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艺术从民间崛起

2009-05-21王志坚

文艺生活·上旬刊 2009年2期
关键词:雕花民间艺术齐白石

王志坚

艺术的母系在民间,一切高雅艺术均发源于民间艺术,中国画艺术也不例外。中国画艺术从西汉至今已有两千多年历史,而民间艺术的发源可以上溯到人类的原始社会。民间艺术的生命力旺,诱惑力大,渗透力强,受众多,通俗易懂,具有广泛性和普遍性。艺术大师齐白石就是从民间艺术中发展成长起来的突出代表。他青少年时代一直从事民间艺术创作,他创作的木雕、实物彩绘及美人图等深受人民的喜爱。齐白石从事民间艺术创作期间不是做简单的匠人手艺,而是能融会贯通有机汲取和消化,对他以后从事中国画创作产生了不可估量的影响,从而成了一代宗师。使中国画走出国门,让西方文化人得以仰慕,全世界人民投以羡慕的目光,齐白石也因此成为世界十大文化名人。

在民间美术中启蒙

中国是一个历经五千年文明洗礼的国家,有着无比深厚的特殊的文化积淀。中国人历来崇尚美、爱美,把美的元素运用到民间生活之中。同时,劳动人民在生活中不断地发现美、创造美,丰富和繁荣了中国独特的民间美术。民间美术在日常生活中有它独特的自身价值,人民的日常生活不能没有朴素的美术。无论是生活在正常生活状态下的人民,还是那些从事宗教礼仪、崇尚迷信活动的巫师都必须有一定的民间美术修养,民间美术成为了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如人民劳动中所需的篓子、筐子、水车、轱辘、斗篷等;生活用品中的碗、筷、杯、缸、脸盆、脚盆、手帕、衣帽、鞋袜、头饰等;家具中的门窗、楼梯、床铺、椅子、桌子、摇篮等的点缀、装饰。或刺绣,或雕或描,或刻或剪,或打制或扎染,或烙或塑。这些都离不开美术创造。哪怕是宗教、巫术上的祭祀工具和供品等器具都有美术的用途。齐白石出生于满清封建没落社会时代,他生活的环境所受到的影响就是中国式的民间美术。受民间美术的熏陶,他对其产生了浓厚兴趣,生活中周围被装点的各种图案,启蒙了他原始的美学意识,唤醒了他与生俱来的创作力。如民间年画《雷公神像》竟使他进入了境界,在临摹过程中获得无比快乐和自豪。

齐白石青少年时期生活在农村,农村的风俗礼教迫使他遵循传统文化。农民骨子里的自信、封建、野蛮、纯朴、善良、愚昧等复杂元素使他们派生出直观、寓意、喜庆和祈望等情愫,在他们心里祈求的文化是:吉祥、平安、幸福和发财。其愚昧的表现就是封建。齐白石感同身受到那样一种传统文化,特别是那种传统农业文化对他的影响,最深刻的是尊重长辈、重视亲情、孝敬父母、信奉命运。然而也成就了他坚毅的意志和对真、善、美、假、恶、丑的辨别力。家庭对他的教育,周围农民的纯朴以及乡勇、匪徒之人性野蛮与善良的对比,这些无不教育着他,也伤害着他。于是造就了他在意志上更坚强、事业上更专一的坚韧脾性。总而言之这是民间艺术使他改变了生活方式。渴望达到由穷变富的愿望,是民间艺术使他改变了人生态度,使青少年时代的他懂得了人生价值,同时也懂得了艺术的价值。

在民间美术中成长

张仃曾说过这样一句话:“真正的艺术在民间”。事实证明也是这样。民间艺术之所以受民众喜爱,是因为民间艺术具有观赏价值、实用价值。符合民众欣赏习惯。其表现形式是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的结合,作品表现为夸张、热烈和直观。其内容是与吉祥、喜庆、长寿、富贵、平安、多子多福等人民所祈求的愿望相符合。民间艺术的功能是起到愉悦、寄托、吉利、驱邪等目的。农民对于民间艺术只懂得最基本的道理——就是感官愉悦、精神图腾等实用功能。这种实用功能实际上是一种原始“美”的渗透。

民间审美的尺度是内容与形式的完美统一。所谓“完美统一”,无外乎实用与朴素的感官愉悦。但内容是健康的,形式是美的、多样的。

齐白石16岁当木工学徒,从事雕花艺术,从师当地雕花师周之美。周之美是当地一位颇有影响的雕花木匠,他所传承的无疑是民间艺术,他毫不保留地将这一古老的民间雕刻技法传授给了齐白石。雕花这一民间艺术形式在当时盛而不衰,齐白石又酷爱这门艺术,于是他刻苦钻研雕花技法,研究雕花创作样本,结合自己的生活感受,灵活地运用到传统“花样”中去,并将古典小说中的插图、戏剧故事,加入背景,丰富融通发展了雕刻艺术,改变了传统中陈陈因袭的陋习,使他的雕花艺术注入了勃勃生机。白石专事的民间匠人艺术仅十年,然而大体可分为三个时期,先是在师傅的刀法下学习,此为学徒期,长达三年,这三年应为第一阶段,称其为启蒙期。此期间,他按照传统学徒的规矩跟着师傅一步一步地学习基本的木雕技法。从掌刀、操刀到灵巧用刀,把周师傅所教的要领掌握在手。周之美对齐白石的领悟能力以及在艺术把握上的那种过人天赋感到很满意。师傅无私地将技艺全盘托出,他则如饥似渴地吸纳,短短三年,他在师傅的教导下已成为一名优秀的雕花木匠。

