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水浒传》里的道德理念

2009-05-25

新西部下半月 2009年4期
关键词:忠义天人合一水浒传

马 黎

【摘 要】 本文研究分析了《水浒传》的道德理念,认为《水浒传》的道德理念核心是“传统的忠义、孝道”,其字里行间无不透露着我国的传统道德,是千百年来由于经济和政治的原因,在广大中下层阶级中形成的有别于统治阶级的道德理念。各朝代的道德理念虽略有不同,但主要的精神和内涵都是一致的,礼法社会秩序的形成与维持,最重要的是依靠道德的作用,这一点,对今天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也有借鉴作用。

【关键词】 忠义;孝;三纲;天人合一

在两宋统治的三百多年间,不堪忍受黑暗统治的广大农民,连续不断地举行武装起义,反抗宋朝的封建统治,推动了社会向前发展。本文结合其他著作,从《水浒传》中探索我国古代道德理念和价值追求。

一、忠义的内涵

“忠义”是梁山好汉行事的基本道德准则,综观《水浒传》全书,前半段以“义”为主,后半段以“忠”为主。“义”是梁山事业中一种强大的精神力量。它统一了英雄们的思想,纯化了英雄们的道德,感化了英雄们的情感,升华了英雄们的境界。有这个“义”字在,英雄个体就有了指路的明灯,就有了精神的富有感和依托感,“义”字树立了梁山队伍外部形象,对同情起义、支持起义的人们产生有力的影响,对不断壮大起义队伍,形成反抗黑暗邪恶势力的统一战线,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忠,是儒家的重要观念。《水浒传》中的“忠”集中表现在两个方面,一个方面体现在梁山好汉对宋江的“忠”,另一个方面体现在宋江等人对朝廷、对皇帝的“忠”。甚至梁山义军的武装反抗、攻城掠地,也被解释为“忠”的表现——“酷吏赃官都杀尽,忠心报答赵官家”。由于后期人们对忠义的强调,以至明刻本几乎都冠以“忠义”二字,故《水浒传》又称《忠义水浒传》或《忠义传》。

“忠义”的内涵在宋江身上展现得淋漓尽致,其“忠义”思想以儒家伦理道德为基础,既有维护统治阶级利益、维护现实秩序的一面,又有符合包括城市居民和江湖游民在内的广大老百姓的愿望和意志一面。

“义者宜也,尊贤为大”。宋江原是郓城小吏,之所以受到天下英雄的敬仰,其主要原因不在疏财,而是他以义揽才、以义待才。宋江平生好结识江湖上好汉,只要有人来投奔他,不管地位高低,无有不纳。宋江上梁山之后,一方面将散居各处的英雄好汉收入梁山大寨,另一面将朝廷将才降服为梁山所用。在三打祝家庄、破高唐州、打青州、闹西岳过程中,宋江都注重将各路好汉悉数招罗到自己帐下。在组织的自卫战争中,他也很注意人才工作。只要朝廷将帅有一技之长,他都要降服为其所用,前收呼延灼、韩滔、彭玘、凌振,后收关胜、宣赞、郝思文等等。在搞好内部团结上,“义”字最具粘合力。“一丈青”本不愿与王英结配,但感于“宋江义气深重”而“退却不得”。彭玘投降宋江时说:“素知将军仗义行仁,扶危济困,不想果然如此义气。倘蒙存留微命,当以捐躯抱奏。”宋江死后,吴用、花荣闻讯在其墓前双双自缢身亡,也是因为“念宋公明仁义难舍,恩念难忘”。

梁山好汉中,以李逵对宋江的忠心为最。这不仅体现在李逵对宋江在各次战斗前的调整、指挥的顺从,在战斗中英勇杀敌、竭尽全力地完成战斗任务等方面,而且在宋江逼他做违反自己心愿的事情的时候,他都能委曲求全地服从。宋江不仅义薄云天,同时又有很强的传统“忠君”观念。他忠于天子,忠于朝廷。如果说“义”使他结交江湖,济困扶危,乐善好施,反抗现实,那么“忠”则让他认为造反是大逆不道的,虽然在被逼无奈的情况下,勉勉强强上了梁山,也是身在梁山之中,心在朝廷之上,念念不忘“改邪归正”,效忠朝廷。他总是以受奸臣排挤自居,并一再强调“宋江等本无异心”,“权借水泊避难,专等朝廷招安”,并时时告诫兄弟们“归顺朝廷,与国家出力”。宋江武不如晁盖,文不如吴用,社会地位不如柴进,却能使“众虎同心归水泊”,就因为他“义胆包天,忠肝盖地”。但是当“忠”与“义”相冲突时,其最终结局必然是以牺牲“义”为代价。正如鲁迅所说:“他们的旗帜是‘替天行道,他们反对的是奸臣,不是天子……,一部《水浒传》,说得很分明:因为不反对天子,所以大军一到,便受招安,替国家打别的强盗——不‘替天行道的强盗去了,终究是奴才。”

二、以“孝”为起点的家庭美德

孝道在中国古代具有十分宽泛的内容。从动机来看,孝是一种敬本心理;从效果来看,孝又是一种管理手段,她将礼法的外在约束与仁义的内在自觉相统一,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目的服务。因而,孝从亲子关系出发,由家而族,由族而国,不断丰富其内涵;又从君而臣,由臣而民,不断扩充其外延。

樊迟御,子告之曰:“孟懿子问孝于我,我对曰,无违。”樊迟曰:“何谓也?”子曰:“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

