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巧设问题,缤纷课堂

2009-05-21陈亦忠

魅力中国 2009年5期
关键词:战争文本语文

陈亦忠

(一)背景

对话型教学要求通过创造性的感知活动,达成学生对文本的对话和理解,并在理解文本的同时,达成对自己的理解,从而有效地培养学生创造思维能力,提高语文教学质量,达到“立人”的教育目的。而学生在阅读中最大的特点是“前理解”(即语感)的相对贫乏,师生在这方面存在相对的落差,这就构成了师生对话的可能性和必要性。而要实现学生对文本的良性的对话,关键是建立起文本和读者之间的直接语境。这种语境的建立,除了学生从文本的暗示和意指中发现,还需要教师的指导。教师的指导应着重解决学生在知识结构、生活阅历、学习方法、对课文的关注重点角度等方面的不足。

叶圣陶先生曾经在《语文教学十二韵》中说:“作者思有路,遵路识斯真。作者胸有境,入境始于亲。一字未能忽,语语悟其神”。因此,语文教师在对文本解读时,必须要有正确深入的文本解读,独具匠心的教学设计和机动灵活的教学实施。

(二)案例分析

1习题分析

在苍南县第十三届中小学优质课中,笔者有幸与唐文秀老师执教同一课题《流浪人,你若到斯巴……》。《流浪人,你若到斯巴……》是伯尔早期短篇小说中的优秀之作。小说通过一个德国伤兵的遭遇,真实地概括了那个时代的生活,从而反映了战争的惨无人道,反映了牺牲者所处的绝境,以及被战争败坏了的整个年轻一代的无可奈何。作者又将这个伤兵安排在三个月后的他的母校临时手术室——美术教室里,让受重伤的他在昏昏沉沉中看到先前读书时军国主义教育的痕迹,以此暗示民族灾难和个人不幸的根源。作者以铭文为标题,其含意十分深刻!

伯尔的小说创作遵循现实主义的文学传统,真实地反映了西德战后发展各阶段的重要现象。在艺术上他广泛吸收20世纪以来现代小说的许多新手法,如内心独白、蒙太奇、象征、怪诞的联想等等。较长的篇幅,多主题的解读,现代小说的许多新手法,都使得本文的一课时教学设计显得困难重重。如果按照传统教法,须得三四课时才能完成。而按这样的教法,一节课只能侧重其中的一个方面,不可能完成全部教学任务,甚至给人肢解课文之感,更不能向学生展示伯尔小说的精邃实质,而唐文秀老师突破常规,化繁就简,长文短教,让听者留下深刻的印象。

2案例再现

“课堂因精心的设计而更为精彩”,唐文秀老师课文定位非常准确,尤其是问题设计,层层深入。唐文秀老师设计了如下问题:思考一、战争带给人类什么?思考二、小说中,你读到了什么苦难?思考三、作者为什么要写战争带来的苦难?并且在思考三的基础上追问两个小问题:“我”认为战争带来了苦难吗?我的认识有没有变化?通过“我”的微妙变化把学生从对和平主题的理解上转入到对“人性”的反思。然后,又追问:是什么让“我”成为一名纳粹分子?“我”有没有醒悟?这两个问题把学生引入到对民族灾难和个人不幸的根源的思考。最后,通过一个问题:最后“我”喊出的字如果是“枪”,与“我”喊出“牛奶”有何不同效果?把学生引入到对“个体的生存困境和人性的回归”的主题理解上。大胆巧妙的问题设计,潇洒豪放的教师风范,机智幽默的教学语言,尽情展现了唐文秀老师出色的教学魅力。

于永正老师说得好:“简单语文就是遵循语文教学规律,在有限的时间里,尽量取得最好的教学效果,使学生拥有语文。它追求真实、朴实、扎实。”唐文秀老师扎实的教学素养,朴实流畅的教学掌控力,使得《流浪人,你若到斯巴……》的精髓深入课堂的每一位听众,包括学生和听课老师。

