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濮阳之“谜”

2009-05-22

江西教育B 2009年5期
关键词:濮阳学校老师

李 帆

[编者按]2004年,中央电视台《焦点访谈》揭露河南濮阳县三中高考舞弊,犹如一颗“炸弹”,震得整个濮阳市站立不稳,晃了几晃。那一年,濮阳教育人抬不起头来。然而,仅仅是短暂的低潮,濮阳教育就鼓足了精神,一年一个冲天炮,一个比一个放得高,响遍了整个河南省:2007年,本科上线率38.51%,河南省第一;2008年,上线率41.9%,河南省第一。清华、北大录取比例,连续4年河南省第一!河南省一共18个地市,就有12个地市到濮阳取经寻宝。他们想看看,濮阳办教育,到底有什么绝招!濮阳教育,成了一个难解之“谜”。

一位“外行”的教育局长

“我搞教育是外行。”

舞弊案后上任的市教育局局长刘庆聚,第一句话就让大家的眼镜滑到鼻梁上。

时间久了,大家才发现:“四平八稳”和这位军人出身、一股子冲劲的局长沾不上边。

从外部进来,对教育系统内部的问题,刘庆聚看得透,也敢说。

“一个问题是屏蔽,整个教育系统就像一个封闭的气球,外边的新鲜空气进不来,自己感觉还可以,不知道外面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另一个问题是大家都很忙,但就像笼子里面的小松鼠一样,每天不停地爬。实际上都是循环往复,没有开拓。”

听到局长的比喻,大家偷偷地笑了起来。

可不是吗?以往,在濮阳教育界,很少有外出学习的机会;教育科研不普及;教师的精神状态并不好。

“我来了要做两件事,一是给这个气球扎一个洞,把外面的新鲜空气放进来;另一个是把笼子咔嚓一刀,劈开了,让大家能往前走!”

仿佛为了强调,刘庆聚猛地站了起来,双手有力地、狠狠地向空中挥去,画出了一个又一个的惊叹号。

可是,用什么来扎破“封闭的气球”?用什么去劈开“困住人的笼子”?

机制,只有机制。

“人叫人动人不动,机制调动积极性。”在刘庆聚的带领下,教育局启动了“教研赛考评”工程,涉及教师专业发展、教育科研、教育教学竞赛、考试考核、评价教育质量等机制。而所有的机制,都指向“人”,指向人的“成长”。

每年一次的教师业务考试,考出了“导向”:学习与科研,成为教师生活的常态。

几乎每个周末,市教育局都会举办各种各样的学习班。每次学习,就连过道里都站满了人。教师们鼓掌欢迎:“我们呼吸到了新鲜空气。”

不管优质校,还是薄弱校,课堂的变化都令人吃惊。

濮阳市第三中学是一所普通的初中,却有勇气把课堂放给孩子们。他们规定:学生能自学会的,老师坚决不要讲;课堂上,让学生进行自主、互动学习。

在一节数学课上,光一道数学题,孩子们就想出了8种解题方法。他们争先恐后,到讲台上给同学们讲解。

讲台成了孩子们学习的舞台,每个人都可以当一回“小老师”。

下课铃响了,老师宣布下课,孩子们却全嚷嚷了起来:“老师,我还有不同的方法!”“让我讲完吧!”

这种讲课方式,看似浪费了老师的时间,实际上却是一种高效的“思维培养方式”。正是这样的课堂,让濮阳市第三中学这所地处城乡接合部、没有任何生源优势的初中,一跃成为濮阳初中学校的“新星”:2004年之前,学校仅有20%左右的学生能考进市以上示范性高中;而现在,这个数字已经变成了90%以上!

“我一个人能有多大力量?濮阳3万多名教师,他们每人多出一份力,濮阳教育的变化就会很大。”对成绩,刘庆聚从不“揽功”。

他说,自己以前虽没干过教育,但懂得做任何事,只要抓住“机制”与“人”这两个关键要素,大方向就错不了。

让教师的成长没有“终点”

她是一个为课“痴狂”的人。她的课堂,让人感到生命的力量在舞动。学习《船长》一文,当船长成功组织大家逃离下沉的轮船,自己却沉入深渊时,她让学生化身船长,来回答“为什么放弃逃生”的问题。触摸到船长高贵品质的学生,激动得一起高呼:“这样的人,我们送他一个称号——英雄!”

在她的课堂上,总有一种强大的“气流”在师生之间传递、酝酿。

以至于一次上完《船长》,全场肃然。听课的上千名学生与教师,一动不动,坐在原地,静静地看着她。

几分钟后,一位老师才回过神来,跑上去握住她的手:“武凤霞老师,听了你的课,我才知道了濮阳。”

锻造出这样的课堂时,武凤霞已年届40。对于小学语文老师来说,可谓大器晚成。

面对武凤霞的“崛起”,很多人不明白:这个年龄段的老师,往往倒在了“职业倦怠”的陷阱里,为什么武凤霞与众不同?

