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电视专题片特写镜头的运用

2009-05-27游金城

关键词:特写镜头典型人物特写

游金城

特写镜头是专题片拍摄过程中运用较多且最具表现力的一种画面景别。它主要通过对人物面部或被摄主体细部的刻画,来强调内容、突出细节。如果运用得好,特写镜头往往可以为整部片子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反之,不分场景、不分对象、不分主次地滥用,则可能极大地削弱画面的表达效果。怎样才能将特写镜头运用得更为合理、更恰到好处呢?笔者从自身实践出发,总结出了以下几个“点”,希望能够给同行们带来一些启示。

要放大形象,须把握“特点”

特写镜头在人物专题片中有一个非常重要的作用,就是放大人物形象,以将观众注意力引向典型人物的不同方面,进而使观众对这个人物留下深刻印象。凡拍摄此种含义的特写镜头时,需要拍摄者首先了解人物特点,然后再根据这些特点为人物设定不同景深、不同部位的特写。这种多元的特写表达,可以更好地表现典型人物的情感底蕴和内心世界,并给观众带来一种强烈的视觉感受。

在拍摄反映抗震救灾先进典型瞿永安同志先进事迹的专题纪录片《韧》时,我们首先就对人物作了详细的了解。瞿永安,北川羌族自治县县委常委、常务副县长;在地震中,他痛失11位亲人;他在埋葬亲人的废墟前仅磕了三个响头便义无反顾地投入到救灾一线的工作中。对于这个人物身上所反射出来的元素,我们设定了一整套特写:瞿永安在不断的余震中聚精会神办公的面部特写;顶着烈日慰问建房灾民时,汗水浸湿了头发的面部特写;他焦急询问砖厂负责人生产进度的面部特写;还有他讲述在地震中遇难的妻子给过他很多支持与鼓励时潸然落泪的面部特写;最后,我们还在片子结尾为瞿永安特别设定了从北川老县城景家山上远眺县城废墟的场景,用低景位、大背光的手法,由低到高拍摄了一个长镜头的远景特写。这种主观的特写表达方式,不仅使扑面而来的气氛与时间、节奏、情绪很好地融在了一起,还让观众情绪可以迅速摆渡到拍摄主体沉郁而悲壮的心境中去。在片子后期制作时,我们又适时剪接了一些访谈对象一提到他就热泪盈眶的面部特写作为补充和映衬,这些镜头也准确地呼应了“韧”这个主题。

对于面部特写,我们还可以把镜头放得更大些,这样可以营造出更为激烈的观众情绪,也更容易让典型人物与受众在思想和情感上产生亲近感。在拍摄专题片《暖》时,我们就采用了大特写手法,对不同境遇的留守学生进行了细致的面部刻画。冯秀英,一边要在医院照顾奶奶,一边要为药费发愁,她的脸本该青春却尽显忧郁;郑强,每天都要在干涸的田沟里舀泥浆水浇菜,他的脸本该阳光却尽是疲惫;还有刘成波,那张与他年龄极不相称的瘦削面庞,等等等等。我们正是通过这些面部的特写镜头,向观众传达出留守儿童这个弱势群体的困境和渴望,进而引发受众心灵上的共鸣。

要突出细节,须抓住“热点”

要使热点环境中的人物形象更加丰满、完整,使人物生活的物质环境变得更加真切,就需要对细节进行刻画。因此,有这样一种说法——电视专题片可以没有情节,但决不能没有细节。可见细节之于专题片的重要性。可怎样刻画细节呢?这就需要用特写镜头去捕捉特定环境中的这些“点”了。

在中央电视台的新闻特写《日子会越过越好》中,我们可以看到很多这种技法。尤其是温家宝总理走进北川地震灾区擂鼓镇村民王成益家这一段,拍摄者用特写连续捕捉了多个细节。温总理给老人让座、品尝羌族打糕、怀抱羌族小女孩及询问建房花费时所展露的笑容,还有给身边的小朱可和段志秀夹菜添饭,要她们多吃一些,懂事的小朱可也帮温爷爷往碗里添水饺等等,感人至深地记录了国家领导人亲民爱民的形象,同时,也画龙点“睛”地引导观众把局部印象自由组接成对温家宝总理整个行程的回忆。

