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无解说纪录片的创作

2009-05-13李星辰

关键词:原生态纪录片社区

李星辰

无解说的缘起

我们创作专题片时,大多时候是文字脚本构思在先,镜头拍摄在后,先写好解说词再去寻找对位镜头。实质上,这是文字思维在视听领域中的延伸,很容易导致以解说词为主的表达形式,而其他表现元素如视觉元素、同期声等,都被搁置在次要的位置上,“本末倒置”成了一种下意识行为。

解说不可能取代镜头语言,不可能代替观众的审视和思考。事实上,一段扣人心弦、催人泪下的同期声要比空洞的解说词生动、精彩、深刻、可信得多。美国全国广播公司(NBC)主笔理查德·汉斯尔说:“比较好的办法是让画面本身说明更多的东西。”著名电视人冷冶夫也说过:“当镜头语言能看懂的时候,的确不需要再解说。就纪录片创作而言,镜头语言的确是纪录片创作的‘本体,解说词仅仅是一种补充形式。”

实际上,纪录片最早产生的时候,主要是以电影胶片作为记录载体,作品也多以真实的环境、人和事件作为反映对象,以直接而又简单的过程记录来传达信息、交流感情。因为原始的表现手法更宜拉近观众,产生零距离的真实感觉。镜头语言全部来自于拍摄对象,所传达的信息因而真实可信,就好像故事正在我们身边发生。

纪录片是“发现的艺术”,是“采访的艺术”。按照我的理解,“发现”就是根据选定的拍摄典型,按照纪录片纪实手法策划和组织拍摄的运作过程;“采访”就是注重以拍摄对象的人物对话为素材主体,跟踪采访和抓拍记录人物同期声的过程。比如“激动”一词,在书面文字表达中,可以任意修饰,尽笔墨之所能。但在电视作品中,要表达一个人的“激动”,没有被拍摄者掏自肺腑的言语,没有手舞足蹈的肢体语言,没有夺眶而出的眼泪,任凭解说词天花乱坠,这个“激动”总显得苍白无力。可见,只要有了准确及时的记录,视听构成上可以不要一句解说词,便能将“激动”更深刻、更持久地留在观众的记忆中。

让原生态画面说话

电视纪录片的特点有三:从表现对象看,取材于真实的现实生活,以真人、真事、真情、真景为拍摄对象和表现内容;从艺术追求看,视真实性为创作的生命,既要反映表象的真实,更要揭示本质的真实;从表现手法看,以长镜头和同期声记录生活的自然形态,反对摆拍和虚构。所以,只有原生态的画面拍摄方式才是纪录片最常用的手法,也是纪录片创作的必由之路。

纪录片《大爱无声》叙述的是济南市皮肤病防治院麻风病房护士长刘振华三十多年如一日、默默奉献在麻风病人治疗护理战线上的故事。在刘振华给病人过生日一段场景中,镜头始终注重现场原生态画面细节的捕捉和拍摄。透过温馨的生日烛光,当刘振华把一块块哈密瓜递到患者手中的时候,在座的患者都不知道哈密瓜是什么,连同瓜皮一起吃了下去,边吃边念叨着:“甜,好吃!”此时,镜头所追逐的是一张张陶醉的笑脸。观众透过镜头看到这一段时,也深深感受到麻风病患者是多么需要关爱和帮助:如果医护人员不把水果剥好皮递上去,患者只能望果兴叹,因为他们是被麻风病菌摧残而失去了双手甚至四肢的特殊群体。一场本可以轻松愉快的生日座谈会,由于患者享受幸福显得如此艰难,观众在为患者感到怜悯和心酸的同时,也开始为刘振华的勇气与执著而感动。这些不干预现场、真实记录人间情感的原生态镜头,展现给观众的就是刘振华奉献给麻风病人的无声的大爱。

当然,让原生态的镜头语言说话,并不是完全不干预、不策划,否则只能导致低层次的“跟腚派”拍摄方式和导演思路,即被拍摄者干什么我就拍什么,被拍摄者到哪里我就跟到哪里。要知道,纪录片的拍摄也要像写文章一样,做到意先笔后,大处谋策划,细处谋纪实。

