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实施开放教学培养创新人才

2009-05-21卢丹妹

魅力中国 2009年5期
关键词:考试题思维能力

卢丹妹

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就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学生学好辩证唯物主义,具备辩证思维方法,就能较好地为创新思维的培养打下扎实的基础。只有实施开放教学、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才能使他们独立地、创造性地解决各种实际问题。那么,思想政治课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造就更多的创新人才呢?

一、借助商考的指挥棒创新

高考是根指挥棒,对中学教学起着明显的导向作用,有利于中学推行素质教育。这一导向作用集中体现在近几年的高考试题中。

1强调理论联系实际,注重了考查能力

近几年的高考试题在这方面的做法是:其一,在选材上贴近生活,贴近实际。要求学生用所学的理论,对现实生活中的问题进行分析。2005年高考政治第38题的抗洪救灾,都是现实生活和时代脉搏的反映,其二,注重知识的应用。近几年高考试题由知识立意转为能力立意,注重考查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政治试题中引导学生分析重大现实问题的做法,都说明了这一点。顺应高考这一导向,我们在教学中应将学生从封闭的课堂中解放出来,拓宽视野,密切关注国内外现实生活,引导学生用所学知识观察、理解、分析重大现实问题,提高应用能力。

2注重知识的综合运用

随着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各学科之间的联系越来越紧密,对某一现象的解释,某一科研成果的取得往往需要涉及多学科的知识,所以知识的综合应用就显得日益迫切,为适应这一需要,高考试题中增加了综合能力的测试。如政治学科用经济、哲学、政治常识三种知识分析同一材料,针对这一动向,我们在教学中应采取的措施是:在知识方面,应注意知识的系统梳理,使之形成网络;在应用方面,应注意从整体出发,优化各个部分,使整体的功能大于各个功能之和。

3鼓励想像,倡导创新

近几年的试题逐步改变了传统试题的老面孔,给人耳目一新之感。主要表现在:①一题多解,鼓励发散。客观事物是复杂的,从不同的角度审视,往往会得出不同的结论,此正所谓:“横看成岭侧成峰”。2000年高考第34、39两题作出与标准答案不同的答案。只要言之有理,也可得分。②鼓励想像。想像是创新的阶梯,它有助于开阔思路,激发突变。③褒奖创新。为适应这一趋势,教师应自觉地做到以下六点:其一,克服因循守旧的定势,充分认识创新的重要性。其二,及时收集在创新方面的新知识、新信息,营造创新的舆论氛围。其三,在课堂教学中变“灌”为导,为学生自主创新留下充分的余地。其四,多编制问题情境题,设疑导思。其五,采取多途径作业、多正案选择、多样性解答进行发散思维训练。其六,鼓励标新立异,保护创造性思维的火花。

二、在减负中创新

中学生的负担目前已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一是时间紧。从宏观上,三年的课程两年上。留下一年备高考。从每天的日程看,除了三个饱(吃饭)、一个倒(睡觉)以外,其余时间几乎都在书山题海中艰难跋涉,课外活动成了自习的代名词,午休晚寝被视为“过电影”(对当天讲的功课进行回忆)的最佳时机。星期天已成了“星期七”,节假日依然是一张课程表。二是任务重。主要表现在:①记忆负担重。课本上有的,教师补充的,统统要记住,②测试频繁。在相当一部分学校,尤其是高三年级,可以说是小考天天见。中考(单科)不断线,月底统考论好汉(排名次),弄得学生晕头转向,疲惫不堪。三是压力大。考试考得好了,老师要求更上一层楼,考得差了,老师批评,家长埋怨,学生在每天的战战兢兢中迎接“黑色的六月”。在这种疲于奔命的环境中,创新精神怎么会得到培养呢!要培养创新精神,只有减负。有人会问,在高考竞争如此激烈的今天,学生的负担能减下来吗?回答是肯定的,能!高考命题的原则是:有利于高校选拔人才,有利于中学推行素质教育。只要我们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减负,就一定会收到明显的成效。

首先,要更新观念,研究高考试题的新特点,变应试与创新的对立为二者的有机统一。其次,发挥教师的关键作用,做到教师下海,学生上岸,具体做法是:①厚积薄发,变机械重复、满堂灌为启发诱导,抓住教材的重点、难点、疑点解疑解惑,抓住教材的内在联系串联知识,使零碎的知识点点成串,串串成体,形成一棵知识树,用时信手拈来,减轻学生识记的压力。②教师运筹帷幄,编制出高质量的试题。一份好的试题应具有针对性、思考性、层次性、迁移性,学生通过解题,能够变知识为能力,并通过知识的迁移,达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目的。其次,为创新创造宽松的环境。一个茶杯,有空位方能盛水,一个人有时间才能创造。既然高考的导向旨在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学校完全没有必要用考试和成绩排队这两根大棒来制造紧张空气。考试的目的是检查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能力的形成情况,鉴于这种目的,一般性的考试也可以不打分,只在错误的地方划出标记,通过教师的启发诱导,让学生自己去订正,给学生留下创造的空间。

三、在对传统教育的反思中创新

1在落实基础知识的基础上培养能力

就知识和能力的关系而言,知识是基础、是前提,能力是知识的运用和升华。传统教育强调基础知识的系统性、完整性、继承性,重视知识的积累的储备,这一点是正确的。培根曾经强调“知识就是力量”,牛顿说他的成功是因为站在了前人的肩上。这说明知识、经验、技能为创造性能力的培养奠定了基础。试想,一个连基础知识都搞不清楚的人,连起码的基本技能都未掌握的人能迸发出创造性思维的火花吗?但知识毕竟不等于能力,一个人掌握的知识再多,如果不变成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那就只能像战国时期的赵括一样——“纸上谈兵”。这就要求我们在传授知识的过程中,不要就事论事,而要通过对具体事物的分析,归纳出事物的共性,提高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以实现知识的升华,同时,又要在共性的指导下,认识事物的特殊性,提高辨析能力,以实现知识的应用。

2实现由教师主体向双主体的转变

在教与学的关系中,传统教育认为,教师处于中心地位,起着主导作用。这种看法有一定的道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增强教学的方向性、组织性和简约性,有利于提高教学质量。在创新教育中,应变教师单一主体论为双主体论,在授课过程中,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讲出道道来;而在学的方面,教师应充分重视学生这一主体,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通过指导学生的学,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以便有效地实现由教到学的转变,将知识内化于学生的头脑中。

3改变重知识轻实践的倾向

传统教育重视知识的系统讲解,轻视实践能力的培养。在目前倡导的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的活动中,我们要克服重知识轻实践的倾向,把理论和实践紧密结合起来,在“说、做、行”上狠下功夫。“说”,即针对所学的知识,通过开展质疑问题、课堂讨论、专题辩论、即兴演讲、编制故事等活动、锻炼学生的口才,提高学生的快速反应能力和创造思维能力。“做”,即针对各科特点,开展一些知识的应用活动。例如,政治学科中的小论文写作、时政评论;通过这些活动,使学生可尝到运用知识的愉悦和成功的乐趣,为将来的发明创造奠定基础。“行”,即有选择性地组织社会活动。通过这些活动,既锻炼了学生的组织能力,对社会的适应能力,又培养了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创造精神。

猜你喜欢

考试题思维能力
对一道高考试题的拓展探究
“初高中物理衔接知识”融入中考试题的评析与启示
你的换位思考能力如何
你的沟通能力很好吗?
思维总动员(二十五)
思维总动员
一道高考试题的四次拓展
善问让思维走向深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