学徒期满后的齐白石,独自接受雇主的邀请做雕花手艺。这应是第二阶段。19岁这一年,他可谓双喜临门,一是从学徒期脱颖而出,出师行艺;二是正式与妻子陈春君圆房,成为家庭的主男,成家等于在社会上树起了自己的合法地位——做人的基本权力。家庭的重荷。他不得不上门做功夫挣钱。旧时代,人们学手艺的目的就是为了挣钱,这是男人撑家的责任。齐白石的雕花手艺好,为人谦和。这一阶段他的木雕艺术获得了乡邻的赞许,他自己也对所做的手艺非常满意。民间需要他的雕刻艺术,他也依靠周围乡村民众对他的信任,维持家计。

上世纪三四十年代农民的日子虽苦,但他们的风俗文化生活却非常丰富。农民整天从事劳动。下地干活,从春到冬,早出晚归,生活极为单调。如遇节日或婚庆祝寿都能看上土戏和皮影,品一次民间文化大餐。大多数人跟着戏班子能看上几天几晚,平常的日子总是呆在家中,家里的雕花木具等艺术就是他们劳动之余的欣赏对象。其实农民对美的渴求并不比商人、雅士们弱,他们喜欢直观的完美的形象,喜欢热烈而奔放的表现形式。如民间美术形象中的雷公、如来、观音、关公、财神、钟馗等艺术形象在农民的心中有着至高无上的地位。是他们的精神偶像和寄托。一些能工巧匠又将其表现得淋漓尽致,于是农民最为喜欢。齐白石的雕刻当时就有着极大的市场,于是市场越大。齐白石的艺术发挥也就越高超。

第三阶段是他木雕生涯的全盛期。这一时期齐白石接触到了《芥子园画谱》,他仿佛觉得雕花艺术对他已不是神秘高深的艺术了,他感觉雕花已不能满足自己对艺术的追求,他有了更高的目标,他内心有着更高远的艺术理想。他白天仍然去做上门工夫,晚上在油灯下描摹《芥子园画谱》。此间,他接纳7一些肖像业务,美人画和功对画,其酬金比雕花更高,而且形式上更富于艺术表现力,手法也更自由些。相比之下,更符合齐白石内心世界对文人艺术的向往。此时期他正值22岁到25岁之间。十年间练就了他一个好身子骨,开启了他的艺术思路。更重要的一点,是民间美术改变了他的世界观,磨砺了他的意志。同时他也洞察到社会是一个复杂的世界,也懂得了社会需要什么,怎样才能实现自己的理想等。

民间美术成就了画家齐白石

26至27岁间,齐白石与木雕艺术渐渐疏远,并与当地的民间艺术名仕胡沁园相识并成为师徒关系。齐白石在胡门学习中国工笔花鸟,主攻虫、草。这期间,在从艺上无疑是一个一百八十度的转轨。颇有声望的“芝木匠”和“齐美人”之称已成为历史。是胡沁园劝导他弃斧从艺,并百般为他着想,帮助他卸去穷包袱,专事艺术和工诗书。齐白石天分高深,得恩师胡沁园厚爱。毕竟齐白石受过正规雕花木匠手艺的训练,且心灵手巧。加之他在从事雕花行业时,接触过不少古人书画,有的大户人家收藏的书画尤为使他心动。白石博闻强记,童年时期学《论语》、《三字经》一读能背。幼年时,爷爷教他学字,他很快就将五百汉字都学会了。

“廿七年华始有诗”、“艺多不压身”,这是齐白石工诗画的见证。他二十六岁入胡门下,胡劝导他一面工画,一面工诗文及书法,包括书画装裱。齐白石是个穷怕了的人,那时家里人多,致使他不得不考虑养家糊口。没多久,他不得不重拾老本行木匠雕花挣些收入。之后,他又在萧芗荄手下学画油烟像,才真正弃掉斧锯,卖画养家,做起了画匠。

为了让齐白石走上艺术道路并顺利转轨,胡沁园、陈少藩将他原名齐纯芝改名“璜”,取号“濒生”,别号“白石山人”。胡负责教齐白石绘画,陈负责教齐白石诗文。经多年工笔花鸟草虫的练习,《唐诗三百首》、《孟子》、《聊斋》的补充以及对何体书法的学习,齐白石收获颇大,逐渐画名远传,光景好转。齐白石在老师的悉心指导下,他已看到了艺术的曙光,并立下了事艺的雄心。他有诗云:“村书无角宿缘迟,廿七年华始有诗。灯盏无油何害事,自烧松火读唐诗。”

