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安徽出土的元青花

2009-05-27王丹丹

文物天地 2009年4期
关键词:大罐青料元青花

王丹丹 卞 坚

元代瓷器的最大成就是景德镇窑烧制的青花瓷。青花瓷蓝白相间,清新幽雅,到了元代中晚期,工匠们更采用进口钴料,使得青瓷的制作精美绝伦,高山仰止。

近年来,安徽省各地相继出土了不少元代青花瓷器,这在全国来说,还是不多见的。2006年安徽省博物馆在建馆50周年之际特别举办的“元瓷之珍”展览,所选用元代青花瓷器大多是全省近年出土,并首次亮相的,可谓件件精彩,令人击节赞赏。

在用途上,除青阳县出土的一对青花玉兔纹带座供瓶为寺院供器外,这批元青花瓷器均为生活用品。其造型丰富多样,既有胎体厚重、体积硕大的盖罐,也有轻薄秀美的菱花口盘、玉壶春瓶,还有一些极具时代风格的典型器如匝、高足杯、八棱瓶等。

在制胎方面,元代青花瓷器的大型器物胎土稍粗劣,胎色大多不够洁白。以1998年繁昌县窖藏出土的青花孔雀纹大罐为例,可以清楚观察到胎质略粗,有细小的气孔,胎土含灰杂质,手感沉重,较致密坚硬。元代工匠们在胎泥精选和原料加工的水平上都有所限制,大型瓶、罐类器物是由上下几段拼接后,再用胎泥粘连而成型。内外壁接痕虽然经工匠们太磨修理,器物外壁的表面还是会出现明显的突起。青花孔雀纹大罐腹部的粘台痕迹即清晰可见。大罐底部烧成后形成所谓的砂底。元代青花瓷器底部多数露胎而不施釉,容易出现粘沙现象,罐足边明显形成参差不齐的凹凸状。元代工匠们制胎时器物底部足边修坯随意、粗糙,一一是当时的轮制转速慢,二也可以看出当时窑工们对瓷器成型工艺还不够重视。

但元青花的一些小型器物胎质均较洁白细腻,例如太湖县出土的青花花鸟纹盏与托,胎质洁白细腻,烧结程度紧密,瓷化程度很高,说明当时的工匠对难度相对低的小件青花瓷器的烧造掌握得较好。

在施釉方面,元青花瓷器的釉主要是青白釉和卵白釉二类,釉面坚实感强烈。从上述这批出土瓷器来看,大部分是青白色的透明釉,呈色上有的偏白,有的青灰,有的青绿如淡淡湖水一般。宋代景德镇瓷器的青白釉的成分中氧化钙含量较多,氧化钾和氧化钠偏低,称为石灰釉。到了元代,胎土二元配方的使用提高了窑膛温度,制釉的原料相应改变,氧化钙含量减少,钾、钠逐渐增多,提高了瓷器釉面的白度,变成石灰碱釉。元代青花瓷青白釉总体是白中闪青,或者是白中泛青。仔细观察可以发现,器物釉面青白色调的差别比较明显,釉面厚度也不尽相同。如青花缠枝牡丹纹带盖大罐,釉面呈青白色,但全器观感上比较白,釉质滋润肥厚。釉厚是多数元代青花瓷的特征之一。这件大罐底部留有少量釉斑——底部特别是大型器物露胎后粘连釉斑,也是元青花的一个特色。这种釉斑往往是当时工匠施釉时不经意残留下的痕迹。跟修足随意一样,窑工们对青花瓷底部或足内的釉斑处理也比较草率。有的大件器内有釉,多为荡釉方法施釉,不甚均匀。

元代青花瓷也有的使用了卵白釉。2006年芜湖县出土的那件青花龙纹玉壶舂瓶,釉面便呈卵白色,是用国产钴料绘制的纹饰。它的釉面呈现失透状,釉色白度不够,白中略闪青灰,釉层也较为肥厚。结合已知的资料,可以发现使用卵白釉的元青花大多是小型器,数量也较少。

此外,这件青花龙纹玉壶春瓶,在圈足无釉处,还出现了氧化铁红色斑痕,俗称“火石红”。当然,元青花的露胎处有无火石红也因物而异,不是一个普遍的规律。这批元代青花瓷器中也只有较少一部分露胎看到火石红,位置多在器物的底部。

