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减持门”:近忧,还是远虑?

2009-05-13

中国报道 2009年3期
关键词:美国银行中资银行外资

一 峰

2月10日,新加坡淡马锡控股公司公布,在2008年4~11月份的8个月里,公司亏损390亿美元,基金规模缩减了31%。而就在几天之前,淡马锡还公布了其执行总裁何晶即将卸任的消息。在这些背后,淡马锡是否将抛售其所持有的中国银行股份再次引起广泛的关注。

2008年底开始的外资减持中资银行股份浪潮所导致的结果,最直接的体现是中资银行H股股价大幅下挫。2009年1月8日,建设银行、中国银行、工商银行股价分别下跌4.43%、8.41%和6.82%。而在未来的一年中,工商银行、上海浦东发展银行等上市银行的外资战略投资者亦将迎来解禁期。

近忧——外资自身“水深火热”?

在外资银行减持中资银行股份事件中,可以套用一句俗话:人无远虑,必有近忧。业内人士普遍认为,其减持原因属于“后院起火”,是自身财务出了状况,陷于水深火热之中。

金融危机以来,与中资银行合作的战略投资者都遇到了较大的财务问题,一方面,多家境外金融机构的流动性风险凸显;另一方面,投资者本身的经营策略方面也存在一些问题。外资金融机构相继蒙受严重损失,在资金上变得捉襟见肘。

瑞银集团(UBS)出现较大的财务亏损,需要缓解资金紧张的困境。苏格兰皇家银行(RBS)受本次金融危机影响发生严重财务困难被国有化,目前正在调整其全球战略,迫切需要改善资产负债状况。而美国银行的日子更不好过,由于受到收购美林的拖累,该行1月公布去年第四季度出现自1991年以来的首次季度亏损,其全年的利润40.1亿美元相较于2007年的149.8亿美元更是有了大幅下降。在这样的重压之下,外资机构纷纷抛售中资银行股份套现的现实目的不难理解。

“每当世界经济出现剧烈变动,就—定会发生跨国资金的挪动和抽离现象,这其中就包括投资者对所购股票的减持。这次金融危机,首先让国外金融机构陷入困境,在美国国内对其占用较多政府救助资金的同时,又保留较大规模海外投资的现状提出批评的时候,出售股份就成为他们换取流动性资金以保命的重要一步,”亚洲开发银行中国代表处高级经济学家庄健表示。

而无论如何,中资银行股份的持有成本低、折价抛售还能获得高收益,无疑是外资银行尽陕减持离场最直接的动力。美国银行配售的56.2亿股全部套利后就可盈利256亿元人民币。

远虑——中资银行前景看空?

不过,除去外资机构自身经营不佳的状况之外,也有观点认为,此番抛售还有原因在于中资银行的前景不被看好,而这对于外资投资机构来说,不得不是一种长远的考虑。有证券分析师认为,在目前的经济下滑期,实体经济已受损严重,因此,中资商业银行的利润增长不可持久。“金融企业利润来自实体企业,目前贷款利率仍然过高,今后进一步调整利率将缩小银行的盈利空间。2009年经济下滑速度会更快,坏账趋势现已很明显,下一轮风险将来自银行,前景不难预期。”

更有观点认为,中国政府启动的刺激经济计划,更是外资机构看空内地银行后市表现的原因。“政府4万亿元的刺激经济计划主要靠投资拉动,特别是固定资产投资将加强,对商业银行,特别是对中国银行、建设银行、工商银行来说面临着新一轮的坏账风险。”万国测评研究部主管周戎表示,2009年的呆坏账是各外资机构最为担心的。

此种担心似乎不是没有理由。2月5日,工商银行披露,该行1月份新增贷款达2521亿元,其中1171亿元新增贷款主要流向各种类型的基建项目。

但国有银行及一些分析人士则不太认同这种担心。

有数据显示,截至2008年11月底,中国银行业金融机构资产总额达61.1万亿元,这一数字是改革开放之初的323倍,银行业金融机构不良贷款余额和不良贷款率实现了“双下降”,资本充足水平继续提高。2003年,中国只有8家银行的资本充足率达标,现在已增加到193家,占整个银行总资产的99.5%。2008年1~11月,中国银行业金融机构实现净利润6905.15亿元,同比增长395%;银行业金融机构流动性比例为48%,同比提高8.4个百分点。

长城证券研究员吴小玲认为,境外战略投资者减持中资银行股并非不看好中国银行业的前景。中国银行业在此次金融危机中的表现远优于许多海外银行,且基本面来看也优于其他新兴市场的银行。中资银行的行业监管体制、公司治理结构和风险管理能力、资本和流动性状况等方面已明显提升并处于较为稳健的水平。中国经济虽也遭受困难,但国外人士认为,仍将比其他国家出现较好的表现。由于银行业是特殊的支柱行业,国外投资者亦预期领导层将会给予银行业一定的扶持。

在外资机构纷纷离场的阴霾中,依然有汇丰银行和花旗银行坚定持有,但它们之后的局势似乎也很难乐观。由于国际金融危机给多家外资金融机构形成了资金压力,不排除后续仍有可能减持中资银行股份。

是“烫手山芋”还是“香饽饽”?

