦香和弦的甜味,绝大的欢乐入侵牙龈,拘留味蕾,很久以后才会发现,滞留了八百米长的哀伤。然而莫扎特,他的声音,他的乐谱,他的琴弦,从不炫耀痛苦。”(《爱情证明题之理想型篇》)从某种意义上说:人的生存是从味觉开始,我们的生命唯有不断接受食物的馈赠,才能赖以生存。因而,味觉的感受实则就是生存的感受。在这里,食物是与生命连成一体的存在体。逸舟将食物看作一个个有生命的个体,说明已从理性的高度发现这一存在的理由,“泡菜汤应对离别的姿态”,在这里,食物的样式已构成人独具的形态。这一对待食物的态度,反映诗人对生活更细腻更独特的把握:“洋葱丝、胡萝卜、王中王、香菇末依次赴死,小炒出香味就可以下调匀的酱了。加水,再把炒蛋和土豆一股脑儿也倒下去,慢慢儿熬吧,盐糖鸡精在这里没有舞台。”(《炸酱面阳光》)

味觉没有可见性,但食物具有可见性,食物经由味觉。从某种意义上说,就是有形转化成无形的过程,这一过程通过人自身的器官发生效应,并经由想象发现更多。因而,想象是对味觉的重新挖掘,重新体验,也可以说。是对味觉的确证与补充。假如纯粹用味觉本身的感觉来见证,我们就无法从中找到更具实质性的东西,就如同动物的纯感官的味觉,它只沉浸在官能性的愉悦与满足里。逸舟不仅要在味觉中品味生活,品味诗意,同时在味觉中放纵想象,品味人生,“我在学习亲近味噌汤的甜味,从中掌握了一种技能叫做在悲观中挖掘幸福主义”。(《蟹柳思念味噌汤》)

谁都知道,味觉不可能给我们提供一个具象的存在物,它是经由生命这一官能传达给意识的一种信息。从某种意义上说,它也是生命内里的一种感受。无形但又实实在在地发生着。这有点类似精神的感觉,尽管它不像味觉,必须从具体的食物中分泌出来,并依赖着这一反应。但精神的感觉,并不是无中生有,客观世界的在场,给它提供丰富的蕴藏,一旦它与主观世界科学地结合起来,一个新的图景就产生了:“即使这一支玻璃瓶里没有你要的香根草的泥土腥,你可以别处寻觅,或终生调香,自立文字。”(《故事》)这一寻觅,就是超越感官的一种寻觅。人类感觉区域分工明确,每一类的感觉都有它管辖与统领的范畴,这就是感觉的有限性。因而,感觉并不是万能的接收器,味觉系统根本无法代替嗅觉系统,实施这一系统的程序,进入这一领域的终端。尽管两种器官相距最近,但却无法实现这一跨越。但心灵的感觉则截然不同,它是无形的,因而就不受限于任何实体的束缚,拥有无限展开的可能。它完全有能力对应于某一感觉,形成链接,产生同一的紧密结合在一起的新感觉,即符号化的感觉:“满座的茶餐厅像一罐佛跳墙,孟一朵在香一阵膻一阵的气味中,几乎也要跳墙去。”(《爱情证明题之唯一篇》)

诗从某种意义上说,是一种超脱的、先验的味觉,这一形态生长在心灵这一区域,是对生理器官的更高层次的咀嚼与回味。它并不受限于日常饮食或者美味给我们提供的那一满足。那一满足假如仅仅受限于舌头产生的快感与愉悦上,那就绝对形不成诗。诗是肉体之外的一种心灵感应。这一感应尽管源于物质世界及身体自身提供的诸多感受,但它的目的是一种凌驾,一种脱却官能的精神的品味,也就是精神的味觉。“孟一朵混混沌沌地吃掉晚餐,吃掉茶餐厅,吃掉佛跳墙,吃掉自己,吃掉闹市,吃掉人潮,吃不掉那个疑问——唯一何解”。(《爱情证明之唯一篇》)