“是市教育局打造的向上平台和宽松氛围,让我从以往的积累中爆发出来。”武凤霞说,教师要成长,个人努力很重要,可环境更重要。不然,再名贵的花,在贫瘠的土壤里也无法盛开。

据她介绍,就在最近几年,濮阳市教育局安排了密集的学习机会。仅去年一年,她外出学习、观摩就多达10余次,其中,最长的一次学习时间竟然达到了3个月。

为了让教师持续发展,市教育局还构建了“合格教师—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教学名师—教育教学专家”的教师专业化成长阶梯,并增设了“教师终身成就奖”和“濮阳市教学成果奖”。

全市3万多名教师,都能在这个系列中找到自己的位置。

“这个成长阶梯,不以教师的职称为依据。我现在是‘教学名师,也是特级教师。但和我同样是‘教学名师的,有的只是中学一级教师。”武凤霞说,这个系列实行动态管理,每隔几年一评,打碎了横亘在教师头上的“玻璃天花板”,没有人可以停步不前。

如今,读书、反思、打磨课,成了武凤霞日常生活的全部。就连她的女儿,也多次充当了她备课时的学生。

就是这样一个专注于业务,而不是人情练达的教师,去年当上了一所学校的业务副校长。

送她就任时,局长刘庆聚说了这样一句话:“任何人都不是完美的,但只要主流上好,在教育教学上有自己的努力、成果,我们就要肯定。”

他的话让人明白了,为什么武凤霞可以不顾及其他、为课而狂。这是因为,在尊重专业、关注成长的氛围里,每位教师都能够真正回归为“教师”,心无旁骛,去创造属于自己的精彩。

现在,武凤霞应邀外出上课交流的机会越来越多,一些朋友善意地提醒她:枪打出头鸟,是不是少出去一点?

对此,刘庆聚的态度非常鲜明:“我们培养的不是濮阳名师,而是河南名师,是全国名师。在全国小学语文这个舞台上,武凤霞你还处于一个原始积累时期,必须多外出,多上课。有了量的积累,才能达到质的变化。”

刘庆聚这话,说的是武凤霞,针对的却是全市所有老师。

因为在他心里,每位老师都是无价的珍宝,是需要人去发现,去赏识的。所以,“不要限制老师的发展,一定要给他们平台和空间,让他们跑起来,飞起来。”教育局的最大成就,不是考上了多少大学生,而是为每一位教师的成长做好铺路石,是能为教师创设一种环境,让他们在喧哗中,放得下一张安静的讲台。

“我甚至能听到自己和大家‘拔节生长的声音”

4年前,郭志刚和同是教研员的王庆华常在一起琢磨:提高濮阳教育质量,咱们教研员能做点什么?

他们瞅准了,要大面积、大幅度地提高濮阳教育质量, 必须着眼于农村教师素质的提高。因为, “濮阳一共1 600多所中小学,就有1 300多所在农村”。

两位年龄加起来100多岁的老教研员,立即打了一个报告上去,要求加大对农村教师的培训力度。第二天,局里的意见就下来了:这是最有利于濮阳教育的培训,大力支持!

就这样,濮阳市农村教师培训班成立。每年暑假举办,每次培训20天,局里每年拨款5万元作为农村教师参加培训的补贴。

正是这个培训班,不仅让像张俊芳这样的老师获得了先进的知识和教学技能,更让农村教师收获了教育工作的激情。

参加培训班的老师,每天早上5点半就起床,阅读教材。白天,听专家讲座,一课一课地分析教材,说课;晚上,观看录像,进行分析点评。

“尽管课程表上只安排到晚上9点,但我们常常在宿舍里讨论到晚上十一二点。”清丰县马庄桥镇金位小学的教师刘红芬,连续参加了4届培训班,从一名普通农村教师,成长为“市学科带头人”。

很多次,为了准备第二天说课的稿子,她和同宿舍的老师一道,讨论到半夜;为了争取到评课的机会,她干脆站在讲台边,等前面一个人讲完了,自己就接着上去;课堂上,为了设计出一篇文章的导语,她甚至能与其他的老师争得面红耳赤……

“有的时候,我甚至觉得,在培训班上能听到自己和大家‘拔节生长的声音。”

带着获得新知的喜悦,刘红芬回到乡里,带领同事做教研,给同事开讲座,还多次在市、县举办的各种竞赛中获奖。

“培训班好像‘酵母加工厂。”王庆华说,“经我们培训的每一位老师,回去后能影响一批人,甚至带动一个乡、一个县的教师发展。”

张俊芳、刘红芬们的进步,给整个濮阳教育打下了厚实的基础。

这,也许能从另一个侧面解释濮阳的高考成绩。

“大家只看到了我们高考成绩好,没想到升学率不是平白无故冒出来的,是整整12年生长的结果。哪一个环节薄弱了都不行。”张玉田说,小学基础好,初中才能腰杆硬;初中腰杆硬,高中才能起点高。占了大头的农村小学、初中质量上去了,濮阳高考成绩能不好吗?

