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明确方法 亲历过程

2009-05-22赵红英

江西教育B 2009年5期
关键词:海鸥篇文章板书

赵红英

【片段一】 “文路”阅读,奠定情感基调

1.整体把握概括主要内容

师:同学们课前都预习了这篇文章,请你用一两句话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说一说,《老人与海鸥》写的是什么呢?

生:写的是有一位老人在十多年的每一个冬天,每天都去翠湖旁给海鸥喂食。然而在十多天之后,有人告诉我们老人去世了,我们把老人最后一次喂海鸥的相片放到翠湖旁,海鸥像老人的亲属一样为他举行葬礼。

师:你叫什么名字?

生:赵玉如。

师:赵玉如同学概括得很完整。能不能再简单一点,用一到两句话概括一遍?

生:课文主要讲述的是,在青岛的(师插话:是青岛吗?生纠正)翠湖旁给海鸥喂食,他们感情很深厚。但是突然有一天……

师:用一到两句话简单地说。

生:在翠湖边,一位老人喂海鸥,十多年来从未改变。老人去世后,海鸥来送老人。

师:“一位老人十多年喂海鸥,与海鸥结下了深厚的友情。”这是一句话;“老人去世后,海鸥为老人守灵。”这样两句话就把课文的主要内容概括出来了。

【赏析】高年级教学要培养学生对文章的整体把握能力。孙老师肯定优点,指出不足,通过评价引导学生不断完善自己的表达,学生在这样的评价中不断修正自己的思想。这体现了孙老师曾告诉学生的:“说对了,表扬;说得不好,也表扬。”让学生在完全放松的状态下锤炼自己的语言。

2.“画路线图”理清文章思路

师:高年级同学阅读文章,逐步学会用自己的语言把这篇文章的主要内容概括出来,这是一种阅读的方法,也叫阅读的能力。今天,孙老师要教大家阅读的方法。(师板书:文路)读——

生:(齐读)文路。

师:文路是什么?

生:作者写这篇文章的思路。

师:对,是作者写文章的思路。就像你们从采荷一小来到武警总队礼堂的一条行走的路线。出门往哪儿拐,经过什么路,再经过什么路,最后来到武警总队的礼堂。作者写这篇文章也有一条思路。拿出笔来,快速默读课文,思考一下:文章先写什么,接着写什么,再写什么,最后写什么。请用简单的一个字或两个字概括文章每部分的内容,在文章的旁边作记录,然后同桌交流。(学生默读课文、同桌交流)

【赏析】教师用浅近的生活例子让学生明确“文路”的概念,生活经验的迁移让“文路”与“路线图”的概念重合,既通俗明白,又让学生有亲切感。在学生理清文章思路后,教师引导学生用“开始……接着……”来表达思考结果,指示学生作旁注,引导学生用“简单的一两个字概括”每部分的意思,提纲挈领,直面语言表达。学生在与文本的交流、对话中形成自己的思考,在与同桌的互动中得到启示,这种学习方法促成了学习活动步步扎实,富有成效。

3.交流,感悟人鸟深情

师:这篇文章先写什么?谁先来说说。

生:第一部分是写老人喂海鸥。

师:用一个字概括:喂。第一部分写喂海鸥,接下来写什么呢?也能用一个动词概括吗?

生:老人给海鸥取名字。

师:概括得非常好。请你思考:老人给海鸥取名字,为的是什么?

生:叫海鸥。

师:原来是为了方便叫海鸥,但是“叫海鸥”这个词用得不够文雅。换一个词。

生:呼唤。

师:把它改成一个字,跟前面“喂”呼应起来。用什么字?

生:唤。

师:这个“唤”用得很雅了。

生 :接下来讲“我”和老人交谈。也就是“谈海鸥”。

师:是作者与老人“谈海鸥”。从喂海鸥、唤海鸥、谈海鸥,接下来,老人去世了,海鸥给老人怎么了?

