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物理教学中的科学方法教育

2009-05-21刘成斌

魅力中国 2009年5期
关键词:砖块物体物理

刘成斌

物理学的发展史是一部记录科学成果的历史,也是总结科学研究方法的历史,物理学的发展史表明:许多物理家做出的重大贡献与他们运用正确的科学方法是分不开的。所以科学方法是科学成果获得的重要条件。在物理教学中有意识地经常对学生进行物理科学方法的教育和训练,是提高学生智力水平,培养科学素质,逐步树立科学世界观,促进学生发展的重要途径。特别是在现代科技迅猛发展,知识爆炸,竞争激烈的今天,我们更应清醒地认识到:加强科学方法教育势在必行!本文就在物理教学中怎样进行科学方法教育谈些粗浅的认识和体会。

一、利用物理学史和介绍科学家的创造发明思想进行科学方法教育

物理学史蕴含着丰富的科学方法。纵观物理学史中许多规律的发现可以看出,科学探索的过程,总是要在各种新的现象和已有的理论中提出各种问题,预先做出假设,然后进行验证。这是一种由问题和矛盾出发,带有猜测性和探索性的科学研究方法,这种科学方法可以总结为:

许多伟大的科学家的创造发明,建立了丰功伟业,这与他们的天才和广博的知识有关,但根本的原因还是他们在科学的征程中找到了正确合理的研究方法。例如:欧姆应用水流和电流进行类比的方法总结出欧姆定律;卡文迪许通过类比加猜想。加之巧妙的实验,得到了电荷间作用力的规律。这就是类比触发灵感,唤起创造性思维取得的非凡成果。巴耳末由于他坚定美的信念,直觉地猜测出了表征氢光谱线波长规律的公式,这是猜想在科学发现中起重大作用的典范。法拉第由电能生磁逆向思维考虑到磁是否能生电?通过反复不断的实验,最后概括出最后的法拉弟电磁感应定律,这是逆向思维的启迪结果。富兰克林在做静电实验研究“地电”的问题时,他的夫人不小心碰倒了莱顿瓶,意外地发生了闪电,这使他使他与天空中的闪电现象进行了联想,从而对自然界中电的本质认识有了重大发展,进而证实并建立了电荷守恒定律,这就是联想引起的灵感和创见。科学巨人爱因斯坦从一个最平凡、最简单,也被人们长期以来认为是不成问题的问题,亦即“同时性”问题打开突破口,开创了新的理论——相对论。他又从几百年来已被物理学家注意的另一个基本事实——惯性质量和引力质量相等中,以丰富的想象力,设想了一个无引力空中木箱,通过内部的力学实验,来证实引力场与加速系等效,从而发现了广义相对论的等效原理。这就是科学家创造性思维的启示。

二、在实验教学中进行科学方法教育

实验教学主要有演示实验和分组实验。要在演示实验和分组实验中引导学生掌握观察方法。观察作为一种科学方法,需要在教学中认真培养。为此,必须做到以下几点:

1结合实际,启发学生养成认真观察物理现象,勤于思考问题的习惯。例如:讲物体机械运动时,要求学生观察以不同的参照物看物体的运动情况,最好体验一下坐在汽车或火车上的情景。在学习“简谐运动”时,让学生观察“气垫导轨上的弹簧振子”的实验,即先让导轨水平,然后逐渐抬起导轨的一端使之倾斜发现振子的振动周期不变,这是为什么?若导轨水平时在滑块(振子)上加放砝码,发现振动周期变大,这是为什么?若用手把弹簧从中间部位固定发现振动周期变小,这又是为什么?