从某种角度上说,心灵也是一种感觉,一种精神的动态反应。这一感觉并不是无源之水,自发而生的;精神的感觉实则应是人的各种感觉的综合提升。人是实在之人,而不是虚幻之人。我们所把握的世界,是实在的世界。我们凭借身体中天生的敏感性去触摸、去体验、去把握外界的一切,然后将其转化成身体的需要,以及精神的渴求。当然,当精神的需要超出生理的需要,或者说,当精神的需要跨越身体的受限之时,诗就产生了。从某种意义上说,诗就是超越官能的一种生命体验。“整个晚上我只顾把鼻子粘住手腕,以及于鼻子失灵地闻出杨梅的味道、牛肉干的味道、清蒸鱼的味道,晚餐的味道夜宵的味道。爱,很容易使人生出无数错觉的吧!”(《香根》)我想,正是这一错觉产生了诗,产生了可以咀嚼、可以消化的诗。从某种意义上说,味觉与诗的结合,实则就是精神与物质的结合。物质的转化形成味觉,精神的转化形成诗,诗的产生就源于这一不同形质的改变。当然,味觉对于肉体来说,是很复杂的生理作用,也是必不可少的生存机制。当诗人将这一服务的指标转向诗歌的时候。诗就构成了它独立的消化系统,从容地接纳这一感觉:“可不能以这样的人生观对待炸酱面,唯一的宗旨是浓稠。一个中心无数个基本点。酱味宜咸宜甜,浇头有七十二变,菜码可以三百六十五日日更新,当自由主定,剩下的便是我们的活。”(《炸酱面阳光》)

对味觉的探讨本应隶属于厨师的事,因为在美食的判断中,味觉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当然,文学、诗歌介入这一领域,绝不是重复厨师该做的事,厨师的作用在于为味觉的发生与调动提供物质与技术的保证。但诗人并不是物质的代言人,而是精神的倡导者。诗人或许企图在味觉,这一看不见的领域,感受着更大的咀嚼空间。当然,将主要方向瞄准在这十分日常化、物质化、很少有人涉猎的领域,就需要超越物质的不同凡响的美学建构,否则,就很容易落人世俗庸常的圈套,成为一般性的味觉记录仪,成为味觉信息的发布者。

在享受味觉中享受诗歌所带来的另一种味觉,它也是奇妙的多种元素混合的化身。就如同美食所带来的味觉,也是多种食品混搭所产生的结果。诗对物质的作用不可能像味觉对食物的作用那么直接实用,甚至是从一种感觉的导引中所发生的美丽冲动。它已从肉体的依附之中脱却开来,进入另一种演化的时段。当然,这种演化并不是远远离开感觉本身的可感性与真实性。诗在记载这些的同时,并不束缚于此;诗的想象与自由的权利,就旨在感觉最大限度的解放:“有一天,我吃着自己做的简易饭炸酱面,念着她,面突然很咸很成。面是很咸,但有可乐,迷路是很笨,但转角有阳光。”(《炸酱面阳光》)在这里,实际上,逸舟的感觉已从味觉转入触觉与视觉。这一连串的感觉的跳跃。都衔接在精神这一主线上。逸舟的阐述实际上完成了一次感觉上的革命。她似乎要从一般性的、肤浅的体悟中摆脱出来,进入细节化、特殊化的认识。当然,这一认识肯定与生命的体验息息相关:“静止时我的蟹柳味噌汤,是一个站在云下,执着粉红赶羊鞭,留浅墨绿长发的自净姑娘。”(《蟹柳思念味噌汤》)逸舟不仅将诗纳入生活化的圈子,同时,将诗纳入日常生活化的轨道。许多人谈文学中的生活,往往指的是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所构成的关系。当然,这些生活也必须通过感觉发生作用。感觉是承载这一生活的重要媒介,这一感觉主要来自视觉听觉。视觉是心灵的窗口。但人们往往过于强调这一感觉,而忽视了另一些感觉的作用,给文学带来了某些欠缺,同时,也给我们的生活体验带来了某些欠缺。

逸舟的创作至少给我们带来一种新的启示,文学不仅要面对普遍的生活,同时也要面对细微的生活。细微的生活可以理解为细节化的生活。味觉的感受就是其中重要的部分。我们相信:文学所感应的空间永不止这些。文学、诗与美食的结合,至少将提升美食的品位,给美食增加一道谁也无法取代的精神的调料——即精神的美食。我们相信,逸舟在精神美食的盛宴中捧出的这一道的诗意拼盘,不仅给自身带来新的灵感,同时,也势必影响她以后的创作。给文学新领域的挖掘带来更多新的有意味的东西。

猜你喜欢

官能炸酱面味觉
老北京炸酱面
“La palabra en español que más me gusta es chévere”Jimena Li Yu,una influencer con una mirada en América Latina
品味老北京炸酱面
天南地北,令人难忘的“鸡”致味觉
Cecilia Chiang, pioneer of Chinese cuisine
味觉护肤——可以品尝的美
Des nouilles pour vivre longtemps
氨基官能化介孔二氧化硅的制备和表征
低迁移性双官能度光引发剂的合成及光聚合性能研究
封闭多官能异氰酸酯交联发泡剂的研制及PA6发泡成型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