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建设学校网络文化 加强德育实效性

2009-05-13陈雪芬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 2009年12期
关键词:层面道德德育

陈雪芬

学校网络文化是在校园环境下,全体师生员工依托网络这个媒体技术共同学习、工作、生活。其总体目标是将校园内各种信息数字化,以增进交流,改变教师的教育方式和授课方式以及学生的学习方式,增进师生、校家、校社沟通,真正达到学校、学生主体、社会和家庭四位一体的目的。

学校网络文化是全校师生在教育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故在价值取向、思维方式和行为规范上打上了本校的烙印。我校网络文化是具有十一学校特色的文化活动和文化环境,反映了我校师生共同信念和追求的精神总和,是维系学校师生团体的一种精神力量。它是一个系统,包括物质文化层面、制度文化层面、行为文化层面和精神文化层面四个层面,而网络文化的建设目标也包含在这四个层面之中。其中,物质文化层面是基础,制度文化层面是纽带,行为文化层面是载体,精神文化层面是灵魂。

一、我校网络文化建设的目标

物质文化层面的建设目标 建成并不断优化完善学生网站“红旗飘飘”和学校网站“无疆校园”,使之成为重要的校园文化物质依托。

制度文化层面的建设目标 (1)从技术上和管理上实施防护,进行必要的约束,在服务器和电脑上安装防护过滤软件,健全十一学校网络规范条例,做到网络德育管理和网络法治并举。(2)自下而上形成并完善十一学校学生网络文明公约。

行为文化层面的建设目标 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需要和兴趣通过网络方便地参加所喜爱的各种电脑设计大赛和社团活动;光临喜爱的论坛并与网友探讨成长及理想信念的问题;善于选择自己需要的信息,自觉把握上网时间和内容。

精神文化层面的建设目标 培养学生形成正确的网络价值观,文明上网,上文明网,自觉自律,做具有远大理想和爱国热情的现代信息人才。

二、网络文化下德育工作的内容

网络文化的核心价值观依赖于真实世界的价值观。我们一方面加强日常的道德法律教育,另一方面把网络德育作为学校道德教育乃至社会道德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从三项道德修养、四个意识和“五个上网”去设计网络文化建设的德育内容。

1.进行三项道德修养是关键

网络社会应该成为一个真正的德治社会。培养学生高度自觉而坚定的德行和德性,引导他们自觉进行三项修养:第一,培养道德选择能力。通过引导强化,学生学会如何有选择地读取信息、接受信息,进而产生正确的道德认知判断和行为选择。这在低年级完成。第二,增强道德情感。引导学生自觉利用网络的信息资源,丰富自身情感体验,培养和增强健康向上的情感,逐步学会情绪自知和情绪自控。第三,提高道德意志水平和道德自律能力。在网络社会中所体现出的道德修养水平是最真实、最深刻、最坚定的德性。要培养这样的德性,就必须引导青少年在复杂的网络环境中自觉进行长期的道德修养。

2.学生在大量的信息面前更加需要教师的指导

教师在人才培养过程中的主要作用不再是直接传授知识,而是转向运用各种新的技术手段为学生提供各种信息资源,为学生营造适宜的环境,并组织、引导、帮助、监督学生在其中进行学习,支持学生主动探索。当前,教师要具备以下四种意识。

网络德育意识 通过网络的形式,以思想、政治、道德、法纪和心理五大要素为支点,向学生进行科学的世界观、清晰正当的价值观教育,引导青少年树立正确的思想、信念和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产生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和报效祖国、服务人民的决心;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网络活动,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人格特征,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网络主体意识 网络德育中教师与学生之间是一种民主、平等、相互尊重的关系。这就要求教师在网络德育中确立和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采用相应的方法,因材施教,最终实现学生道德自律能力在各自的基础上不断得到提高。

网络法律意识 在五彩缤纷的网络世界背后涌动着一股股暗流。教师要牢固树立网络法制意识,有效地对学生进行网络法制教育和网络道德教育,引导他们自觉遵守网络道德规范。

网络资源意识 新世纪的学生知识结构更加复杂,对知识的需求量更大,他们个性突出,具有独立性、自主性和创造性。要想说服他们,教师就必须用足够综合的知识体系去引导他们。同时,教师只有主动利用网络资源,经常运用网络手段进行构建知识体系,才能了解学生可能在网上的活动动向,他们相关的知识从哪里获得,进而在网络世界有的放矢地引导学生,而不至于被学生当做“网盲”,失去利用网络渠道与学生沟通交流的机会。

