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教师用“打工日记”唤醒辍学儿子

2009-05-25

黄河黄土黄种人 2009年5期
关键词:打工者满堂日记

宋 阳

今年55岁的杜满堂是河南省博爱县一位普通的乡村教师,为了唤醒辍学打工的儿子和学生,去年暑假,他亲赴山东一个渔场打工体验生活,并将一个多月的泪水和汗水凝成了一篇篇打工日记,打消了一些学生欲辍学打工的念头。杜满堂的“打工日记”不仅让儿子重新回到了学校,还成了众多学校的经典活教材,大大降低了失学率。

今年2月份,杜满堂的另类打工故事被披露后,引起了媒体的关注。3月22日,央视法制频道《心理访谈》栏目以“爸爸的打工日记”为题,对此进行了报道。

外出打工为现身说教

去年7月12日,杜满堂带着简单的衣物外出打工。和其他为了养家糊口的打工者不同,他是为了体验打工生活。他本是河南省博爱县孝敬镇坞庄村小学的教务处主任,是一位有着33年教龄的老教师。

原来,去年在博爱一中上高二的儿子杜国城突然要辍学到厦门的一家鞋厂打工,无论杜满堂和妻子怎样劝说,儿子都不为所动。在杜满堂看来,儿子聪明懂事,学习成绩也不错,在高中一年级时还获得过省数学竞赛特等奖,他实在想不通,平时好学上进的儿子怎么执意要辍学打工呢?杜满堂通过了解发现,儿子是受一些辍学去南方打工的同学影响。

其实,在儿子没有产生这种念头之前,杜满堂就一直在关注农村中学生流失的问题。他发现,现在初中阶段的学生辍学打工的比例越来越高。几年前,他在一个中学执教时,曾带过一个有76名学生的班级,到初三时仅剩下42名学生了,其余学生均外出打工了。

杜满堂告诉记者,这些孩子大部分是留守儿童,父母在外打工,他们就跟着爷爷奶奶或者在封闭学校生活,缺乏家庭教育。为了能用鲜活的例子来教育学生,让学生们体会到打工的不易,他决定亲身体验一下。

安排好教学事务后,从学生家长那要来山东荣成石岛镇的地址,他准备开始自己的打工历程。但是杜满堂的妻子却竭力反对,说他岁数这么大了,身体又不好,万一出现意外怎么办。杜满堂当时也很犹豫,但是为了儿子他豁出去了。见丈夫执意要走,妻子哭了。

杜满堂打工的地方是一家渔业公司,他每天的工作是装筐、冷冻、包装、装货。

休息时,杜满堂就拿起小本子,把一些感受和见闻记下来。写日记时,杜满堂担心被老板发现,他就把日记藏在装衣服的纸箱底层。还准备一个小本子放在床头,记了一些“我爱这里的大海”、“老板有一颗慈善的心”等内容。一次,老板看了他放在床头上的日记,对他印象不错,他还给老板提过合理化建议,后来老板就给他分了些比较轻的活儿。

泪水和汗水串起“打工日记”

7月17日是杜满堂打工生涯的第三天。工作是在院子里帮打井队打井、竖铁架、挖坑,坑十分难挖,由很多碎石组成。一会儿工夫,杜满堂的腰开始疼,胳膊开始酸。他在日记中写道:“今天是一年中最热的大暑天,头顶火盆似的太阳,连个草帽也买不到,一会儿衣服就湿透了,贴在身上很难受,偏偏那几天一丝风也没有,更叫人受不了的是二老板来了,喊着‘快干!再快点。”

老板担心鱼腐烂,有时连续40个小时不让工人休息。加班期间不允许请假,谁旷工罚谁100元。除了劳动强度让他受不了外,饮食上也让他吃不消,中午不是芥菜疙瘩加馒头,就是清水捞面条,也没酱油、醋,可以打一份菜,但菜辣得难以下咽,晚上连汤也没有。

7月21日,杜满堂站在车边准备卸车,突然一块约两米高、两丈多长的车厢板猛地拍了下来,把他的后腰擦了一层皮。他在日记中写道:“如果我站的位置再靠后一点,就会砸断我的腰。万幸、太万幸了。回厂时,下起了雨,坐在敞篷车后厢里,衣服被淋透了。凌晨两点才睡觉,五点就要起床了。”

7月25日,杜满堂看到了触目惊心的一幕:一个东北人在港口卸车时,因为风浪大,渔船缆绳断了,一下子甩到了那个人的脸上,那人满脸是血,白骨外露。工友告诉杜满堂,这个人运气还算不错,以前有被缆绳缠住腰缠死的,还有被拽到大海中淹死的,这个东北人已经是第二次受伤了。和他一起来的十几个人决定回家不干了。最后,公司给他们每人200元,等于白干了近一个月。杜满堂拉着一位东北朋友的手,久久地说不出话来,这个1.80米的东北大汉也失声痛哭起来。和杜满堂一起打工的人走了一批又一批,老板从没给他们结算完工资。