在钴料的使用上,元青花瓷器使用进口与国产两种钴料,泾渭分明。元青花青料一直是人们关注的焦点。从发色上看,上述的这批青花瓷器,绝大多数使用的是进口钴料苏麻离青。苏麻离青料出产自西亚地区,元朝通商贸易的渠道很发达,西亚的钻料也能输入到中国。苏麻离青属天然矿物,成分特点是高铁低锰。元青花采用苏麻离青料绘画,可在洁白的瓷胎映衬下,呈现出别具一格的气势氛围来。整体釉面浓重艳丽,幽邃的靛青色调,浓艳之中又露出淡雅,画面和谐一致。青花缠枝牡丹纹带盖大罐,就是一件典型风格的大型青花器,进口钴料色泽浓重明艳,在积聚处明显出现蓝黑色斑点,伴随一些釉面的凹凸,透入胎骨的痕迹,闪烁如铅的锡光。同时,在器物绘画纹饰线条边稍感有晕散模糊现象,这些就是进口钴料特有的呈色效果。而青花龙纹玉壶春瓶,花纹呈色蓝中偏灰,黑灰色的斑点较少,虽然稍欠浓重艳丽,但却多了一种质朴、淡雅的风格。

国产青料含锰量高,含铁量低,与进口料苏麻离青的色泽截然不同。国产料主要出产于我国的江西、浙江、云南、甘肃、福建和台湾金门等地。国产青料制成的元青花瓷器,主要销往东南亚。但在国内外,大型器物均很少见,多是小型器。

在纹饰方面,元青花大型器物的纹饰一般繁复饱满,构图严谨,层次多叠。小型器物简洁疏朗,活泼自然,主题突出。元青花瓷器的纹饰题材广泛,构图新颖,匠心独运,和器物的外形相适应,线条苍劲有力。当时景德镇南北各地的工匠们在交流技艺中,继承中华民族传统的装饰工艺,融合各地陶瓷艺术的精髓,同时借鉴了中东地区伊斯兰国家的纹饰绘画风格,从而创新出独步天下的元代青花瓷器。

青花缠枝牡丹纹带盖大罐就是一件装饰风格十分典型的艺术珍品。整件器物绘有十层花纹,主体纹饰为缠枝牡丹和缠枝莲花,辅纹有仰覆莲瓣、海水江涯、古钱纹和唐草纹,变形莲瓣纹内还绘有杂宝、火焰图案。元代青花瓷器经常采用变形莲瓣纹做边纹,在每个花瓣内又再绘多种纹样,俗称“八大码”。全罐装饰纹样构图严谨规范,画工精湛,主次分明,繁而不乱,浑然一体。繁昌窖藏出土的青花孔雀纹大罐肩部一圈有六个如意云头纹,纹饰内绘凤穿菊花纹。如意云头纹是元青花又一个独特的装饰纹样,历代瓷器上都很少见到。

小件青花器物在纹饰装饰上,花卉纹、人物纹、动物纹等画面多留白,疏朗简洁,清新明快。如青花龙纹玉壶春瓶,瓶口沿饰卷草纹,器身盘绕一条三爪龙,并没有多余的繁缛纹饰,整个画面直截了当,突出龙的形象,给人以活灵活现之感,震撼力、感染力跃然面前。

太湖县出土的青花花卉执壶,虽然器型不大,高仅26.3厘米,但全壶布满花卉纹,壶身主纹为牡丹花,辅纹是古钱纹、缠枝花卉、卷草纹、灵枝、仰覆莲瓣纹等,盖。流、把上都绘有纹饰。执壶造型具有优美的西域风情,配合画面的丰富华丽,毫无繁缛之感,可谓元青花中的艺术瑰宝。

在烧造工艺方面,元代景德镇窑工匠们发明了在瓷石中添加高岭土的二元配方,烧窑温度比以前大大提高,保证器物不发生变形。同时,胎质的瓷化程度和釉质的玻璃化程度都得到了提高,从而能烧制出效果非常理想的大型青花瓷器,并为明清两代青花瓷器的大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总体来看,安徽出土的这批元代青花瓷器数量庞大,仅繁昌窖藏一处就出土青花高足杯16件;在质量方面,青花缠枝牡丹纹带盖大罐、青花孔雀纹大罐等都是国内难得一见的上乘大器;从造型看,青花花卉纹执壶、青花玉兔纹带座供瓶等都是难得一见的艺术精品。这批元代青花瓷器来源,一泛,有元代窖藏、纪年墓、明初功臣墓等,是研究元代青花制胎、施釉、钴料、纹饰和烧造工艺等各个方面最有说服力的“教材”。

猜你喜欢

大罐青料元青花
Orano核物流公司MP197HB运输大罐在美首次交付使用
美国霍尔泰克公司宣布研发新的乏燃料运输大罐技术
漫谈青料对青花瓷绘风格的影响
郭德纲巧用寓言劝爱徒
我爱家乡的大罐茶
阴极保护在原油大罐防腐上的应用分析
古代青花瓷青料的研究
浅析元明两朝青花瓷器的青料变革
从考古发现看元青花在海内外的传播
元青花的两个江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