3.要有效地组织实施网络德育,必须做到“五个上网”,以优化德育手段、德育过程和德育环境,丰富道德生活

第一是德育内容上网,积极对抗消极文化的影响。师生通过对德育信息进行加工和处理,运用多媒体技术使传统的德育素材变得形象生动。同时,为学生自主学习提供喜闻乐见的素材、精辟的导读和评析等多种帮助。

第二是德育活动上网,丰富网络道德生活的内容。发挥网络的互动功能,开展多彩的德育活动,如知识竞赛、评选十佳、热门话题论坛等,增强德育活动的渗透性、情趣性、互动性和生活化。

第三是团队活动上网,创建学生交流平台,建设美好亲切的网络社会。青少年渴望同龄人之间的交流,网上也不例外。学校网站、年级电子刊物、班级网页,以及团队、社团网页、网刊都是学生文学交流的场所。班会、团日活动、社团活动等组织生活上网,也能使学生在网络世界找到自己的伙伴和集体,归属感强烈,感受集体的温暖,在亲切的网络社会接受集体教育。

第四是德育服务上网,提供深入细致的辅导服务。网上互动更容易突破师生间的障碍,实现深度交流。我们在网上提供各种热线服务,为青少年答疑解惑、心理辅导,甚至让学生在网上找到自己喜爱的导师,建立长期的辅导服务关系。

第五是德育管理上网,以现代技术提高管理效能。充分发挥网络在德育动态和管理信息发布、德育论坛、德育调研、德育交流、宣传表彰和舆论导向等功能,提高德育管理的效能。

在网上单凭纯粹的理论教育进行网络德育是根本行不通的。若要让学生关注我们的信息,使我们的指导对他们产生影响,就必须按照他们的愿望和习惯去组织内容,以他们的兴趣和需要的切入点开展网络德育。我们发现,网站中的“校园新闻”、“多维空间”和“校园论坛”最吸引学生。实践证明,只有将德育内容以校内新闻或论坛的方式穿插、渗透到学生关心的热点问题中,才能吸引他们主动关注,在点击阅读过程中得到引导。

三、网络文化下德育工作的实践探索

我校2001年11月由学生HCC社团建成并管理的网站“红旗飘飘”,虽然只在校园网上运行,但因其首开由学生独立建成并管理的先河,在北京市内外反响强烈。2003年5月,“红旗飘飘”登上了互联网,仍由教师指导、学生管理。通过师生共同努力,该网站已建成为颇具吸引力,有较大覆盖面的主流网站。同时,我们将学生个人网页和教师个人网页相互链接,整合成一个独特的网络文化环境,充分发挥师生在网络文化建设中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抢占网络德育阵地的有效手段。学生自己创建网站,自觉规范网络行为,自觉践行网德,自觉探讨热点话题,自身的德育水平在潜移默化中得以提高。

“内聚人心,外树形象”是我校网络文化建设中的重要任务。

对管理者而言,网络使学校管理不再是对学生进行支配和控制,而转变为师生员工进行服务。通过聊天室、电子公告板等,学校管理者及时了解学生的意见和需求,了解教师员工的意见和建议,及时疏导,使学校的管理更加高效平等。

对教师而言,一方面,网络成为教育教学管理的重要载体;另一方面,网络使课堂教学与生活、课外活动更多地结合起来,网络文化成为课堂教学重要的组成部分。我们要求所有学科教师尤其是信息技术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加强引导,把网络道德规范和网络技术置于同等重要位置,增强学生对网络文化的识别知觉能力和自律抗诱能力,培养他们自觉的网络道德意识、道德意志和道德责任。

对学生而言,网络成为学生实现其自身价值的又一舞台。他们通过参与网络管理,制作、发表网络作品,发挥特长,培养并提高创新和实践能力。

学校网络文化是连接学生之间、师生之间和学校与社会之间最重要的界面,国内外越来越多的同行、学生与家长从网络了解我校,关注我校的发展。校园网络文化正担负着学校形象大使的角色。

(作者单位:北京十一学校)

猜你喜欢

层面道德德育
德育要在“善”处留白
《中国德育》
头上的星空与心中的道德律
德育提效:必要的叙事转向
跟踪导练(五)(2)
道德是否必需?——《海狼》对道德虚无主义的思考
微型演讲:一种德育的新形式
健康到底是什么层面的问题
高三化学复习的四个“层面”
策略探讨:有效音乐聆听的三层面教学研究(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