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网络新词的产生与发展研究

2009-05-22李妍妍

新闻爱好者 2009年3期
关键词:回帖新词电脑

李妍妍

随着网络传媒的发展,网络语言对社会语言生活的影响越来越大了。对网络语言的研究也越来越迫切。网络传媒既具有宣传功能又具有传播功能。网络语言也既有宣传功能又有传播功能。

一、网络新词的分类

旧词新义。当一种新事物刚刚出现时,人们并没有现成的词语或表达来描述或称呼它,因此必须使用新的方法来指称。新词也应运而生。新词的产生大体分两种:一种是创造出原来没有的新词来表达新事物,一种是选择和新事物有相同意义或内在联系的旧有词语来表达。后者因其方便而被更多使用。例如。“恐龙”在网络语言中被赋予“网络丑女”的含义。“菜鸟”原指电脑水平比较低的人,后来广泛运用于现实生活中,指在某领域不太拿手的人。与之相对应的就是老鸟。“灌水”原指在论坛发表的没什么阅读价值的帖子,现在习惯上会把绝大多数发帖、回帖统称为“灌水”,不含贬义。在论坛帖子里广泛使用的“顶”是“支持”的意思;还有一种流行的写法是用汉语拼音“ding”来表示。“沙发”指第一个回帖的人。网络中旧词呈现新义的现象还有更多的例子,如“拍砖”、“冲浪”、“防火墙”等等,不胜枚举。

新创的词及术语。在使用网络的过程中,还有一些词语最初只是在少数人范围内使用,由于网络传播在空间上的自由性和时间上的快速性,而逐渐被更多更大范围的网民所接受并使用。这些新词通常可以分为两种:谐音词和外来词。在语言教师的眼里,这些词语和表达是错字、别字。有关谐音词的例子,如“美眉”指年轻漂亮的女孩儿;“大虾”则是“大侠”的通假,指网龄比较长的资深网虫,或者某一方面(如电脑技术或者文章水平)特别高超的人,一般人缘声誉较好才会得到如此称呼。外来词又包括音译词和直译词,音译词例如E-mail的汉语表达为“伊妹儿”,即“电子邮件”(electronic mail);Home page(主页)被译成“烘焙鸡”;Modem(modu-lator_demodulator调制解调器,电脑上用到的一种设备)被译成“猫”;“黑客”(hacker),又称骇客,指在电脑领域有特殊才能或技巧的人,这类人运用自己的才能或技巧,要么是专门检测系统漏洞,要么有可能做有违道德或法律的事。一些直译词包括“信息高速公路”(information su—perhighway)、“宽带”(broadband)、“因特网”(intemet)等等。在英语中还有一种新词值得注意,如COM time,e time、@time、I time,均可用来指“网络信息时代”。

新生的缩写词。由于网络交流具备快捷、省时的特点,无论是浏览信息还是与网友交谈,节省时间都是最高原则,这也造就了网民们在网络上交流时使用具备相应省时功能的词语表达。最常见的是一些英语单词的首字母缩写和汉语拼音的首字母缩写。例如,FAQ(Frequently Asked Questions)指“常见问题解答”;BBS(Bulletin Board system)指“电子布告栏系统”;BF指boyfriend(男朋友);GF指girlfriend(女朋友);ASAP(A8 soon as possible)是“尽快”的意思;PK是player kill的缩写,现已被广泛使用于各个领域。

也有很多缩写词来自汉语拼音。例如PLMM是“漂亮美眉”的缩写:PPMM是 PLMM的升级版。是“漂漂美眉”的缩写。PP:“片片”的缩写,片片指代照片。“屁屁”的缩写,屁屁指代臀部。ZT:“转帖”的缩写。“猪头”的缩写。引申有ZT3,即猪头三;ZT4,即猪头四。BS是“鄙视”的缩写,也可写作B4。例句如:你要是ZT不注明,青眉会BS你,全论坛的人都会B4你的。PF是“佩服”的缩写。

符号文字。信息表述方式的全息化、符号化是网络语言的独特之处。所谓信息的全息化,是在多媒体环境下,综合运用文本、图形、图像、音频、视频、动画等多种类型信息。

符号文字并不是严格意义上的词语,而是能表达某些含义的特定标记、符号或者数字,主要包括一些阿拉伯数字、特殊符号等。例如:5555表示“呜呜呜呜”(哭的声音);8147表示“不要生气”;3166(沙哟娜拉),源自日语,表示“再见”;886表示“拜拜喽,再见”;3Q是Thank You,表示“谢谢”的意思;7456表示“气死我了”;9494指“就是就是”。还有用特殊符号的象形性来表示的语言。

关于象形符号一类的文字,顺便提一下最近网络新兴的几个词汇,如“圆”(音jiǒng)。原义“光明”,而网义则取其象形的特点,赋予了“郁闷、悲伤、无奈”等意思。这个文字中的“八”就像人的眉眼,而“口”就像人的嘴,整个字看起来像是一张哭丧着的人脸。

二、网络新词的特点

简洁。网络交流自身的特点决定了网络语言的简洁性。这样的例子俯拾皆是,如例句“CU,今天就到这里吧”中的“CU”是See You的缩写带音译,意为“再见”。又如,“SP”(support),意为“支持";THX指thanks(谢谢);ps/PS是photoshop的简称。