是故孝子之事亲也,有三道焉:生则养,没则丧,丧毕则祭。养则观其顺也,丧则观其哀也,祭则观其敬而时也,尽此三道者,孝子之行也。

孝子之至,莫大乎尊亲。

孝有三,大孝尊亲,其次弗辱,其下能养。

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

孝子之事亲也,居则致其敬,养则致其乐,病则致其忧,丧则致其哀,祭则致其严。五者备矣,然后能事亲。总而言之,子女的“孝”不仅要体现在父母在世时,更要体现在父母去世之后;不仅要在物质方面,更要在精神层次上满足父母。其中养亲尊亲为头等大事。

宋江大闹清风寨后,号召各路好汉归梁山,自己却于途中得父“死”家书,撇下众兄弟,独自回家。衣锦还乡时不料宋太公已死,宋江、宋清“请僧命道,修建功果,荐拔亡过父母宗亲”。公孙胜两次离开起义队伍,是为了养母尽孝。李逵回乡接老母上山来享福时,途中碰见了冒充自己抢劫行人的李鬼。李逵虽是个杀人不眨眼的魔君,但听了李鬼“夺些单身的包裹,养赡老母”的托词,不仅不计较,还给了他十两银子。《孝经》将“孝”最终落实到“事君”上,所以梁山好汉的招安,也可算作是“忠孝”了。

三、道德的基本线——三纲

先秦儒家提倡“君臣有义、父子有亲、夫妇有别”,规定了君臣、父子、夫妻之间带有道义和宗法感情色彩的主从关系。韩非把这三伦主从关系引向绝对,他强调“臣事君、子事父、妻事夫”,董仲舒进一步论证了君权、父权、夫权神圣不可侵犯的必然性,“天子受命于天,诸侯受命于天子,子受命于父,臣妾受命于臣,妻妾受命于夫。诸所受命者,其尊皆天也。虽谓受命,于天亦可。”于是他提出了封建社会的基本道德原则——“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即“三纲”。经过历代封建统治阶级的倡导,“臣忠”、“子孝”、“妇随”逐步成为封建社会中最重要的道德理念。

“君为臣纲”在宋江身上体现得尤为突出,宋太公和宋江、宋清的父子纲常体现得虽然不那么明显,但是从宋江对宋太公的孝心,我们可见一斑。这点前文已有描述,在此不作赘述,但值得一提的是,宋江直到喝下毒酒仍坚持这一信条——“宁可朝廷负我,我忠心不负朝廷”。

武松杀潘金莲的手段极其残忍,“把尖刀去胸前只一剜,口里衔着刀,双手斡开胸脯,取出心肝五脏,供养在灵前。胳查一刀,便割下那妇人头来,血流满地。”在场邻居无一拦阻。斗杀西门庆之后,武松又将王婆押至县里。按照我国现行刑法规定,武松肯定判处死刑,而王婆并不构成犯罪。但当时省院官却将王婆判为凌迟处死,武松“脊杖四十,刺配二千里外。”与犯罪情节相比,对武松的判罚是轻了许多,但这完全符合当时的道德理念。潘金莲和西门庆通奸,有违纲常,又谋害亲夫,更是罪加一等,即使武松不杀她,一旦案发她也必为刽子手千刀万剐。王婆就是很好的例证,从犯如此,更何况主犯呢?

四、天人合一的神学理念

天者,百神之大原也。

人之为人,本于天,天亦人之曾祖父也,此人之所以上类天也。

今善善恶恶,好荣憎辱,非人能自生,此天施之在人者也。

董仲舒的这番理论为世俗的封建伦理道德披上了神灵的光环,使之带有浓厚的神秘主义色彩。

《水浒传》的第一回就将整个故事笼罩上来一层神秘的色彩。宋江被官兵追捕,逃至还道村小庙得神明护佑,而且一直被尊称为“星主”,并得到了九天玄女的三部在以后的战斗中发挥巨大作用的天书。梁山英雄的座次也由石碣上“天书”而定,从天而降的石碣,以及众人不识蝌蚪之书,都是上天的意志,其附着在以宋江为首的梁山好汉身上。“天人合一”的思想为建立和维持梁山的秩序提供了理论依据,并为其战斗提供了巨大的精神力量。

五、结语

“存在,即是合理。”任何道德理念的存在都有其价值,那些纲常礼教在我们看来是那样的荒谬,但在历史的长河中,那些遭到我们批判的却曾被顶礼膜拜了几千年。或许应该反思的恰是我们自己,如果我们取其精华,弃其糟粕,在道德理念和法律精神上能继承和发扬我国优秀的传统礼法秩序,或许现今在道德和法律上的很多尴尬和瓶颈,我们都可以避免。有时我们在接受和追赶国外先进的理念时,我们真的应该契合现实的道德框架,并回望一下传统道德的精华。

【参考文献】

[1] 庆啟娟.论<水浒传>的忠义观.研究者,2008.9.

[2] 刘东.水浒传的忠义观浅论.中国古代文学研究,2008.10.

[3] 吴建华.水浒传中“义”之功过.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研究生学报》,2008.3.

[4] 施耐庵.水浒传.安徽文艺出版社,1999.8:551.

[5] 黄海.试以李逵为例解析<水浒传>忠义观的复杂性.百家论坛,2008.(9—10).

[6] 鲁迅.鲁迅全集.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

[7] 刘蔚华.儒家道德的重建.齐鲁书社,2001.4.

[8] 王正平.中国传统道德论微探.上海三联书店,2004.5:116.

猜你喜欢

忠义天人合一水浒传
传话游戏
数据挖掘技术在内河航道维护管理中的应用研究
明清两朝为何查禁不了《水浒传》
半斤八两
道家思想对当代生态文明建设的启示
朋友的情谊
四大名著,如此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