8月31日,杜满堂带着一本密密麻麻的44篇“打工日记”回到了家。

打工教师成了活教材

杜满堂在家见到了打工回来的儿子,看到父亲被太阳晒得黑红的脸庞,儿子抱着父亲痛哭流涕。在看完父亲的“打工日记”后,他郑重地走到父亲面前说:“爸爸,我想继续上学。”儿子复学了,父亲以“打工日记”唤儿子回头的故事在当地迅速传为佳话。

孝敬镇坞庄村小学校长许发国看过杜满堂的“打工日记”后非常感慨,觉得这是教育学生的活教材。此后,老杜开始在校内大小场合给学生们介绍自己的打工经历,许多学生看到杜老师的“打工日记”后都流泪了。之后,除自己乡镇的学校外,邻近乡镇的一些中学也不断地邀请他去讲课。

许发国告诉记者,以前附近一些乡镇中学的失学率很高,大概在30%左右,一些私立中学的失学率最高达到60%。在杜满堂典型事例的影响下,很多学生在家长的劝说下又回来了。然而部分教师也颇多微词,一位教师认为杜满堂一讲课,成绩不好的学生也不想过早弃学了,以后学校的升学率肯定会受到影响。杜满堂听后,觉得心里很凉。他认为这也是农村教育改革所面临的一个大课题,为了孩子,他依然奔波在各个学校的课堂上。

今年春节期间,焦作市政协委员宋宝塘回坞庄老家过年,得知杜满堂打工的事例后,很受感动,就摘录了一部分“打工日记”,并在2月13日以《一个乡村教师的打工体验》为题发帖在焦作的“沁园春论坛”上。宋宝塘告诉记者,辍学应该是农村比较普遍的现象,杜满堂老师的“打工日记”应该让更多的人了解,这样才能唤起全社会对农村辍学儿童及留守儿童的关注。此帖很快引起了网友的热议和媒体的关注。杜满堂和他的“打工日记”成了网络上关注的焦点。杜满堂说:“我其实就是一个普普通通的乡村教师,去外地打工就是想体验一下辍学学生的打工真实生活,试图寻找一把解决学生辍学问题的‘钥匙。”

和专家一起论道央视

记者在对一些餐饮、服务、休闲场所务工人员的调查中,发现都有未成年人的身影。

在接受采访的十几位未成年打工者中,未接受完义务教育的学生占三成以上。60%的打工者认为“上学没意思”,主动放弃了接受义务教育的机会;30%的打工者称“家里贫困”,要外出打工赚钱补贴家用;另外10%的打工者则是因为向往外面的世界。记者还在调查中发现,农村学生辍学的原因与社会上充斥的“读书无用论”以及不法经营者非法使用童工密切相关。

“一个都不能少”,是杜满堂老师的心愿,也是所有老师的心愿。然而,仅仅靠杜满堂的“打工日记”去解开诸多辍学学生的心锁也并非易事。

新浪网一位网友在看到有关报道后,以《打工的苦累真能阻止学生辍学吗》为题进行了评价。他认为,杜满堂现身说法,要比没血肉的说教有意义得多。然而,辍学的问题不仅仅是一个学校的问题,而是一种普遍的社会现象,应该从更深的层面上找原因,从更大的范围上找方法。

在央视法制频道的《心理访谈》节目里,央视邀请的著名心理学专家、北京大学教授张久祥肯定了杜满堂外出打工的行为,但他认为杜找到的那把“钥匙”只能打开个别人的心锁,并非是破解农村学生厌学、逃学甚至辍学的“万能钥匙”。而杜满堂则认为,辍学学生的内心世界应该会有一个共同点,只要围绕这个共同点来不断打磨这把“钥匙”,针对不同学生采取不同的解锁方式,就能把这把“钥匙”打造成一把“万能钥匙”。

这个“共同点”该怎么找呢?杜满堂说,要在以后的教学中细致地观察学生的心理变化,从改进教学方式入手,找出部分学生厌学、辍学的根源。

河南省著名原生态教育家、河南师范大学研究生班特约教授、河南省教育厅新课改专家组成员赵彬渊认为,一个乡村教师,为了取得第一手教育材料,不怕酷暑、不远千里,去从事正常情况下难以想象的艰苦的体力劳动,是一个了不起的壮举。

“他保持了一个教育者的道德良心,仍然在为教育倾注热情。”赵彬渊说。

猜你喜欢

打工者满堂日记
“无主”打工者受伤谁担责
幸福满堂
幸福满堂
关于满堂支架受力验算的探讨
靠违法手段获利的打工者没有生存空间
成长日记
里约日记
成长日记
成长日记
2015年打工愿景调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