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猫》朴素的语言美学

2009-05-19张德冲

当代教育 2009年4期
关键词:郑振铎天真朴素

张德冲

郑振铎是我国现代文学家,学者。处于他的短篇小说集《家庭的故事》之首的《猫》,阅读它,只觉得作者妙笔生花,出语自然,是一篇清新而又忧郁的短篇小说;细读它,却又十分的古朴自然,平淡晓畅。朴素的语言同样也能把三只猫的生动、灵性刻画出来。下面笔者将从词句的角度来欣赏它朴素的语言美。

作者在描写第一只猫时有这样一个细节:三妹常常取一条红带,取一根绳子,在它的面前来回地拖摇着,它便扑过来抢,又扑过去抢。“便……又……”,这是一组关联词的运用,表示几个承接的动作连续发生,动词“扑”和“抢”,十分准确,它把第一只猫的动作特征描绘了出来,“扑”字,既说明了猫的动作快,又抓住了小猫扑捉玩物时的特征;“抢”字,描绘它在与人逗玩时两支前爪的情景。“便扑过来抢,又扑过去抢”一句语言是十分自然朴素的,但这一句却生动地体现了小猫的天真与活泼。如果不天真,它怎能被三妹“逗玩”。是天真才显得小猫的可爱,才引发读者的想象,小猫的动作乃是情态便在眼前。这样的细节描写文章还有好几处:花白的毛,很活泼,如带泥土的白雪球似的,常在走廊前太阳光里滚来滚去。“白雪球似的”“滚来滚去”,十分准确地把小猫的可爱动态地写了出来。在这一细节里,比喻句的使用,使语言凝练形象。它把一只好动,纯真的小猫用动词“滚来滚去”,淋漓尽致地描绘出来。

对第二只猫的描写,语言更简洁,纯朴。对第二只猫的描写作者是这样写的:这只小猫更有趣,更活泼。“更有趣,更活泼”这是与第一只猫进行比较的写法,体现了用语的简练,避免许多用词上的重复。“它似乎太活泼了”,在“活泼”前加上一个“太”字,说的是这只小猫的“活泼”动作程度已经超出了常态。另外“似乎”用来估量,推测“太活泼”的程度,也是客观的。作者在对第二只猫的失踪评说后,也直接进行了抒情:我也怅然地,愤恨的地在诅骂着那个不知名的夺去我们所爱的东西的人。“怅然”是不愉快,“愤恨”就是愤慨痛恨,这些语言通俗流畅,明白如话,叙写抒情,如口说家常。对第二只猫的描写抒情,寥寥数语,一只活泼,可爱有加的小猫就跃然纸上。

第三只猫的遭遇,作者在描写上也下了一番功夫的。内容也比前两只写得复杂得多。占整个篇幅的三分之一。说它无家可归,在一个冬天的早晨蜷缩在“我”家大门口,几乎为饥饿和冬寒所杀;因为家里冷,它又钻到火炉底下,毛竟被烧脱了好几块;而最为严重的是在“黄鸟事件”中,它竟成了替罪羊,被“我”冤枉、驱逐,终于死在邻家的脊梁上了。文章是这样写第三只猫的:但大家都不喜欢它,他不活泼,也不像别的小猫那样喜欢顽游,好像是具有天生的忧郁症似的。连三妹那样爱猫的人,对它都不加注意。“不喜欢它”,“不活泼”,“不像别的小猫”,“不加注意”,四个副词“不”字,排比性地对它的感情不如前面两只受到家人的欢迎,为它的悲惨命运设下了伏笔。“有一天,它因为夜里冷,钻到火炉底下去,毛被烧脱了好几块,更觉得难看了”。这些“钻到”“难看”“好几块”等口语化的语言,使读者的厌恶之情同“我”与叙俱增。“春天来啦了,它成了一只壮猫了,却仍不改它的忧郁性,也不去捉鼠,终日懒惰地睡着,吃的胖胖的”。这样描写它是具体的,细致的,一种可爱与厌恶、活泼与懒惰形成强烈的对比。“终日懒惰得睡着,吃的胖胖的”,暗含着人类对“不劳而获”的唾弃。几笔把好吃懒做的猫的形象勾勒了出来。“不是这猫咬死的还有谁?它常常对着鸟笼望着,我早就叫张婶要小心了。”反问句的运用,表达的是正面的意思。作者接着写到:我想,它一定是吃着这可怜的鸟的腿了,一时怒气冲天,拿起楼门旁倚着的一根木棒,追过去打了一下。它悲楚地叫了一声“喵呜!”便逃到屋瓦上去了。这种平淡无奇的描写,把一只即将遭遇不幸死亡的小猫真切的表现出来。

郑振铎的这篇短篇小说,朴素的语言美,不仅仅是以上说到的这些,还有很多地方。总之,他的这篇小说,不重辞藻的华丽,不饰雕琢,而是尽力做到语言朴素,自然,接近口语。我们读他的这篇小说,心情自然会激荡不已,他欢乐与酸辛、关切与愤恨、厌恶与内疚,都流露在那朴实无华的语言里。

猜你喜欢

郑振铎天真朴素
最朴素的人文
天真真好
天真组诗
隔离朴素
郑振铎的铮铮铁骨
郑振铎炒股
天真给你最美的梦
郑振铎虚心接受批评
平淡考查朴素启发
朴素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