汉语中也不乏简洁的例子。例如,“汗”表示惭愧、无可奈何之意,衍生词有暴汗、大汗、汗死、瀑布汗、暴雨、梨花汗等。“倒”指晕倒,表示对某帖某人或某现实很惊异。“寒”是对某帖、某人或某现象感到浑身发冷。“路过”指不想认真回帖,但又想拿回帖的分数或经验值。与之相对应的字眼还有顶、默、灌水、无语、飘过等。

生动诙谐。生动诙谐是网络词语的另外一个显著特点。网络使用者的活跃思维几乎利用到了各种可以想到的资源。汉语缩略语、方言、英语、日语等外来语、谐音,甚至化学符号、影视作品等都无不被网民们“收入囊中”。

例如,“白骨精”是“白领+骨干+精英”的缩短形式;“蛋白质”则是“笨蛋+白痴+神经质”的缩短形式。“木有”表示“没有”,源自方言发言。“粉丝”是英语单词FANS的音译,是指超迷某人或某物的一类人,也称扇子、蕃薯。简称“粉”或“迷”。“走召弓虽”表示超强,通常用于回帖时表示对主题帖的膜拜。“二硫碘化钾”指KISS。“黑旺财”中,旺财是《唐伯虎点秋香》里的一条狗,狗者,犬也。黑犬,就是“默”。“人参公鸡”是“人身攻击”的通假。“驴友”泛指爱好旅游,经常一起结伴出游的人。

衍生性。网络新词具有衍生性的特点。一些最初的网络词语往往会衍生更多类似构成的新词,并呈系列化。例如,从最早的“黑客”、“博客”到后来的“红客”(具有民族主义倾向的中国网络技术爱好者。与黑客相对)、“维客”(喜欢使用WIKI这种超文本技术的网络爱好者)、朋客(起源

于“朋克”。电脑朋客现在越来越多地被等同于电脑罪犯了)、闪客(使用Flash软件做动画的人,我们看到的很多电子贺卡和网站MTV都是闪客的杰作)、极客(也称奇客,Geek,指有较高超电脑能力的人)。再举一个例子。“沙发/SF”指第一个回帖的人。后来,坐不到沙发的人,声称自己坐了“床”或楼主的“大腿”。“椅子”指第二个回帖的人。“板凳”是第三个回帖的人。“地板”则是连板凳都没得坐的人。

网络新词的产生还可以是由一个生僻字的广泛使用引申出另外的生僻字。例如,继“图”流行于网络之后,“槑”又开始流行。槑(音mei),古同“梅”。在网络上,“槑”具有了新的意义,该字由两个“呆”组成,于是在网络语言里被用来形容人很呆、很傻、很天真。

网络新词的系列化还表现在运用某些构词方式来衍生出相应的新词。例如,在现代的网络语言中。“雷”可以说成是惊吓,被吓倒了。于是又出现了“磊”,三个雷,意为“被超级闪倒,惊讶得要死”。

英汉变融。网络传媒为跨文化交际掀开崭新一页的同时,不可避免地把英语这一最初的计算机通用语言带入更宽广的领域,使其进一步成为全球性的计算机网络语言。汉语也毫不例外地吸纳了这样的语言成分,使得网络语言呈现出英汉交融的局面。例如,“Q”是Cute的音译,表示“可爱”。例旬:傲月寒长得好Q,像个芭比娃娃。“BUG”原意是“臭虫”。后来把跟电脑有关的故障都称之为“BUG”。例句:每回侠客社区出现BUG,青眉都急得跳脚。“I服了U”即“我服了你”,来自周星驰片子里的经典台词。例句:你居然能让清欢不对你说“不”。I服了U!

不但英语被广泛吸纳进我国网民的网络语言,连日语、韩语也被利用起来。例如,“囧”在网络的使用,最初的启示来自日本。Orz是一种源自日本的网络象形文字(或心情图示),并且在2004年时在日本、大陆与台湾地区俨然成为一种新兴的次文化。说起囧的流行,必须要提到“Ore”,这种看似字母的组合并非念成一个英文单字,而是一种象形的符号,在日文中原本的意义是“失意体前屈”,代表一个人面向左方、俯跪在地,O代表这个人的头、r代表手以及身体,z代表的是脚。日本人最初在网络上。例如在电子邮件、IRC聊天室以及即时通讯软件中广泛使用这个符号,表现他们失意或沮丧的心情。中国台湾的网民受到“Orz”的启发,用“囧”替换掉了“O”。使得日文中的失意体前屈的头部具有了更加写意的表情,写作“囧rz”。

三、结语

在目前这种网络语言蓬勃发展的趋势下,如何正确看待网络新词,做好网络语言规范工作,以及由于报刊、广播、电视、网络等媒体间的互动和融合。在媒体中如何处理好外来词、字母词等使用的规范问题,已经成为需要我们密切关注的问题。

网络语言往往时尚、简洁、鲜明。注重借鉴学习与吸收,不断丰富着汉语词汇。我们也从外国语言、从方言中借到一些词汇,在网上率先使用,然后走向生活,走向文本。虽然这种创新还不够规范与严谨,但是毕竟是一种丰富与创新。可以说,网络语言在此也充当了语言发展的弄潮儿。

猜你喜欢

回帖新词电脑
电脑
电脑节来了
电脑能够自己思考吗?
谜语故事三则
《微群新词》选刊之十四
强化学习及其在电脑围棋中的应用
“术”材扩用·善意回帖
善意回帖:韩国教授的民间努力
小议网络新词“周边”
外教新词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