苦读、苦画使齐白石有了诗、画、书法的积累,加上民间文人圈子的陶冶,齐白石的艺术水平有了长足的长进。其间胡沁园、陈少藩常邀请乡间雅士、书画爱好者雅聚,齐白石有幸加入其中,常将自己所学用到诗文创作之中。此时他方知诗文修养对绘画的重要性,正是他这股热情和蛮劲、刻苦在民间艺术中吸收营养,增长知识。开启智慧、修正自己的艺术方向。从一个民间美术圈走向另一个民间美术圈,一个比一个大,层次也越来越高。

白石铺这个地方距湘潭县城远,与衡山交界,属县城的边区,这里出奇的贫穷落后,但文化氛围却一直好。当地读了点书的农人。常常三五成群在一起研究探讨艺术和文学。齐白石为了真正进入文学圈子,他与同辈们一起学习古典文学。这里深厚的民间文化艺术积淀渗染,形成了一种文化风气,诗友们相互鼓励,并自发组织了“龙山诗社”。号称龙山七子。齐白石被推选为社长。此后,又与黎松庵等合并为“罗山诗社”,他用民间美术制作的花笺,成为诗社同党手中的“宠物”。

当时,齐白石在民间美术上很有名气,其影响超出县界,文化圈内的人个个赏识他。之后,诗友王仲言、黎松庵教他学刻印。他们还帮助他学丁敬、黄易一路的刻法,规矩精密,其作品可以乱真。可以说,刀法之稳健精致,也得益于他从事多年民间木雕的刀功。

与胡沁园学画的十年,齐白石已是三十七岁,经他人介绍相识了王闿运,他创作诗文为见面礼。拜王闯运为师学诗文。从此诗文书画日进,受到老师王闿运的赏识和器重。齐白石从16岁开始木工雕花手艺后转移多师,一路从民间艺术走来,最终成名为一位诗书画印俱全的艺术家,得益于民间艺术。

从民间美术中崛起

游历、开阔视野,一生坚持苦读、苦画、苦学,做到厚积薄发,齐白石一生从民间艺术中不断吸收,融会贯通,做到了全面展开,广开思路,无所不学,无所不通。齐白石有这样一枚印文:“故乡无此好天恩”。可见他对家乡有如此的感情,于此说来,家乡的民间艺术给了他一切!从齐白石的内心世界去分析,他还是从民间艺术的真谛中感受最深。他一生中从来不对自己的出身加以掩饰。他将不雅的名号“白石山人”、“木人”、“布衣”、“鲁班门下”等一直用到生命的终结,从这里可见证民间艺术对他的影响,他对民间艺术也有一种抹之不去的情结。民间艺术影响了他的人格形成。质朴是齐白石做人、治艺的品格。他的生活俭朴,始终保持着农民特有的治家之道。他的艺术朴拙。表现出民间匠人的天真朴质;他的诗文多赋乡土。他做人大气,绘画大气,在他身上这种大的气象又与他从前是民间艺人有关。民间艺术的制作,一般不落款署名,不求名是民间千古的传统。他把优秀的传统继承在自己身上,让它发光、发热。从“五出五归”、“定居北京”,出任中央美院教授、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席,从居京到担任显赫的职务,他都未曾忘记自己是民间木匠艺人的身份。

从民间美术中蜕蛹而出的齐白石,有着不同常人的感知力,他对大地上的一切生命投以无限的关爱,似乎就连昆虫的呼息也能感受到。青少年时他创造的民间木雕艺术就注入了新的生命力,将《芥子园画谱》的形象,小说中绣像、故事,自然界的梅、兰、竹、菊、桃、李、瓜、果运用其中。可以说,齐白石在中国民间木雕艺术中发出最后的光彩。他青年时创作的《黎夫人像》,色彩明丽,图案对称,平面直观,是直接运用民间美术手法的见证。“五出五归”中创作的《借山图册》,构图简练概括,线条粗拙,树木楼阁,云水人物其笨拙之表现特征又源自民间艺术。中壮年创作的虫草花卉《工虫册页》更是运用民间艺术技法对昆虫微观的特写,晚年创作的花卉“红花墨叶”一派。也是借用民间美术木雕色彩中的红、黑、黄的单纯表现。他的人物、花鸟都是借用民间美术中的俗气题材如“大吉大利”、“教子加官”、“多子多福”、“平安长寿”、“年年有余”等这些题材,构成了他独有的大俗大雅,在中国美术史上树起一面永不衰落的旗帜,把中国画艺术推向了一个崭新的境界,成为一代宗师。

我们不能小看民间画家。一切艺术源于民间,民间是艺术的富厚矿,它的功能渗透于整个艺术史。真正的大师在民间,或在民间中成长。齐白石就是沐浴着民间艺术,并在其中崛起的一位伟大的画家。

猜你喜欢

雕花民间艺术齐白石
树干雕花
拜门
齐白石画蝉
民间艺术篇
齐白石画螃蟹
齐白石的半截虾
传承·民间艺术
纸杯变身雕花椅
苏州的雕花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