这与很多人的看法刚好相反;他们以为,高考成绩好,关键是抓高中,小学初中不重要。教育,是一件需要整体眼光的事情。很多时候,看上去最短、最方便的路,不一定能取得成功。有时,一条看似要花费很大精力的道路,却能通往成功的彼岸。

办教育,“捷径”有时就是一条弯路。

给学校面对明天的底气

市实验小学的“理性”,子路小学的“温暖”,油田一中的“厚重”,市四中的“活力”……仿佛让人走进了一座美丽的大花园。

很少见到,一个区域的所有学校,能像濮阳这样个性如此鲜明。

濮阳市实验小学的教师们,心疼孩子面对巨大的压力,他们常常反躬自问:“今天,我做得适度吗?”

“我们的教育,存在太多的‘过度。”市实验小学校长李慧军,打心眼里反对“过多的作业,过分的负担,过高的要求和过少的空间”。

一位家长曾经很得意地告诉她,为了让孩子“不输在起跑线上”,假期的时候,他把孩子送去上补习班,每天晚上孩子要写20张卷子。

李慧军急了,狠狠凶了家长一顿:“你们疯了吗?花钱给孩子买罪受。孩子不光需要20以内的加减法,也不是光需要那点拼音。他更需要的是童真童趣,健康成长!”

看着孩子们在各种“过度”的教育下,天赋被扼杀,个性被泯灭,李慧军坐不住了。

她与老师们“约法三章”:当堂完成教学任务,不布置机械性、重复性的家庭作业;分层教学、分层训练、分层竞赛、分层表彰,保证每个孩子都有学习的兴趣;全面开发学生潜能。

她希望,能让每个孩子都得到“适度教育”。

在揠苗助长式的、“希望每个孩子都成为成功人士”的教育风气中,她的思考,显现出克制而又理性的光芒。

随着“适度教育”理念在学校的渗透,人们发现:市实验小学的作业变少了,拖堂的现象没有了。空出来的时间,用来干什么?

每天大课间,市实验小学增加“自由操”时间。响起迪斯科,随着欢快的节奏,孩子们自由释放,自创舞步,胳膊怎么甩,腿怎么蹬,都没有规定,“只要高兴就好”!

每年一次的“体育文化节”,每班选择一个主题,学习研究民间体育文化。抽陀螺、踢毽子、抖空竹……那些被遗忘了的游戏,在孩子们的手里翻飞,在孩子们的腿上跳跃,比比谁玩的花样多!

在这样的环境里,每个孩子都能顺其自然地成长。子路小学校长魏宝玲,看到市实验小学的“适度教育”红红火火,心里很着急:我该怎样谋求学校新的发展点?

关于学校文化的校本教研,进入了子路小学的日程。

经过几年的研究,魏宝玲和老师们一道,提炼出学校的文化主题词:“猜猜我有多爱你。”学校的全部工作,包括管理、教育、教学,都围绕这个主题词展开。

该校有一位老师,教学、班级管理都不强,同事关系也不好。可魏宝玲发现,她读书多,文章写得好。一次学校举办读书交流会,魏宝玲特地安排她发言。不出所料,效果很好。

坐在下面的魏宝玲,伸出大拇指,朝她晃了晃。动作里面有意思:“猜猜我有多爱你。”

“教师只有在放松的时候,才会有工作的灵感、创造的激情。所以,做管理者,就一定要给教师营造出‘爱的氛围,让他们放松下来。不然的话,他们怎么会把爱传递给学生?”魏宝玲说,孩子最初看见的东西,会成为他的一部分。所以,让孩子看见爱,爱就会成为他们的一部分。

在这种理念的影响下,如今,子路小学成了一所被浓浓的爱包围的学校。不论谁走进去,都能感到一种柔软的力量缠绕住心灵。

像子路小学和市实验小学一样,濮阳市的其他学校,也从校本教研中获取了成长的动力。市四中的“三段式开放性教学法”、市油田十九中的“三省教育”、市油田第一小学的“书香校园”……这些全员参与的课题研究,就像流水冲刷过河床,慢慢改变着学校的面貌。

“搞教育的人,思想与观念一定要跟上社会的进步,这样才能永远充满活力。”谈及市教育局对校本教研的重视,局长刘庆聚说,校本教研就像是学校的“金钥匙”,谁掌握了它,谁就能打开矿藏丰富的思想宝库,谁也就拥有了面对明天的底气。

告别濮阳,但心里仍思绪万千:濮阳之“谜”真的解开了吗?

回望处,一座金色的城市渐行渐远……(摘自《人民教育》2008年第22期)■

猜你喜欢

濮阳学校老师
濮阳新型化工基地
濮阳新型化工基地
打赢水污染防治攻坚战的“濮阳实践”
濮阳:人大讨论决定重大事项制度落地有声
学校推介
六·一放假么
I’m not going back to school!我不回学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