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跳出教材教法的框架

2009-05-13巨芳琴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 2009年12期
关键词:质因数路车落脚点

巨芳琴

新一轮课程改革的推进,呼唤有智慧的教育,培养有个性的学生。学生不应是被动接受知识的容器,而应是在学习过程中主动积极的参与者,是认知过程的探索者,是学习活动的主体。通过学生自身的活动,所“发现”和“创造”的知识较之教师硬塞给学生的知识理解得更深刻、掌握得更牢固、应用得更灵活。这些都是素质教育应把握的大方向。

“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是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教科书第十册的内容,教学对象是小学五年级的学生。通过教学主要达到两个目标:一是使学生理解最小公倍数的意义,理解求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的算理,会求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二是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主动探究能力、归纳概括能力和演绎推理能力。该课的教学重点是学会求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的方法。教学难点是理解求最小公倍数的算理,掌握求最小公倍数的方法。

在教学中,我有意识地跳出传统教材教法的框架,多次适时地使用多媒体技术,以求体现教学形式的多样化,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主体意识,丰富教学内容,降低教学难度,增加课堂教学密度,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1.利用多媒体技术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的教学中,为了创设情境、引入新课,我先用课件呈现了学生常乘的72路车和3路车发车的情境,并不失时机地提出问题:“同学们,星期天我带儿子去西站购物,恰巧看到3路车和72路车同时出发了。儿子好奇地问:3路车和72路车下一次什么时候同时出发。我问了车站的工作人员:72路车是每15分钟发一辆,3路车是每6分钟发一辆。你们可以帮我回答儿子提出的这个问题吗?”学生对我呈现的他们生活中的事很感兴趣,想法也很多,但一时却很难解决问题。在短暂的讨论之后,我告诉学生:这个问题其实和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有关,学习完今天的知识,我们就可以解决这个问题了。这样的情境创设,是教材中所没有的,不仅拉近了数学与生活的距离,还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和探究欲望。

2.利用多媒体技术使抽象的问题变得具体形象,易于接受

在用列举法找4和6的最小公倍数时,我放弃了传统的一一列举并板书的教法,因为学生对公因数和公倍数很容易混淆,甚至学习成绩好的学生也无法准确区分。于是,我精心设计了青蛙和螳螂同时在数轴上跳跃的动画,青蛙每次跳出后落脚点是4的倍数,螳螂每次跳出后落脚点是6的倍数,每次跳跃用点标出落脚点(青蛙和螳螂落脚点用不同颜色),两点重合位置的数值便是4和6的公倍数,其中最近相同落脚点的数值便是4和6的最小公倍数。具体形象的动画设计,不仅刺激了孩子们的好奇心,同时也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降低了学习难度,学生很快就找到了4和6的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

3.利用多媒体技术改变了传统教学模式,增强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新课程教学要求我们不仅要让学生掌握数学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独立获取知识的学习能力和勇于创新的主体意识,促进学生的主体性发展,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在课上,我利用多媒体提出适当的问题以引起学生的思考和讨论。在讨论中,我再设法把问题一步步引向深入,以加深学生对所学内容的理解,启发诱导学生自己去发现规律、自己去纠正错误的认识或补充片面的认识。

在用分解质因数法找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的教学时,我先请学生根据短除法求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当学生百思不得其解时,我适时地用多媒体呈现18和30的分解质因数的过程18=2×3×3,30=2×3×5,再用动画展示18和30的公有质因数2、3和各自独有的质因数3和5,同时在旁边呈现出用短除法求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的过程。通过对比,学生很快发现短除法里的除数2、3就是18和30的公有质因数,最后的两个商3、5就是18和30各自独有的质因数,那么18和30的最小公倍数就是18和30的公有质因数2、3和它们各自独有质因数3、5的乘积,从而很快总结出分解质因数法找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的方法,使复杂问题简单化。

理解教材,改革教学方法,求活创新,不偏离教学大纲,这一切都是为了更好地实现教学目的。我想,每个教师都应该根据学生实际需要,对教材教法进行调整,新旧教法合理搭配,不断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具体情况,灵活运用教学方法和工具、教材。

(作者单位:西北师范大学附属小学)

猜你喜欢

质因数路车落脚点
青春中转站
室内“跑酷”
“科学精神与社会责任”理念在工艺流程中的落脚点
k-重完全数的特性
分解质因数教学设计
开着“11路车”去上学
质数与密码
约数问题(一)
王大妈的疑惑
官话连篇(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