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如何写活新闻背景

2009-05-22刘保全

新闻爱好者 2009年3期
关键词:新闻奖消息背景

刘保全

新闻背景的作用

现在新闻传媒上有部分新闻,受众看了听了不知其所以然,弄不懂,缺乏应有的深度,其传播效果甚微。究其原因,主要有:其一,新闻为求短而不加背景材料;其二,以为自己清楚,别人也一定清楚;其三。以为从前的报道中已交代过背景而不必再交代;其四,前方记者和后方编辑相互依赖,都不主动加背景,其五。一时情况不明,难度大。找不到有关的背景材料。

鲁迅先生曾说:“删夷枝叶的人。决定得不到花果。”花儿失去提供营养的枝叶,必定是要枯萎的,没有绿叶扶持、映衬的花儿也谈不上艳丽。新闻报道也是如此。任何一条新闻都是在一定的环境和历史条件下形成的,因此,新闻报道要正确反映新闻事实,常常就需要介绍与新闻事实有关的背景。新闻背景也是一种事实,它虽然不属于新闻事实本身,却是可以用来说明、映衬新闻事实的。

背景在新闻中的作用,归纳起来主要表现在下述6个方面:

一是补充说明,分析解释,使新闻包含的内涵更加显豁和客观。高明的记者在消息写作中一般不直接发表评论和议论,但自己的观点又必须表明,因为新闻作品都无法回避倾向性。那么如何做到既是客观手法,又能体现记者的判断和倾向呢?大量的新闻实践证明。巧用背景是一种极好的方法。背景材料本身也是一种新闻事实,通过背景中的新闻事实表达记者的立场和观点,是无可厚非的。中外记者都在不断地利用背景的这种作用。通过选择、组合、强调、分析、解释等方式。将观点“藏”在背景之中。以首届“中国新闻奖”二等奖消息作品《读者你猜:他的职称……》一稿为例。这篇消息使用背景材料进行补充说明、分析解释是很成功的。如文中写的:

现年46岁的粱昆浩,小学毕业后便随父当“泥水仔”。在实践中长期坚持自学,使他的建筑设计走向世界。在南粤大地,一座座格调新颖的建筑记录着他闪光的轨迹。

——他参与设计的“顺德旅游贸易中心”,吸取香港“新世界”的格局和广州白天鹅宾馆的内庭特色。设计得气魄宏伟。外国游客见了连声称赞“不可思议”。

一采用并列式庭园组合处理。体现岭南庭园艺术风格的珠海宾馆。曾获国家优秀设计银质奖。他是该工程的主要设计者之一。

——集城郭之雄、园林之美于一体。成为珠海游览一景的“九州城”,他也是主要设计者之一。

由他主持设计的颇峰山仙泉宾馆、海南琼苑宾馆等,都以其诗情画意和非凡气派,令人赞叹不已!

可是谁会想到,取得如此巨大成就的梁昆浩。至今仍是一个助理建筑师。

通过上述背景材料。读者可以清楚地看到,记者对粱昆浩没有评上高级建筑师,表示了强烈的不满和同情,对评职称中重学历、轻水平。重论文、轻能力的唯学历论,唯论文论者,给予了有力的嘲讽。上述背景材料的运用,使消息的主题思想更加显豁和客观。对增强新闻的说服力和感染力,都起到了“催化剂”的重要作用。

二是提供根由,充实内容,使新闻的价值更加突出。新闻的基本要素是事实,但这个“事实”并不仅仅指“五个W”的齐备。通过交代背景材料,揭示新闻事实的原因、实质、影响及发展方向,可以使新闻增色添彩,内容厚实,加强深度和分量,使新闻的价值更加突出,从而达到提高新闻传播效果的目的。

以第七届“中国新闻奖”三等奖消息作品《王封矿四千余职工实现“整体转移”》一稿为例,文中在交代新闻背景时写道:

“77岁高龄的王封矿”,“1919年建,我省最老的煤矿。解放47年,出煤4500万吨,为国家作出了巨大贡献。1990年,王封掀去了它辉煌的最后一页,被核准为‘无能力矿井。报废在即,他们遇到了前所未有的难题,封井后4200名在册矿工怎么办?”“煤矿长期处于计划经济体制下,不论盈亏,全由国家包起来”,“曾经培育了全国劳模丁百元的王封矿。现已改名为焦作王封工业集团有限公司”。