(三)反思

1精心选定目标,明确设计思路。

《流浪人,你若到斯巴……》隶属苏教版(必修二)“和平的祈祷”专题,要求教师从人与社会的角度,借助形象的学习材料,让学生认识到和平与发展是人类社会最迫切的任务,进而珍视和平环境。唐文秀老师从战争对人的伤害,对人性的摧残,战争的思想根源(纳粹的法西斯教育),个体的生存困境和人性的回归等主题人手,设计课堂问题。这样设计,便于学生抓住重点语段深入研讨,实现教学目标。事实证明,合理,简洁的教学目标,是教学取得成功的关键。学生在阅读中最大的特点是“前理解”(即语感)的相对贫乏,师生在这方面存在相对的落差,这就构成了师生对话的可能性和必要性。教师的指导作用主要在于对教学目标和教学思路的把握,通过若干个问题理清教学思路。老师在进入课堂之前,整个设计的几个板块要心中有数的,脑中是清醒的。课堂的节奏控制,时间的把握都应该是可以宏观调控的,课堂虽说是不一定按固定的进程行进,但大致的线路是绝对有的,不然的话就真的是脱绳的风筝了,整个进程就无法控制了。

2以情境的创设为支点,让“留白”丰富课堂内涵。

情境创设,可以激发兴趣,可以化抽象为具体,化难知为易懂。教学中。可以用战争的画面,让学生结合课文体会战争的残酷;用维和部队的感人画面,让学生结合课文内容体会和平的可贵和保卫和平的艰辛。《流浪人,你若到斯巴……》一文,唐文秀老师用《拯救大兵瑞恩》导入,让学生感受战争的悲惨与痛苦,进而联系文本,找出文中对战争苦难的描写。有的老师用《500勇士》导人斯巴达之战,切入文本题目。对电教辅助材料的适当选取,也能充分体现教师“指导者”的特点。

课堂教学讲求“抑扬顿挫”。其中“顿”即教学语言要有停顿。利用语言停顿,造成短暂的语言“空白”,让学生在“空白”中记录、咀嚼已讲授的内容;让学生在“空白”中想象文本描绘的画面;让学生在“空白”中品味蕴含的情感;让学生在“空白”中构建知识体系等。例如,在学生无法理解“我”对法西斯的态度时,唐文秀老师表演似的自言自语:我居然认为参加法西斯战争是场战争。学生马上领悟到“正义”二字。

除了语言“留白”,体态“留白”也能起到很好的辅助作用。没有体态的“空白”,学生就不会加深对内容的理解。体态“空白”更能让学生动情入境。

3以递进的问题构建课堂。

多数意蕴丰富的文章的教学,可以用递进的问题构建课堂,以问题为深文浅教的支点。问题,可以在学生自学的基础上提出来,然后老师帮助梳理出主要问题,也可以由老师直接提出问题,然后由浅入深,从感性到理性帮助学生解决。只要从学生实际出发,从教材实际出发,选准目标,巧设问题,化繁就简,突出重点,就能激活学生思维,调动学生研讨的积极性,从而有效的达成目标,实现长课短教,真正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语文教学,体现的是一种人生态度、从教态度、为学态度,是一种心态的外现。现在的公开课,有了过多的表演性质,缺乏点真实性。语文教育说到底是一种艺术,艺术的最高境界就是朴实,是无法之法,无艺之艺,真心处之,浑然天成。要做到这一点,教师应确立民主、科学、个性的教学观念,更应该广泛地学习。我们读一篇真正有思想含蕴、文化积淀的文章,就是在同历史对话,同思想巨人对话,进而使我们能站在人文精神的文化制高点俯瞰语文教育。及时捕捉各种教育信息,掌握先进、科学的教育方法,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并能博采众家之长,为我所用。唯有永远地追求,才能走向“真实为本,朴实为妙,扎实为绝”的至境。最后,借用王崧舟的一段话作为此文的结束语。

我们走过了“普通读者一教师一学生”的文本解读心路历程——摆脱功利目的,自由欣赏作品;

细读文本,潜心会文,既把握文本的主要倾向,也读出自己的独到感受;

充分考虑儿童学习的困难深入浅出地帮助学生阅读文本。

文本是你漂亮的倒影——王崧舟

猜你喜欢

战争文本语文
文本联读学概括 细致观察促写作
挖掘文本资源 有效落实语言实践
搭文本之桥 铺生活之路 引习作之流
文本与电影的照应阅读——以《〈草房子〉文本与影片的对比阅读》教学为例
象牙战争
战争催生的武器
我的语文书
战争
语文知识连连看
语文妙脆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