记录原生态画面需要注意几个问题:一是拍摄前要关注与主题相关的人物、事例、场景以及可能发生的情况,做到心中有数;二是拍摄中要注重抓拍大量的故事情节和素材,要有现场的敏感性和发现意识;三是确保镜头语言信息的完整丰富,即一组镜头提供给观众的画面、声音等各种信息能构成有用完整的故事段落,画面多变,采访到位,音响准确。

抓住同期声

纪录片的真实性来源于真实的画面和真实的声音。纪录片不仅要重视画面的拍摄,还要重视同期声音元素的表达。

纪录片运用同期声有什么作用呢?首先,它能够增强现场的真实感,把观众带入纪录片所表现的环境和氛围里,达到对真实世界的完整还原;其次,它可以增强节目的参与性和可看性,使节目不再是单纯的画面轮回和播音员解说。

《老槐树下邻里情》记录的是济南市槐荫区裕园社区党支部开展和谐社区建设的故事。30分钟的作品采用现场同期声和人物采访的手法,真实记录了社区党员群众以社区为家、共建和谐社区的感人故事,通片没有一句解说词。故事以一场社区运动会开场,中间贯穿着居民参与社区议事会、党员帮扶社区困难群众、社区老党员发挥余热办好黑板报等段落故事,以社区居委会主任刘云香的一段采访和一场社区老年文艺合唱队的演出作为结尾。刘云香如是说:“我们做了这么多的工作,其实就是五句话:让陌生的人彼此熟悉,让奉献的人受到尊重,让困难的人得到关爱,让劳累的人获得健康,让忙碌的人享受轻松。”随后社区老同志合唱团一曲高亢激情的歌声响起:“彩霞镀金边呀,夕阳红似火,银发飘飘歌声朗,共唱一首歌……哈—哈—哈—哈!”愉快的笑声荡漾在人们的心间,荡漾在和谐社区的上空。刘云香口才好,五句话高度概括了社区以人为本的和谐理念;老同志嗓音亮,一首歌真切折射出邻里文明和谐的手足之情。该作品之所以荣获全国第九届党员教育电视片观摩评比一等奖,原因之一就在于特别注重了同期声音元素的运用,给人以亲临其境、现场参与的真切感受。

同期环境声

同期环境声是纪录片非常重要的镜头语言元素。作为纪录片创作者,一定要注意弱化解说词这类理性元素的运用,而高度重视声音这种非理性元素。比如当我们听到这样的解说词:“街道上车水马龙,一辆辆汽车如接龙般排着长队,个别车辆违章抢道,致使十字路口秩序失控,车辆乱作一团。哎!我们的城市怎么了?难道说现代工业文明就是这样让人无奈吗?”电视画面虽然也显示出车辆你争我抢的场面,但是却没有汽车喇叭此起彼伏的嘈杂声。没有喇叭声疾,即使解说词写得再好,真实感、冲击力也难以到位。

纪录片之所以大量运用环境背景声音,是要通过声音和画面双重信息相互的作用,创造出一种真实感和现场感。那种传统的音乐垫底、一铺到底的做法,观众之所以不领情,是因为创作者忽视了特有声音传播特殊信息的功能,是对声音元素发挥作用的一种曲解。

总体来说,无解说纪录片的同期声,无论是人物采访、同期人物对话还是环境背景声,都是作品声音的重要来源,是对画面信息的重要补充,是镜头语言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无解说纪录片当中,画面与同期声缺一不可。

需要注意的是,“无声”是一种具有特殊效果的表现手法,在纪录片中通常作为恐惧、不安、孤独、寂静以及人物内心空白等气氛和心情的烘托。此时无声胜有声的场面有时具有更加强烈的艺术感染力。比如低头忏悔、泪水在眼眶中打转,虽无声,却有意,表明一个心灵正在幡然醒悟。但这种无声的场景在纪录片中不能太多,否则会减缓节奏,使观众产生烦躁情绪。

(作者为济南市委组织部远程教育中心干部)

猜你喜欢

原生态纪录片社区
社区大作战
3D打印社区
在社区推行“互助式”治理
纪录片之页
纪录片拍一部火一部,也就他了!
纪录片之页
原生态静宁苹果
“原生态”土榨油存安全隐患
论纪录片中的“真实再现”
“天籁”般的原生态自然之美——由《庄子·齐物论》观原生态自然之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