通过上述背景材料的交代,受众对王封矿的历史及曾对国家做过的贡献。后来遇到的困难及解决办法与发展方向等,都有了清晰的了解。可见背景材料对充实内容,提供根由,深化新闻主题,增强新闻的价值,都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三是烘托帮衬。相互比较,阐明新闻事实之间的有机联系。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万事万物间总是存在着客观而普遍的联系;系统论强调任何事物总是某一系统中的一点。新闻尽管首先关注的是最新的变动,而且就某一具体时刻而言,也许只是就事论事,与其他没什么关系。但是如果把各种各样的新闻看成一个整体,那么事物间的联系就一目了然了。然而并不是所有的受众都能自觉地分析与整合各类新闻事物。尤其很难把那些在时间与空间上相隔较远的事物联系起来。这就需要记者们树立宏观的新闻意识,善于从前后左右的资料中找出有意义的新闻背景,以此烘托帮衬,相互比较,帮助受众清晰地看到事物背后的有机联系。新闻背景这方面的作用在报道纷纭复杂的突发事件中表现得尤为突出。因为有些工作,只就活动报活动,报道思想就显得肤浅。如果恰当地运用有关的背景材料加以烘托,不仅使报道这项工作的意义鲜明起来,报道的主题也能深化一步。

以第四届“中国新闻奖”二等奖消息作品《蒲城农民申志诚投资百万兴水利》一稿为例,农民个人投资兴办水利。是水利基础产业走向市场的重要标志。农民申志诚开民办水利的先河。无疑具有重要的新闻价值。这篇新闻的成功之处,在于其运用了新闻背景材料烘托帮衬,阐明新闻事实之间的有机联系。如文中写的:

“龙山马湖。渴死寡妇”,是人们对这方土地的真实写照。多少年来,这儿的群众想方设法,力求改变这里的面貌,但都未能如愿。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这里迅速建起了万亩果园。但是每当灌溉季节,果农们起早摸黑,开着车到六七公里远的地方拉水。吃尽苦头。仅距5公里的韩河引水工程虽举目可望,但只能“望水兴叹”。

通过这段背景材料的交代。帮助读者深层次地认识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使读者深刻了解农民申志诚投资百万办水利的重要意义,从而有力地增强了报道的影响力。

四是由此及彼,承上启下,使新闻事实流畅地衔接起来。新闻报道在结构的过渡与内容的衔接上。可以有多种方式:加小标题、加提示符号、自然过渡等。此外,适当地穿插新背景也是一种有效的手段。它由历史讲到现在,由远处讲到眼前,而核心还是新闻事实本身。这宜于读者的思路随着记者的笔顺势而下,因此不会使人感到唐突。

以第六届“中国新闻奖”二等奖消息作品《上海家化公司好气魄,1200万元买回美加净》一稿为例,消息在第一自然段的开头用背景材料写道:

“曾经是中国化妆品第一品牌的‘美加净化妆品牌号,4年前曾‘卖给一家

著名合资企业经营,现在又被原主——上海家化联合公司以每年支付1200万元人民币的代价‘买了回来。”

这一“卖”一“买”究竟是怎么一回事?消息在第四、五自然段写道:

“美加净”曾是中国销售量最大、知名度最高的化妆品品牌。在20世纪80年代曾创下国内化妆品的许多项第一:第一支摩丝,第一管二合一洗发香波,第一款混合型香水。第一种磨面膏、护手霜等……1990年销售额达3亿元,占当时全国化妆品市场总销售额的十分之一强。

20世纪90年代初,为了让国产名牌在产品开发、管理和营销等方面赶上世界先进水平,上海家化以三分之二以上的资产与一家国际著名跨国公司合资。“美加净”随之移师“洋师傅”麾下。上海家化因此每年获得1200万元的转让费,期限为30年。

上海家化这次又为何不惜放弃几乎稳赚的数亿元净利,把“嫁出去的女儿”又重新迎曰了“娘家”呢?原来公司领导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深深体会到:名牌是企业的灵魂。

上述背景材料的运用,就起到了承上启下,由此及彼,使新闻的事实自然、流畅地衔接起来,从而达到增强新闻可读性的目的。

五是温故知新,借题发挥,增强新闻的厚度和深度。有些新闻在报道成就或新事物时,引用往事来对比,起到从“旧”中见“新”,或以“新”带旧,使主题思想更加鲜明。例如第十届“中国新闻奖”二等奖消息作品《中国地铁列车今天穿过天安门广场》一稿,在交代新闻背景时写道:

