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起点介词研究综述

2009-05-13邢相文

现代语文 2009年11期
关键词:历时语法化

摘 要:在现代汉语中,起点介词的研究可圈可点。本文从共时和历时平面进行综述,总结前人研究的成绩和不足,进而提出自己的看法。

关键词:起点介词 共时 历时 语法化

一、起点介词的概念及范畴界定

介词一直是汉语语法研究的重要课题之一。自1898年《马氏文通》以来,对于介词的研究,无论是从整体的把握还是从个体的分析描写,都取得了可喜的成果,并且阶段性的研究不断深入。

本文选取了介词的一个小类起点介词来进行阐述。起点介词作为一个小的整体范畴,其基本意义是用来表示源点和起处,这是毋庸置疑的。据我们观察,起点介词在语义和功能方面存在共性和差异,并且在其来源和历史发展脉络方面有着重要的研究价值和意义。

何为起点介词?在我们所看到的文献中,多数学者没有给起点介词一个明确的界定,唯有陈昌来在《介词和介引功能》(2002)中提出:“介引事物运动的起点的介词是起点介词。”我们认为该定义不是很全面,“事物运动”只表示事物的位移,而诸如“时间”“状态”“系列”等的起点义就不能包含在内。我们把它界定为:“介引事物空间、时间、状态、动作和系列的起点的介词是起点介词。”

那么,哪些词能划入到起点介词这一范畴中来呢?不同学者有不同的看法。

吕叔湘《现代汉语八百词》:表起点的介词有“从、由、打、自、自从”。

黎锦熙《新著国语文法》:表动作的起点有“从、打从、从打、打、起、自从、自、由”。

太田辰夫《中国语历史文法》:关于起点的介词有“从、打、打从、自从”。

马贝加《近代汉语介词》:表起始点的介词有“自、从、自从、从自、由(繇)、打”。

傅雨贤、周小兵等《现代汉语介词研究》:有“从、自、自从、由、打”。

陈昌来《介词和介引功能》:起点介词有“从、打、打从、起、由、于、自”等。

刘月华等《实用现代汉语语法》:表示动作行为的起点的介词有“从、自、打、由”,表示动作开始的时间介词有“从、自、自从、由、打”。

在《汉字频率表》①:“自”排63位,“从”排89位,“打”排136位,而“由”和“起”的排位远远落后于“自”“从”和“打”;从构词能力上看,“自”的构词能力最强,构词168个,由“打”构词131个,由“从”构词32个;作为起点介词的“自”“从”和“打”在现代汉语里分属于不同的语体色彩,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本文基于以上三方面的考虑以及各词之间的相关性等因素,把“自、从、自从、打、自打、从打、打从”作为研究对象,“由”和“起”等不在本文研究之内。

二、研究现状

对于起点介词的研究状况,我们从共时和历时两个平面分别简述。

(一)共时平面的研究

赵元任(1979)用图解“”表示起点介词,相当于英语中的“from”。

太田辰夫(1987)指出:“从”用于表示时间的较少,多用于表示处所。

黎锦熙(1992)提出:“自从”专门介引时间。

吕叔湘(1999)指出:表示起点的介词“从”常跟“到、往、向、至”等配合使用,指处所、来源时跟处所词语或小句组合,指范围时跟名词、动词短语或小句组合,指发展变化时跟名、动、形、数量组合;介词“打”用于口语,表示处所、时间、范围的起点,在单音节方位词前,特别是四字格中,不能用“打”,只能用“从”,如:从早到晚、从头至尾等;“自”表示处所的起点时,跟处所词语、方位词语组合,用在动词后,限于“寄、来、选、出、抄、录、摘、译、引、转引”等少数动词,表示时间的起点时跟名词、动词、小句组合;“自从”限指过去的时间起点。

傅雨贤、周小兵等(1997)分析了“自从”和“从”在表时间起点方面的异同,并指出“从”必须跟“就”共现,“自从”不用,有时甚至不能跟“就”共现。如:

*自从到城里来,就又长高了一寸多。

刘月华(2001)指出:“打”多见于北方口语,“自”多用于书面语,“自从”只表示时间的起点,而且只能用于过去。

陈昌来(2002)提出了“自从、打从、从打”构成的介词短语不可以单独回答问题,“从”可以,如:

老王从什么时候开始学习法语的?——五岁/从五岁。

“自从、打从、自、从打”不能用肯定否定并列的方式提问,如:

* 小王自从没自从昨天停止吃药?

(二)历时平面的研究

李瑾(1994)据殷周古文字资料指出:“鼻”字产生是语音之分化所造成,“自”象鼻之形非谬。他从汉藏语系比较中的不少亲族语言中存在有重唇与齿头擦音结合的复辅音声母所构成的语音系统角度出发,认为上古汉语“自”之语音应是[bdzi],其分化方式如下表:

姜宝昌(1982)指出:“自”“从”已经在卜辞中使用,介地点时,两者可以相通。

何乐士(1982)指出:在《左传》中,[“自”·宾语]大多位于动词之前,充当“自”的宾语有名词及名词短语、代词、时间词、数词、动词、及其短语、并列成分。

太田辰夫(1987)指出:“‘打是从‘道变来”说未免是不妥当的。但是,“道”的下限和“打”的上限距离未免大了一些。介词“打从”和“打”,早先都表示经过。

刘坚、江蓝生等(1992)认为:介词“打”是由表“扑打”“冲撞”义的动词“打”虚化而来的。

俞光中、植田均(1999)认为:表示动作方位上的起点或时间上的起点的“从”,汉代已习见,来源于“顺从”义动词“从”的可能性很大。

张赪(2002)指出:“自+场所”在先秦时,位于中心成分前或后都有用例,但前置时VP多为非光杆单音动词,后置时VP多为光杆单音动词。

马贝加(2002)指出:“自”表示起始,甲骨文已见;“从”表示时间起始,汉代之前已有用例;“自从”在汉及汉代之前偶尔看见;“从自”在《西厢记诸宫调上》有一例“从自斋时,等到日转过,没个人瞅问,酩子里忍饿”。

