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救不了资本主义

2009-05-13

中国报道 2009年3期
关键词:欧元德国

苏 原

去年9月中旬,金融海啸在华尔街爆发,至今已历经5个多月,美欧各国使出了各种传统的、非传统的、常规的、非常规的手段,注人数以百亿、千亿甚至万亿计的美元,无奈“黑洞”难填。西方各国眼睁睁地看着金融危机继续大面积、不可遏止地向实体经济蔓延,各世界主要经济体的实体经济相继陷入深度衰退,失业、裁员、企业倒闭、破产……危机四伏。而现在,无论采取什么更大规模的救市手段,美欧等主要工业国面临的首要问题都是囊中羞涩。于是,他们不得不将求助的目光投向了手握大把外汇储备的中国。

2月初,温家宝总理在参加了达沃斯世界经济论坛之后访问了瑞士、德国、西班牙、英国和欧盟总部。除了与上述几国签订了38项合作协议,还承诺很快会派采购团去欧洲采购商品和技术,许诺让欧洲企业参与中国4万亿元扩张计划中的项目。上述各国都在翘首以待中国商务部的采购团早日到来,那飞扬、得意的神采令被晾在一旁的法国人更加酸楚、失落和嫉妒。

在温总理访欧前后,一种“只有中国能够拯救资本主义”的论调在西方媒体中备受炒作。而随着采购团的到来,西方国家寄予中国的希望将更加膨胀。然而,中国真的能够拯救西方经济于水火之中吗?中国对西方国家的影响真的如某些国人所认为的那样大吗?

在与德国联邦经济部和德国工业联合会(该联合会下属协会多达30多个,覆盖了德国工业的各种门类)的朋友聊天时,我得出了完全不同的结论。

据德国联邦统计局的最新统计数据,2008年10月,德国的出口总额为896.58亿欧元,其中向欧洲出口673.23欧元,这其中欧元区又占据了461.89亿欧元,美国其次,为92.61亿欧元,亚洲为10420亿欧元。而中国在德国对亚洲出口市场中的份额通常为1/3,也就是说,2008年10月,德国对中国的出口约为30多亿欧元。而在2008年10月,德国的进口总额为732.37亿欧元,其中从欧洲进口528.39亿欧元,欧元区为345.16亿欧元,从美国进口的数额为62.63亿欧元,亚洲为121.62亿欧元。根据中国通常在德国从亚洲的进口市场占据一半份额的情况,2008年10月,中国占德国的进口额约为60亿欧元。上述数据不难表明,在中国最大的欧洲贸易伙伴、同时也是欧洲最大的经济强国德国的对外贸易中,中国的影响并不是很大。

另一组数据也能说明这一点。同样来自德国联邦统计局的数据,2D07年,中国在德国对外贸易中尚进不了前10位,为3.09%,远低于位于首位的法国(9.52%),其后陆续为美国(7.57%)、英国(7.33%)、意大利(6.72%)、荷兰(6.44%)、卢森堡和比利时(5.78%)、奥地利(5.44%)、西班牙(4.97%)、瑞士(3.75%)、波兰(3.72%)。尽管德国是中国在欧洲的最大贸易伙伴,但中国在德国对外贸易中的地位尚不及波兰。从以上数据可以看出,欧美国家仍是德国最大的市场,这一点在可以预见的未来是无法取代的。

同时,不像外贸在我国GDP的影响高达65%以上,德国外贸在其GDP中,却只占48%左右,中国对德国经济的影响由此可见一斑。

不可否认,近年来,中国的世界影响的确在不断增长,尤其是在经济领域。到2008年年底,中国的GDP超越德国跃居世界三甲,中国的出口紧逼德国,甚至连德国人都不怀疑,2009年的世界出口冠军非中国莫属。但如果从西方国家习惯的以人均GDP来看待一个国家的国力的话,中国实在不能算是一个实力均衡的强国。有一句话虽然听着不舒服,却是一个无法回避和否认的事实:“美国国富民强,中国国富民弱”。目前,中国经济总量占世界GDP总和的比例只有6%,美国是25%,日本是9%,欧洲各国所占的比例是33%。就算中国超过了德国成为世界冠军,那又怎样呢?毕竟德国向中国、向世界其他地区出口的都是高科技和附加值极高的产品,如机械设备、精密仪器、高档汽车等等,而我们绝大多数出口商品仍为纺织品、玩具和作为大众消费品的电子产品等,双方出口商品的附加值完全不对称。我的一个朋友,其先生的家族企业是一家浙江民营企业,该企业的主打产品就是著名世界服装品牌ZARA。在中国,像这样作为世界名牌产品加工和供应商的企业并不在少数,而所生产的产品的利润绝大部分被老外拿走。