在外资机构纷纷减持中资银行股份之后,谁将会成为中资银行的新股东?这些中资银行的股份对于可能的接盘者来说,到底是“烫手山芋”还是“香饽饽”?

1月13日,市场传出消息,苏格兰皇家银行(RBS)所持中行股票的30%以6.5亿美元总阶转让给了厚朴投资基金。厚朴投资是一家在2007年组建的私募股权投资基金,投资者包括淡马锡、法国安盛保险、壳牌石油和高盛集团等海外大型机构。

“事实上,厚朴有着双重身份:一方面,资金来自海外,有着国际投资者的视角;另一方面,创始人在内地有着丰富的经验,更了解中资银行的真实情况。因此,在市场不确定的情况下'厚朴的进入对市场起到了一定的带动作用。而且在它出手后,一些大型基金纷纷询问中资银行的投资机会,市场明显活跃起来。”一位海外投资银行资产市场部主管分析称。

而在此之前,中国投资有限责任公司(“中投”)更是被市场怀疑在暗中接盘:中投旗下汇金公司本来就是中资金融的大股东,负有稳定金融机构的重任,在金融机构遭遇打压之时,接手H股是理所当然。而且,中投公司董事长楼继伟在农行股份公司成立大会间隙曾公开表示:“中投公司一直在增持工行、中行和建行三大银行股股份,同时密切关注H股市场上这些银行投资人的售卖行为。”

不过,除中投公司和厚朴投资基金外,市场还存在众多有意的接盘者。“据了解,已经接盘的机构都是一些有实力的长期投资tko”中国银行新闻发言人王兆文在接受媒体采访时称。亦有媒体报道,RBS所持中行的配售股权最终被数十家机构投资者瓜分,其中包括中国人寿。据介绍,整个配售只历时3个多小时,在低迷的市道之下。定单达到了4倍,并且此次配售完全是以私募方式完成。

但是,从目前接盘者的身份来看,仍鲜见外资机构的身影。兴业银行资金运营中心首席经济学家鲁政委表示,如果中投公司能在恰当时候购买战略投资者减持的中资银行解禁股,将有助于恢复市场信心。但是如果中投公司迫不得已大量购入中资银行H股,长远来看,股东形态的单一化可能不利于国内银行治理水平的提高及长期稳健的经营。

中资银行怎么办?

无论是对中资银行还是对资本市场,境外投资者减持的影响都是有限的,既不会影响中资银行的日常经营管理,同时对资本市场的影响也是可控的。

国有商业银行改革取得的成功,一方面,依赖于2003年底开始的财务重组,政府为国有银行注入巨额资金并剥离不良资产;另一方面,甚至可以说具有决定性作用的,就是为国有银行引入战略投资者和公开上市。在国有商业银行上市之初,引进外资战略投资者,目的就在于改善银行的公司治理结构,包括风险控制和信贷文化。以中国建设银行来看,其于2005年引入美国银行作为战略投资者,迄今双方累计设立的合作项目达130余个美国银行每年派出50名以上的专家参加建设银行的战略协助项目。双方的战略合作,已使建设银行在零售业务、风险管理、IT领域、营销服务等方面获得了显著的提升。

而在目前境外投资者和中资机构的一进一退中,有市场人士担心,国有商业银行运行机制的改革是否会停滞不前。

在美国银行售出了56.2亿股中国建设银行H股股份之后,1月20日,美国银行战略协助主管莫林·麦坎表示,美国银行非常重视并忠诚于与中国建设银行的战略协助关系,任何殴份的减持都不会影响双方的合作,因为长期的战略合作是双方共同的意愿。而美国银行和中国建设银行在2009年继续合作的重点将包括客户关系战略、网上银行和IT业务等。

中国人民大学财政与金融学院副院长赵锡军认为,随着中国大型商业银行实力的提升和全球业务的拓展,外资金融机构与中资银行的合作方式将逐步从股权合作转向业务合作。

猜你喜欢

美国银行中资银行外资
中外资管合作大有可为
人民币债券为何持续受到外资青睐
中资银行“直面”挑战
外资进入A股:用其“利”防其“弊”
20条稳外资措施将出台
中德并购最新的特点以及中资银行在其中的作用
中资银行海外经营的法律风险及其对策研究
美银要大卖房产降成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