30年前的国庆节,北京建成了从苹果园到北京站全长23.6公里的地铁一号线。结束了中国无地铁的历史。

15年前的国庆节前夕,北京又开通运营了16.1公里的地铁第二期环线。

早在5年前,北京地铁的年客运量就已突破5亿,而现在,平均每天乘坐地铁的旅客已达140万。

北京地铁虽然在当今世界43个国家117个有地铁的城市中,开通年代和运营里程均排在30位以后,但却创下了满载率和单车运营公里两项“世界之最”。

投资75.7亿元人民币的地铁“复八段”的夸日开通,使北京地铁通车总里程由原来的41.6公里增加到55.1公里。超过了香港的43.2公里,成为中国6个城市地铁之最。同时也使中国城市地铁的总里程逼近150公里。

自1863年伦敦建成世界上第一条地铁到136年后的今天,全世界的地铁长度已接近6000公里。

这篇消息的作者。在文中占用了近一半的篇幅和文字来作背景。但由于借题发挥,运用得巧妙和恰到好处,读起来并不感到累赘和多余,反而觉得信息量大,内容丰富、有深度,增加了报道的知识性和趣味性。这对突出新闻主题、提示新闻事实的意义、增加新闻的客观性。都起到了极为重要的作用。

六是传播知识,渲染气氛,增添新闻的情趣和美感。“文似看山不喜平。”看消息既要获得信息。又要增长知识,这是许多读者的企盼。如能在新闻报道中用诗文、引语、典故等背景材料恰当地荡开一笔、另起话头,或者自然地指导这些背景与正文糅合在一起。给读者补充一些知识和养分,激荡起某些美好的联想,这不论在结构上还是在内容上,都能增加阅读的兴趣,开阔读者的视野,丰富读者的知识,增强报道的可读性。

以第十四届“中国新闻奖”二等奖消息作品《今天火车登陆海南》一稿为例,文中的背景材料写道:

自古以来,天涯路短,思念情长。苏东坡被贬海南时,这里的路只有1195里;洪武元年。官道仅2230里。苏东坡、海瑞一批千古功臣,均无力将孤悬海外的海南与祖国拉近。

张之洞曾提出“筑铁路至海南腹地”的设想,孙中山勾画了火车轮渡琼州海峡的蓝图。然而这些宏愿终被大海吞没。

1942年,日本侵略者为掠夺财富,在八所一带用4万中国人的生命筑起200公里的铁路。解放后,虽经改建,但作为“孤立的存在”几乎被人遗忘。

交通不畅,物流不旺,经济难上。

铁路使海南的交通能力提升一倍。运价降低2/3。仅瓜果菜出岛,一年将多收入50亿元。

上述背景材料。既增加了与消息相关的新闻信息量,使报道具有历史纵深感,又同时使新闻更具知识性、情趣性和美感,从而使这篇消息在有150多家、200多名记者同时采写的报道中。一枝独秀地成为新闻精品。

新闻背景的类型

注意运用背景材料已成为世界新闻写作发展的趋势。有经验的记者总是极为重视新闻背景的写作,他们把新闻背景与新闻主题的关系比作绿叶与红花,红花虽好,还要绿叶映衬。《新闻报道与写作》一书的作者——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教授麦尔文·曼切尔说:“不使用背景材料,几乎没有什么报道是全面的。”因此,有经验的记者,在新闻写作中,总是精修绿叶扶红花,用心写好新闻背景。

新闻背景从内容上看,常见的有以下7种主要类型:

第一,历史背景。这类背景主要是点出报道事实的历史由来。或者说明事物的发展、变化的过程,有助于阐明新近发生或发现的新闻事实具有延续性。当新闻事件的价值与历史状况联系在一起,在历史的比较中才能阐明新闻的意义时。这就需要提供相关的历史资料。历史背景指事物发展的历史以及它在整个历史发展进程中所处的地位。

例如第八届“中国新闻奖”二等奖消息作品《三峡工程实现大江截流》(新华社三峡工地1997年11月8日电)一稿,其历史背景是:

中国人民的三峡梦却持续近一个世纪。

长江洪水一直是中华民族的心腹之患。早在本世纪初,孙中山先生就提出了三峡工程设想。新中国成立后,三峡工程又凝聚了以毛泽东、邓小平和江泽民为代表的三代中央领导集体的心血。

1994年开工建设的三峡工程预计总投资2000多亿元,是中国两千多年来继万里长城之后最宏伟的工程。

以上历史背景给人以历史的纵深感,有力地凸显了三峡工程大江截流的新闻价值。

第二,地理背景。这类背景是对报道中生僻的地点、地区、地形、地貌或地方特色等情况进行必要的介绍,便于受众知道所报道事实的地理环境,又可增强新闻价值。

以第十三届“中国新闻奖”二等奖消息作品《请过路吧,亲爱的藏羚羊》一稿为例。文中有这样的地理背景材料:

“每年6至8月,藏羚羊集结成群,长途跋涉,前往可可西里腹地的卓乃湖、太阳湖一带产崽,去完成一年一度的延续种群的历史使命。小羔羊满月后,再由母羊呵护返回原栖息地。”“1994年,保护区工委书记索南迭杰,为保护藏羚羊,在太阳湖与18名偷猎者搏斗中壮烈牺牲。”“这块拥有野生动物230多种,国家重点保护的一、二级动物有20多种的土地,正在恢复野生动物天堂的动人景象。”

上述背景材料既有助于解释报道的

主体,又能增加受众的知识面。这类背景往往可以收到一举两得的效果。

第三,知识背景。这是指对消息中涉及专业性较强的知识进行必要的介绍。

以第十五届“中国新闻奖”二等奖消息作品《我科学家发现世界上第一枚翼龙胚胎化石》一稿为例,这篇消息报道了我国科学家在古生物研究领域取得的一个重大成果:汪筱林和周忠与两位研究员在我国辽西发现世界上首枚翼龙胚胎化石,并证明翼龙与其他爬行动物和鸟类一样是卵生的。这是2004年国际古生物研究领域的最具轰动效应的重大成果之一。文中所写的“翼龙”为何物、这一发现有何意义,大多数受众是不清楚的。为此,消息在文中通过背景材料交代道:

翼龙是恐龙的近隶,与恐龙生活在同一时代,是第一个飞向蓝天的爬行动物,因此也被称为“会飞的恐龙”。翼龙起源于约2.15亿年前的晚三迭世,灭绝于6500万年前的白垩纪末期。这次发现的翼龙胚胎化石发现于辽宁省锦州市义县地区,化石保存在一友黑色页岩中,距今约1.21亿年。

迄令为止,翼龙蛋化石却一直也没有确切的报道,更不用说胚胎化石了。在1860年和1871年。曾经有报道在英格兰的中侏罗世地层中发现了可能属于翼龙的蛋化石,但是后来都被否定。1989年,也曾报道在美国德州晚白垩世的沉积中发现可能是翼龙蛋亮的碎片。因为在发现蛋壳的地点曾经发现过大型翼龙——披羽蛇翼龙化石,但是没有确凿的证据证实这些蛋壳碎片就是翼龙蛋化石。

上述背景材料。既向受众传播了相关知识。又增强了新闻的价值和传播效果。

第四,人物背景。当新闻事实与人物密切相关时,就要提供相关人物材料。对受众有所了解的新闻人物。背景要简明扼要地点明人物的特色;对受众不熟悉的人物,要介绍人物的概况。有关人物的出身经历、身份特点、社会关系的背景材料,对说明新闻事实很有作用。

以第五届“中国新闻奖”二等奖消息作品《昔日伐木建功,今朝栽树“还债”》一稿为例,文中的人物背景材料写道:

一位82岁高龄的离休工人,在大半辈子的伐木生涯中,为国-家采伐原木3.6万多棵,成为闻名全国的劳动模范,14次受到毛泽东、周恩来等老一辈革命家的接见。离休后,他带领全家历经20多个春秋的风风雨雨。又在荒坡上种下了3万多棵树木,了却了多年的夙愿;还上了一笔他心中的“欠债”。他,就是黑龙江省伊春市铁力林业局的老工人马永顺。