记得十几年前刚来欧洲时,偶尔看到商场和超市里有中国的商品,还非常惊奇和兴奋。但这种兴奋只持续了很短的时间便转化为沮丧:当时中国商品地位非常低,往往像丑小鸭一样躲藏在边边角角;价位也很低廉,与同类的国外产品相差几十倍甚至上百倍。如今,“Made in China”可以说是铺天盖地,一不小心就会撞见中国货,价位也越来越高,但这种标签往往却隐藏在世界著名品牌的背后。“Made inChina”越来越多地与“Made in Vietnam”(越南制造)沦为“为他人做嫁衣”的代名词。

随着金融危机对中国实体经济影响的不断加深,中国政府及时提出了加大产业结构调整力度、提高出口产品附加值等应对措施。尽管中国的产业调整势必会在出口商品的结构上与欧美国家的高端产品形成竞争,并极有可能引发贸易战,但这是势在必行的:一个国家总不能老是依赖低端产品来打市场。

2月25日,陈德铭部长率商务部采购团前往德国,以履行温总理年初的承谶德国人自然对此给予了厚望。其实,相对于这样昙花一现的采购团,两国民间交往所产生的利益要丰厚得多,比如旅游。

德国是最早成为中国在欧洲的旅游目的地国之一,德国雄厚的旅游资源也无愧于此。记得若干年前,来自中国的游客还都是那些公费旅游者和一些暴富的商人。这些“先行者”鼓鼓的腰包里揣着通过合法或非法途径换来的大把美元,冲进德国旅游点的各个角落,几乎是见什么买什么。也难怪,那时国内的商品远不如现在这么丰富,国外的东西基本都是稀罕物。而如今,出来旅游的人涵盖了各个层次,政府官员是什么时候也缺不了的,此外还增加了普通的百姓。来自中国的游客已不必像以往那样战战兢兢地把现金缝在内裤里,中国的银联卡在德国照样通用,甚至还可以在车站或其他地方的兑换点用人民币换到美元或欧元。中国人也不会再碰到十几年前的尴尬:在几乎欧洲的所有旅游城市,好奇的当地人通常会第一眼把你当成日本人!许多中国留学生也有过这样的遭遇,久而久之,一些不甚其烦的留学生索性做了好事就得意洋洋地说自己是中国人,反之则自称是日本人。

与十几年前相比,来自国内的游客购物选择可要讲究得多,也极具个性化。归纳来说,一般是购买比较高档的时尚商品或者国内鲜有的商品。中国游客出手之大方,令当地人咋舌不已。

大批中国游客的到来不仅令德国人大喜过望,一些中国留学生和华侨也趁机开力、旅行社或做导游,着实赚了不少。许多旅游城市的导游手册上都有中文介绍,甚至还有中文版旅游地图,这些都是德国旅游部门、华侨和留学生合作的产物。

拜中国经济快速增长和中国游客之赐,中文正在加速成为国际语言。我每天浏览的一些著名的外国网站,如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德国之声、路透社、美联社等等均开辟了中文版。如此发展下去,我甚至认为,中国的外语院校大可不必存在了,就像西方国家不存在专门的外语院校一样。中国外交官基本都是外语专业出身,但德国的外交官几乎没有专门学外语的,大多是学政治学、法学、经济学等等,如果被派到中国常驻,再去临时突击。更有甚者,干脆娶个中国太太,如一些德国高级外交官所做的那样,直接就进入了中国氛围。中文之重要,甚至成了一些德国公司招募员工规定的一项特长和优势。记得当年读中学时流行一句话:“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估计现在许多面临就业危机的德国人在叨咕类似的一句话:“学好中国话,就业升职都不怕”。

说到就业,我曾就一个相关的问题问过德国工业联合会的朋友:与中国相关的德国企业为德国的就业市场到底创造了多少岗位?这个看似简单的问题却令这个德国朋友挠头。与中国相关的企业太多了,更多的是这些企业的上下游企业。据统计,德国的两大汽车巨头奔驰和宝马公司2008年在中国市场的销售额在金融危机中逆势增长,增幅均在30%左右。而德国汽车行业的上下游产业多达40多个,如此多的产业能够提供多少个就业岗位,确实难以计算。

中国对德国乃至整个欧美国家的影响呈上升趋势,而且这种影响是相互的,甚至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但双方绝不可能是谁拯救谁的关系,只有合作才是共同渡过危机的必由之路。

我深信之。

猜你喜欢

欧元德国
The Wolf and the Seven Little Goats
德国豹2号
三欧元淘得百年玉
欧元二十年
The Euro Turns 20欧元20年
欧元20年
德国调解制度
德国绿色增长何以持续
开始敲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