2创造条件,引导学生学会观察什么?为何观察?这就要求教师给学生介绍实验仪器的结构,明确观察点,提出思考问题。例如:在学习摩擦力时,用自制教具做了这样的演示:在一条橡皮垫上放一小砖块,小砖块在连着一个弹簧秤。实验时,一手拉动弹簧秤的另一端,另一手固定橡皮垫,弹簧秤的指数由零逐渐变大,这是为什么?当砖块开始滑动时,读数变小,这又是为什么?通过实验说明:开始时砖块受到的是静摩擦力,由小变大,达到最大时为最大摩擦力,当砖块开始滑动时,砖块受的是滑动摩擦力,说明滑动摩擦力比最大静摩擦力小。

3教给学生进行观察的一些具体方法。主要有:①对比观察法。例如,在研究透镜成像规律中,蜡烛在焦点内和焦点外,像的性质有什么不同。②分步观察法。对于复杂的物理现象引导学生按一定的步骤、程序进行观察。如在研究牛顿第二定律时,先控制力F一定,观察加速度a与物体质量的关系,再使物体质量一定观察加速度与外力F的关系,然后再归纳总结得出a=F/m。③归纳观察法。即从一个个的现象中,先得出一个个结论,然后归纳出一般的规律,这是一种由特殊到一般的认识过程。例如,力的概念是从推、拉、提、压……等现象中,最后归纳出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再如在电磁感应的教学中,通过几个典型实验。即闭合导体切割磁感线运动;磁铁插入或拔出螺线管时;用变阻器使螺线管中电流强度发生变化时,以及改变磁通量变化速度等,从而总结出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

三、在概念和规律的教学中进行科学方法教育

科学方法体现在具体科学知识的认知过程中,只有把认知过程充分而又合理地展示出来,学生才能看到科学问题是怎样提出来的,从什么角度,用什么方法去解决,从而学到科学的方法。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这中注意物理概念和规律的形成过程,按照学生的认知过程,合理地设计教学方案和教学过程。例如,在进行牛顿第一定律的教学时,可以设计如下教学程序:①提出问题:大多数人从生活经验中都感受到,只有力的作用物体才能运动。难道只有力的作用物体才能运动吗?没有力的作用物体就不能运动吗?②演示实验:让小车从斜面顶端滑下,分别滑到铺有毛巾、棉布和木板的平面上,观察小车前进的距离。③分析推论:从实验中可以看出,运动物体受到的阻力越小,它的速度就减小得越慢,它运动的时间就越长。进一步推理得出:在理想情况下,如果表面绝对光滑物体受到的阻力为零,它的速度将保持不变,从而概括出牛顿第一定律。这样的教学可以让学生领略到物理学中应用逻辑与直观、抽象与形象相结合的理想化论证方法。

四、在解题训练中进行科学方法教育

解题训练是教学的重要环节。在解题训练中主要是进行思维方法的训练,努力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特别要重视变通性训练,即充分利用课本上的习题、例题加以适当改造,改变问法、变换题型、增减题设条件等进行训练。例如,有一个凸透镜的焦距为15厘米,位于主光轴上一个点光源S距透镜20厘米,求像点位置。这是一道简单常见的光学题,可把它进行如下变换改造:

变换1:若使点光源在竖直平面内沿垂直主光轴方向做振幅为2厘米的简谐振动,则像点的振幅为多少?

变换2:若使透镜在竖直平面内沿垂直主光轴方向做简谐运动,已知像点的振幅为12厘米,那么透镜的振幅是多少?

变换3:若用黑纸将透镜遮出一半,点光源所成的像有什么变化?

变换4:若将透镜从光心处垂直侧面切成两半,其成像情况怎样?

变换1要求学生由定向思维发展到发散思维;变换2要求学生由正向思维过渡到逆向思维;变换3和变换4则要求学生借助形象思维到抽象思维。教学实践证明,习题变换与思维训练不仅能加深对物理概念、规律的理解,而且是培养科学方法、提高思维的灵活性和思维的深刻性的一条有效途径。

综上所述,在物理教学中,教师在传授物理知识的同时,一定要有意识地进行科学方法教育,努力结合物理教学特点,诱导学生逐步掌握物理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即观察实验法,科学抽象法和数学工具法。还要掌握特殊的研究方法,如比较与分类、归纳与演绎、分析与综合、模型与模拟、猜想与假说、灵感与直觉等,不断提高和发展学生的科学素质,把他们培养成为献身科学、攀登科学高峰的—代新人。

猜你喜欢

砖块物体物理
留言板
砖块迷宫
物理必修1、必修2第一轮复习检测题
只有砖块
揭开物体沉浮的秘密
为什么同一物体在世界各地重量不一样?
砖坯
“力”常考易错点扫描
悬浮的鸡蛋
用不上的砖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