马永颇是新中国的第一代林林工人,曾靠弯把子锯在一个冬天采伐木材1200立方米,1人完成6人的工作量,创下全国手工伐木产量的最高记录。时至今日,马永顺还忘不了1959年全国群英套上周总理对他说的一番话:“林业工人不但要多生产木材。还要多栽树。”总理的教诲印在了他的心底。从那时起,栽“还债”树成了他念念不忘的心事。离休后,马永顺开始实施他的“还债”计划,带领全家人抓荒坡踏荒岗,栽下一棵棵幼树苗,年年不间断,整整22个年头,共栽下3万多棵树,还完了全部“欠债”。

通过上述背景材料的交代,受众对著名的全国劳动模范马__永顺的感人事迹,便有了深刻的了解,从而增加了报道的信息量、说服力和感染力。

第五,事件背景。这类背景可以说明新闻事件的起因。尤其有的事件是由于传言、误解或歪曲而造成的,就需要在消息中交代有关事件的背景,方能说清事件发生的起因。

以第十届,中国新闻奖”二等奖消息作品《“天体大十字”预言宣告破产》一稿为例,众所周知。在社会上曾经流行过这样-一种传言,即20世纪末的1999年8月18日。“天体大十字”会给地球带来劫难。这类“末世论”最具蛊惑性,流传也很广。曾蒙蔽了一些缺乏科学知识的人。这篇稿件:正是为了驳斥这些混淆视听、蛊惑人心的谬论而组织采写的。为了让受众了解新闻事件的起因,文中用背景材料交代写道:

400多年前,法国的诺查丹玛斯写了一本名叫《大预言》的书,其中提到1999年地球将出现大劫难。到了本世纪70年代,日本人五岛勉对这本书进行了解释。说在1999年8月18日这一天,太阳、月亮和九天行星将组成一个十字架的形状,并称这种“恐怖大十字”将给地球带来毁灭性灾难。

这段背景材料,加上之后记者所写的对国内外许多专家的访谈,让专家说话,让事实说话。使谎言不攻自破。从而使这篇硝息具有强烈的针对性和鲜明的引导舆论的作用。

第六,政治背景。报道一些重大的政治性事件,如不交代必要的政治背景,不足以提示它的政治意义,会使报道缺乏一定的深度。对国际上发生的重大政治事件,在新闻中写出其政治背景尤为重要。

以第九届“中国新闻奖”一等奖消息作品《项庄舞剑,意在沛公——明传人民币贬值,实为投机谋暴利》一稀为例,文中用政治背景材料写道:

“尽管中国政府多次强调有信心保持人民币的稳定,但近期人民币贬值的谣言在日元不断走低的背景下甚嚣尘上。黑市投机者更是煽风点火,散播谣言,牟取暴利。”“他们为了使大众相信谣言,不惜夸大亚洲金融风暴和日元贬值的影响。他们更预测中国刺激国内需求的政策不能奏效。经济增长百分之入的目标无法实现。”

上述背景材料的交代,对新闻主体把矛头直指国际炒家在香港的投机活动,第一次指出国际基金造谣人民币贬值,意在打击港币,揭露了他们趁香港股市出现“过山车”般波动之际获取不义之财的阴谋,有力地增强了报道的说服力。

第七,原委背景。这类背景是交代新闻中一些新事件、新成就、新问题、新经验或新举措的原委,帮助受众了解这一事物或成就的来龙去脉及其意义。由于新发生的一些事情既不是独立的。也不是偶然出现的,它具有一定的原由。因此,在一些新闻中写出这类背景是十分必要的。

例如:第八届“中国新闻奖”二等奖消息作品《夏收何必搞形式小麦未熟遭“剃头”》(新华社西安1997年5月30日电卜一稿的原委背景是:

农场的一位负责人告诉我们:“这儿的小麦还要三四天才能完全成熟,现在收割有点可惜。省农机局5月26日就派人来打前站,为了应付这个命令,我们场140多名干部职工整整准备了3天,兄弟农场支援了5台收割机,向外单位借了6位礼仪小姐。从早晨7点钟。我们等了3个多小时。”

这段背景,让受众了解“开机仪式”前所做的准备工作,从而阐明了新闻事实的原委,有力地深化了新闻的主题。

写活新闻背景的有效方法

第一,天女散花法。不少人写消息常把背景放在第二段或第三段,黑压压一片,读来让人头疼。总结获奖消息的成功经验。其中有一条是最好把背景材料打散了用,或分为几个自然段,穿插于其他材料之中,即所谓的“天女散花”法。