生:海鸥守老人。

师:他用了一个词,海鸥守老人,还有不一样的词吗?我们来比较,谁用的词最恰当。

生:海鸥送老人。

生:海鸥伴老人。

生:海鸥念老人。

……

师:学语文啊,就要这样推敲词语,咬文嚼字。这部分,同学们有的说是海鸥留老人,有的说是海鸥送老人,有的说是海鸥伴老人,海鸥念老人,海鸥护老人。哪个词用得最准确呢?得学了课文之后再来看。

师(小结):文章按照老人喂海鸥,老人唤海鸥,老人谈海鸥,老人去世了,海鸥守老人或者其他的一个词(指板书),呆会儿我们再讨论,老人在天堂念叨着海鸥来写的,这就是文章的思路。

【赏析】教师的评价语言不断地引导着学生与文本之间的对话,由“叫→呼唤→唤”几个词的转换,让老人对海鸥的亲昵就在咬文嚼字中被一点点地品出来;孙老师那一声声“还有不一样的吗”不断冲击着学生的情感世界,由“海鸥守老人”的“守”扩充到“送、伴、念、护、看、留”等动词,多角度展示了海鸥对老人的情义。简短的一个小标题,教师却用“不一样的就是创造”“还有不一样的词吗”等语言来激励表达的多样性,渗透推敲词语的意识,让学生置身于语言的海洋,又在词语的推敲中触摸到了老人与海鸥之间别样的感情。

【片段二】文题阅读,把握中心

师:理出了文章的思路,这篇文章是怎么写的就非常清楚了。我们学文章除了要抓文章的思路之外,还要抓“文题”。(板书)文章的题目是文章的灵魂,是文章的中心,有的时候也是文眼。抓住了题目,往往就抓住了文章的中心。“老人”“海鸥”是两个词语,用“与”把两个词连起来。读了课题,你有什么问题?

生:老人和海鸥之间发生了什么事?

生:这件事情,最后是老人死去了,应该是“海鸥与老人”呀,为什么课题叫“老人与海鸥”呢?

师:有一个字,一个词,我认为你用得不够恰当。

生:老人去世了。

师:“去世了”比“死去了”感情色彩要来得好些。我们学语文,用词要讲究准确性和艺术性。

生:课文不是说老人在喂海鸥吗,为什么不用“老人喂海鸥”做课题?

生:为什么要把“老人”“海鸥”这两个词语联系起来?改为“老人 海鸥”不行吗?

师:读书呀,抓住课题就要多问几个为什么。

师:今天,孙老师尝试着和你们一起解读课题。老人与海鸥是一个并列词组,我请你们把这个题目扩充为一个完整的句子。这篇文章写老人与海鸥怎么样呢?你能不能用一个词语说说老人与海鸥的故事?(板书:老人与海鸥)

生:感情深厚。

师:老人与海鸥感情深厚。但是太笼统了。老人与海鸥的什么事呢?老人与海鸥之间怎么样呢?

生:朝夕相处。

师:听到了吗?朝夕相处,这个词说得有道理。把它写上去,写老人与海鸥朝夕相处。(板书)还有没有不一样的?

生:相依相随。

生:永不分离。

生:亲如儿女。(板书:“亲如”)

师:亲如什么才概括准确?

生:兄弟。

师:“兄弟”准确吗?老人是海鸥的兄长吗?

生:亲如父子。

师:“父子”?海鸥有公的,还有母的呢。课文中怎么说的?快速浏览课文。把海鸥比作儿女,怎么概括才能包含在里面。

生:亲如家人。

师:“亲如家人”。好!这就概括了儿女、兄弟姐妹。

(生陆续说出“形影不离、至死不离、心心相印”等词)

师:这个词用得好!也可以写上去。老人与海鸥“心心相印”,这个词用得有水平。

师:把题目扩展一下,老人与海鸥朝夕相处,老人与海鸥相依相随,老人与海鸥永不分离,老人与海鸥亲如家人,老人与海鸥心心相印。你看,抓住题目,文章的核心、灵魂就被我们抓住了。以后读文章,要善于读题,多问几个为什么,在题目上多做做文章,这就叫会读了。

【赏析】让学生围绕题目多问几个为什么,文题阅读引出的是对文章的整体解读,思考的是文章的写作目的是什么,从中我们看到了学生思维的发散性;扩展题目的设计让学生感悟到了主人公之间的情义,让我们感受到了孙老师课堂的厚实;孙老师处理课堂生成问题:老人与海鸥“亲如”时,又让我们看到孙老师课堂功底的扎实。准确的语言表达就是在这样推敲文本、品味词语的过程中达成的。

猜你喜欢

海鸥篇文章板书
霸道海鸥谁能治
“海鸥”展翅 “美好”起飞
硬笔书法教学板书实录(二)
如果你感到迷茫,不妨读一下这篇文章
好的板书是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果的重要途径
空间的维度(从一维多十维)
语文课堂中的神来之笔——板书
我父母的第一次相见
海鸥猎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