此外,运用特写镜头拍摄重大事件,有时还能起到“此时无声胜有声”的表达效果。例如:在《直面SARS》这部片子里,我们便始终以一身白大褂、一只口罩为交代细节的特写镜头,将这场突如其来的重大灾难凸现在人们的视野中,让人们感受到了非典期间那种阴霾沉重的氛围,生离死别、亲情与友情的价值,同时也充分展现出了共产党员在特定环境中对亲人那种或许残酷但却十分温暖人心的感人力量。特写镜头在影像中所承载的作用也得到了升华和释放。

要强化主体,须体现“看点”

通常情况下,特写镜头是利用面部特写来传递微相信息揭示功能的。除此之外,我们还可以利用客观视角特写、主观视角特写、推动叙事特写及营造节目风格特写等,潜移默化地转换典型环境的视角,从而“让我们看到物体的‘脸,利用物体所具有的表现力来展现投射在它们身上的人类情感”。

我们在拍摄基层干部组织村民抗击川、渝地区五十年一遇的严重旱灾的专题片《润》时,就毫不吝啬地把特写镜头放在了干枯的水井、焦枯的稻苗、掘井的钅矍头、排成长龙的水桶、夜色中守水的火把等上面。这些特写镜头很紧密地串连起了抗旱救灾的宏观背景,也由几个点烘托出了共产党人“精神脊柱”的引力作用。这种让全局的面聚焦在个体的点上的方法,把面前的大旱灾变成了特写下的小缩影,从而透视出了人类与大自然抗争的顽强毅力和坚定信心。

另外,由于特写镜头还具有强调视觉重音的特殊效果,因而可以在拍片过程中用来强调节奏,加重悬念,引领推动视听效果。

在专题片《深山里的太阳》中,我们多次特写窗台上孩子们排列的饭碗、留守儿童向文友鞋子的破洞、洗脸后盆内浑浊的洗脸水等,以悬念的方式强调出了山区农村的贫困,凸显出胡清贵老师对孩子的关爱;在专题片《烛照舟河》中,我们同样多次特写代课教师聂绍英手把手地教孩子书写每一个字母,孩子们上课那急切渴盼知识的眼神和那支接送孩子的小木船等等情景,刻意地运用这一个个连贯的特写镜头来放大和浓缩聂绍英老师二十多年来教学态度和敬业精神的“动情点”。

要拍好特写,须找准“落点”

拍好党员电视教育片,尤其是要拍好反映典型人物形象的专题片,离不开“远取其势,近取其神”的特写镜头来提升画面的信息量,这样不仅可以增强可视性和冲击力,而且还可以从自然中表现真实,由真实中打造形象,突出片子的质感、动感和美感。不过,要达到这种表达效果,在拍摄特写时,就必须注意以下几点。

首先是要拍“足”镜头,以使后期编辑条件更加成熟。拍“足”就是要把镜头拍得足够,在不同场景、不同时间的画面拍摄中,都要有一组典型人物的特写镜头,以供后期编辑时有挑选的余地。

其次是要拍“实”镜头,以使后期编辑的基础更加扎实。拍“实”就是特写镜头一定要聚焦准确,以使表现对象从周围环境中凸现出来,以清晰的视觉形象突出强调效果。特别要注意在拍摄人物形象时,眼睛在构图中的位置,靠上不靠下,尽可能地体现出典型人物眼和嘴所表达出来的人物性格及情感;在拍摄物体形象时,要力求饱满充实地虚化前景和背景,尽量减少画面内的空旷空间。

最后还要拍“好”镜头,以使后期编辑的目标更加明确。拍“好”就是把镜头的色彩、光线、构图都调到最好状态。要控制好曝光量,一般用手动光圈调节曝光量;构图力求饱满,形象处理宁大勿小,空间范围宁小勿空。

(作者单位为四川省达州市委组织部)

猜你喜欢

特写镜头典型人物特写
新时代新闻媒体如何做好典型人物报道
从特写到长镜
做好典型人物报道的若干思考
电视新闻特写的采访与写作研究
探索典型人物报道的融媒体采编创新手法
新闻摄像中特写镜头运用探讨
特写
关于特写镜头在新闻摄像中运用的分析
新闻摄像中特写镜头的运用
网络典型人物报道的“三度”——以江西网连续发掘全国重大典型人物报道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