以第十五届“中国新闻奖”一等奖消

息作品《中国国家主席与艾滋病人握手》一稿为例,全文共17个自然段。新闻主体事实用了10个自然段,其余7个自然段都是背景,背景材料很好地起到了烘云托月的作用。这7个方面的背景分别是:

中国国务院总理温家宝曾在去年“世界艾滋病日”与三住北京艾滋病患者握手。(第六自然段)

艾滋病曾经是中国官员们的一个“禁忌”话题。但在温总理去年12月与史滋病人握手后,从中央到地方的各级政府都开始高度重视艾滋病预防以及艾滋病患者的福利问题。

中央财政对艾滋病防治的拨款已由2001年的1500万元人民币提高到去年的3.9亿元。新增的资金为一系列新出台的措施提供了实施保障,这些措施包括为公民提供免费的艾滋病毒检测,为贫困的炙滋病患者提供免费医疗。为吸毒人员提供清洁针具和毒品替代品等。

在河南这个20世纪90年代由于非法卖血导致大批村民感染艾滋病的中原省份,从去年一批省政府官员开始进驻所谓的“艾滋痛村”,帮助染病村民得到及时的治疗和救助。(第九、十、十一自然段)

28岁的北京艾滋病感染者李想亲身感受到,过去一年来“公众对艾滋痛的歧视减少了。艾滋病患者的生存环境有了改善”。(第十三自然段)

自1985年发现首例艾滋病痛例以来,中国目前大约有84万名已知艾滋病病人和病毒感染者。(第十五自然段)

如此丰富的背景材料,作者将7个自然段穿插写入主体新闻的10个自然段中,近景与远景辉映,观点与材料统一,逶迤蛇行。引人入胜。使受众感受到胡锦涛主席作为最高国家领导人与艾滋病人握手。表明中国政府在艾滋病这一过去高度“敏感”的问题上有了历史性的态度转变。报道明确表达了中国政府直面解决艾滋病的严肃态度和决心,并形象地表现出中国领导人以人为本,反对歧视艾滋病人的思想境界和务实、亲民、忘我的工作作风。意义十分重大和深远。

第二,开门见山法。这种办法就是在新闻的导语中介绍背景。例如第十四届“中国新闻奖”二等奖消息作品《都阳湖回复到原面积》一稿,在消息的开头写道:

历时4年的“平垸行洪、移民建镇、退田还湖”工作,使我省鄱阳湖湖区面积已由原先的3900平方公里扩大到5100平方公里,基本恢复到1954年的水平。

这几句简练的背景叙述之后,才写“今年6月在上海举行的‘2003年联合国人居论坛上,我省将就鄱阳湖的移民建镇工作做经验交流。”一下子将生态建设方面取得的巨大成绩展现在读者面前,很能引起读者继续读下去的兴趣。

第三,画龙点睛法。这种方法是用精练的语言,对背景材料作画龙点睛的交代。从而阐明新闻事实的意义或表明作者的态度。以第十二届“中国新闻奖”一等奖消息作品《洞庭湖长大五分之一》一稿为例。消息在开头写道:“洞庭湖变大了!”接着又写:经过3年规模空前的综合治理,洞庭湖的面积扩大了11/5。这个自明清以来不断萎缩的湖泊,终于出现了历史性大转折。

用一句赞叹起首,画龙点睛地来写背景,真让人不可不读,读后必有收获。当然,在运用这种写作手法时,务要准确,千万不可危言耸听,以免影响消息的可信度。

第四,问答法。在背景材料中提出疑问,引起读者的思索,吸引读者去仔细阅读内容,寻求答案。第九届“中国新闻奖”二等奖消息作品《浚县少年怀揣“两证”出学堂》一稿的背景,就是采用“问答”法写的。如文中写道:

果树结果不多怎么办?猪养不肥怎么办?这些在外行人看来很难办的问题到了浚县少年手里就不算什么了——少年技校的课堂上早就讲过其中的奥秘。在河南省浚县,有80%以上的中小学校同时也是少年技校。孩子们在学习文化知识的同时还学到了一些劳动技能。大部分学生在走上社会时都拿到了技校合格证和学历毕业证。