马贝加、徐晓萍(2002)认为:“从”成为介词,是因为表示处所的名词进入宾语的位置,“从”的发展顺序是“经由→始发”。

王鸿滨(2007)指出:表示时间、处所起点的介词“自”和“从”在发展上是不平衡的,特别是时间介词“自”同处所介词“自”的对比,证明了“从”代替“自”是从处所的起点开始。

吴福祥(2004)指出:在《敦煌变文(新增12种)》中的“从N”只见于VP前;“自V”可以在VP前出现,也可以位于VP后。

张玉金(2004)指出:在西周汉语虚词中,引介时间的“自”字结构可作状语、补语、还可以作定语;引介处所、方位的起点介词“自”组成的结构,作句子的补语或状语。

三、前人研究的贡献和不足

综上所述,前人对起点介词的来源、性质、功能以及起点介词结构的语法功能等方面的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具体如下:

(一)对于单音节起点介词“从”“自”和“打”的使用频率方面,学界基本上都认为:“打”多用于口语,带有北方方言的色彩;“自”在古代汉语中使用较多,在现代汉语中使用频率较低;“从”是通用介词。

(二)对于起点介词所介引成分的研究也相当丰富。如:哪些词可以被介引,介引后所表示的大概意义是什么等。

(三)对于起点介词的分布问题,学界也基本达成了共识。那就是除“自”之外的其他起点介词都分布在谓语成分之前,而“自”的分布可前可后。

(四)在起点介词的历时研究中,对个别起点介词标记的研究有一定的成果,尤其是断代的研究。

(五)对于起点介词结构的句法功能方面取得了一些共识,如:起点介词结构都能充当状语。

前人对单个起点介词的研究虽然有很多贡献,但有些观点仍然存在分歧,比如:介词“打”的由来问题,“从”何时表示起点等;对某些词,如起点介词“自”是如何虚化而来的,双音节起点介词的产生问题,单、双音节起点介词的比较问题等还需要进一步深入探讨;对该类词的类型范畴和语言学解释方面的研究也不是很多。

四、结论

马真(1999)提出,对于汉语虚词大体可以从三个方面进行研究:(一)把握虚词的语法意义;(二)考察虚词出现的语法环境;(三)分析虚词出现的语义背景。

介词作为虚词的一个种类同样需要从这三个方面着手,这是共时平面的。除此之外,我们还需要求本溯源,掌握每一种语法现象的发展脉络,从而发现更深层次的语言规律。不同的起点介词有着不尽相同的用法,为了了解它们之间的共性和差异、各自的历史发展轨迹,我们必须对每一个起点介词的历史发展和功用作详实的考察。

基于以上认识,我们应该把起点介词作为一个整体范畴加以分析和阐述,从而解决以下问题:

(一)起点介词的性质、语法意义和介词结构的句法功能;

(二)起点介词间的共性与差异;

(三)起点介词系统历时兴替过程;

(四)起点介词的语法化路径、机制、动因及其对现代共时特点的影响。

注 释:

①选自北京语言学院语言教学研究所编《现代汉语频率词典》,北

京语言学院出版社,1986.

参考文献:

[1]北京语言学院语言教学研究所.现代汉语频率词典[Z].北京: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1986.

[2]陈昌来.介词和介引功能[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2.

[3]陈昌来.现代汉语介词的内部差异及其影响[J].上海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5).

[4]傅雨贤,周小兵,李炜等.现代汉语介词研究[M].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1997.

[5]何乐士.《左传》的单句和复句初探[A].程湘清.先秦汉语研究[C].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82.

[6]姜宝昌.卜辞虚词试析[A].程湘清.先秦汉语研究[C].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82.

[7]吕叔湘.现代汉语八百词(增订本)[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

[8]吕叔湘等.语法研究入门[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

[9]吕叔湘.中国文法要略[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2.

[10]黎锦熙.新著国语文法[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2.

[11]刘坚,江蓝生等.近代汉语虚词研究[M].北京:语文出版社,1992.

[12]刘月华等.实用现代汉语语法(增订本)[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1.

[13]李瑾.释“自”—论“自”与“鼻”之音义关系及其语音发展[J].华夏考古,1994,(1).

[14]马贝加.近代汉语介词[M].北京:中华书局,2002.

[15]马贝加,徐晓萍.时处介词“从”的产生及其发展[J].温州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5).

[16]马真.关于虚词的研究[A].语法研究入门[C].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

[17]太田辰夫.中国语历史文法[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7.

[18]王鸿滨.介词“自/从”历时考[J].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1).

[19]吴福祥.敦煌变文12种语法研究[M].开封:河南大学出版社,2004.

[20]俞光中,植田均.近代汉语语法研究[M].上海:学林出版社,1999.

[21]赵元任.汉语口语语法[M].北京:商务印书馆,1979.

[22]张赪.汉语介词词组语序的历史演变[M].北京: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出版社,2002.

[23]张玉金.西周汉语语法研究[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

[24]朱德熙.语法讲义[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2.

(邢相文 长春税务学院新闻与传播学院 130117)

猜你喜欢

历时语法化
介词“依据”的词汇化与语法化
汉语方言“驮”字被动句的特征及其生成机制
上古汉语“之”的词性及用法
《汉语史论集》述评
不同的静态—动态观
从《别尔金小说集》看叙事的历时与共时艺术
安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