上述背景材料的交代,由于采用了“问答”法,读来就不觉得干巴、枯燥,从而增强了新闻的可读性和感染力。

第五,描述法。在对现场场景的描述中交代消息的背景,既可增强现场感,又可让人明白道理,往往会起到一箭双雕的作用。以第八届“中国新闻奖”一等奖消息作品《别了,“不列颠尼亚”》一稿为例,文中的背景材料是这样交代的:

在蒙蒙细雨中,末任港督告别了这个曾居住过二十五任港督的家庭。根据传统,每一位港督离任时,都举行降旗仪式。但这一次不同:永远都不会有另一面港督旗帜从速里升起。

从1841年1月26日英国远征第一次将米字旗插上港岛。至1997年7月1日五星红旗在香港升起。一共过去了一百五十六年五个月零四天。大英帝国从海上来,又从海上去。

上述背景用简洁的笔法,为读者勾勒出的一个个场景、一幅幅画面,使新闻具有清晰的可视性,自然流于记者笔端的这些文字,似乎有着色彩浓烈的油画效果,读后犹如醇厚的美酒。令人回味无穷。并加深了对香港回归这一重大历史性事件意义的理解。

第六,对比法。有比较才有鉴别。通过今与古、美与丑、善与恶、优与劣、上与下、左与右、纵与横的对比。可将背景材料巧妙地融合在新闻事实中,形成强烈反差,更鲜明地显现新闻事实的个性特征及其意义。以第二届“中国新闻奖”一等奖消息作品《武汉百里长堤巍然锁大江》一稿为例,文中用对比法交代背景写道:

据历史记录,60年前的1931年,江汉关水位在26.94米时,汉口溃堤。眼下,武汉三镇308公里的沿江大堤牢牢护卫着面临长江大汛的这座城市。

汉口滨江公园雄伟的武汉防汛纪念碑巍然矗立。暴雨将碑上镌刻的毛泽东同志题词冲刷得更加铮亮:庆贺武汉人民战胜了1954年的洪水,还要准备战胜夸后可能发生的同样严重的洪水。

经过42年的投资建设,目前武汉长江大堤的总长度比1949年增长近两倍,标高较1954年29.73米的最高水位高出2.72米。“七五”期间开始,国家又投资将武汉市区的部分土堤改建成钢筋混凝土防水墙。

汉口龙王庙水位观测点的钢筋混凝土防水墙上,分别镶嵌着显示这里1931年、1954年、1983年的最高水位标志牌。一位家住大夹街娃费的“老武汉”在黑色大理石标志牌前,向人们讲述民国20年(1931年)“逃水荒”的情景。他说只有共产党建造的长江大堤,才能使武汉人在大汛面前安居乐业。

上述背景材料,通过前与后、今与昔的对比,把历史与现实有机地融为一体,鲜明地揭示出“只有共产党建造的长江大堤,才能使武汉人民在大汛面前安居乐业”的深刻主题。收到了出神入化、高屋建瓴的传播效果。

第七,戛然而止法。就是把消息的背景材料浓缩成一两句话,搁在这则消息的最后,成为消息的最后一段或最后一句。写完背景,消息也就到此刹住。以第十五届“中国新闻奖”二等奖消息作品《我舰载机首次

夜间行进间着舰成功》一稿为例,这是一篇反映我军现代化建设取得进步的新闻报道,之所以能取得如此令人鼓舞的成果,消息在结尾处用背景材料写道:

为了完成夜闻行进问着舰训练。部队多次在陌生海域进行了舰机协同训练、夜间超低空飞行和夜间静止间着舰训练。在不断积累经验的基础上。他们周密制订方案,从而确保此次飞行训练取得成功。

背景一结束,消息戛然而止,干净利索,简短有力,主题突出,富有战斗性和说服力,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这正是戛然而止法的魅力所在。

新闻背景写作上应掌握的原则

要将背景材料使用得恰到好处,从获奖消息的成功经验来看,在写作上需要掌握以下3个原则:

一是受众原则。新闻界常讲的一句话,就是“不要认为自己明白的东西别人都明白,不要以为自己不明白的东西别人也不明白”。前一句话是指该用背景材料而不用。后一句话是指不该用背景材料而滥用。原因就在于对受众不了解。可以说是缺乏“受众意识”。不同类型的稿件应区别对待。有的新闻一看就明白,就不必加背景:有的新闻篇幅虽然较短,但由于在新闻发表的日子。单独配发了有关资料,也不需要在新闻中写进背景材料。还要因时因地因受众对象的不同而不同。面向全国的报纸和通讯社发的新闻,与省、地(市)、县发的新闻,在使用背景材料上应有所不同。本县、本地(市)报纸上刊登的本地新闻,在面向全国报刊上发表时,就应交代必要的背景。同样,在国内报道中不必交代的背景,到对外报道时,就要有所交代。在专业报上不必写的背景,到综合性报纸上发表时就要交代。总之。要看受众对象,要考虑到受众是否能看懂。

二是精练原则。“嫩绿枝头红一点。动人春色不须多。”背景材料在消息中毕竟不是主体。背景运用不在于多而在于精。要选择最能说明主题的材料,要紧紧为衬托新闻主题服务。不能游离于新闻主题之外。背景材料终究是新闻的从属部分,背景材料写多写少。唯一的标准是以能否说明新闻事实为限,有的新闻。背景材料只需一句话,甚至几个字即可,有的则需要写得较多一点。一般说来,对于那些需要报道得完整和透彻一些的新闻,使用背景材料就要多一些。非事件性新闻的背景交代。相对来说要比事件新闻多一些。重大事件的报道,使用背景材料就更多些。

三是客观真实原则。使用新闻背景常见的问题是牵强附会。硬贴标签。有的报道为了突出先进人物,就贬低周围的群众,为了突出现在。就把过去说得一团糟,这就违背了新闻客观真实的原则。目前不少新闻采编人员对新近发生的事实只作直观性报道的现象仍很突出,着意和恰当地运用背景材料的意识不强,不是运用背景材料来说明问题。而是通过大量的充满主观色彩的用语来解释新闻内容,这必然使新闻的客观性大为逊色。新闻中所运用的背景应是对事实的叙述,不掺杂主观性推测和看法。

背景材料从哪里来

背景材料从哪里来?大量的新闻实践表明,背景材料主要来自下述4个方面:

一是来自采访的现场和报道的对象。这是掌握背景材料的现实源头。记者和通讯员在采访时,根据消息写作的需要,或通过询问,或通过观察,直接从现场或采访对象口中取得可用的第一手背景材料。但应克服单打一的采访做法,力求多从纵的深度或横的方面深究。切不可浅尝辄止。

二是来自采访单位或当事人提供的书面材料。这样的背景材料如用到新闻写作中。涉及一个新闻真实性的过滤问题。也就是说,对这样的书面材料需要严格核实、查对,确保材料的真实和准确方可使用。在这方面,不少记者都有过经验和教训,对采访单位或当事人提供的书面背景材料,没有认真核实,有时会产生以讹传讹的后果,这一点也是不容忽视的。

三是来自图书馆或资料宣。这个源头虽然不如自己积累的资料那样得心应手。如有这样的客观条件或便于查找,有时也能为新闻找到有用的背景材料。

四是来自平时的积累。新闻工作的实践告诉我们,背景材料虽然从现场采访可以被搜集一些,但更重要的是靠日常积累。有心的记者懂得养兵千日,用兵一时。他们平时很注意积累。其方法主要有:一是多写札记或采访日记。记者在日常的采访活动中,总会接触到大量的情况。可是写稿时常常会感到有的材料虽然有价值,却无法都写进一次报道里。这时可以把多余的、有价值的材料,用札记或日记的形式留起来,成为日后写新闻时需要的背景材料。二是剪贴报刊有用资料。这是指平日阅读报纸和杂志时发现有价值的新闻、通讯和文章等,按照自己的需要进行剪贴。三是做卡片或索引。平时浏览报刊时,发现对自己的报道有用的背景材料。可以摘出要点做成卡片积累起来。再有,对报刊上有用的背景材料如不能做成卡片。起码可做个索引。做索引更是简便易行,只要准备一个笔记本。用三言两语记下某报刊、某年某月某日刊登的某一文的题目。再写上几句具有什么样的背景材料价值即可。这样的索引,省时省力,一旦需要。到图书馆或资料室一查即可。

猜你喜欢

新闻奖消息背景
“新四化”背景下汽车NVH的发展趋势
《论持久战》的写作背景
一张图看5G消息
河南10件作品获第27届中国人大新闻奖
晚清外语翻译人才培养的背景
河北省第二十五届人大新闻奖获奖篇目
消息
消息
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