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释放阳光的热度

2009-05-13

关键词:电教栏目阳光

刘 淼 刘 然

一个人没了个性,就犹如一杯水,尽管透明,但却无味。同样,党建电视专栏如果缺少个性化元素,又不求新求变,那么栏目就会失去鲜活的生命力,其教育功能自然也会大打折扣。但是,要在党建电视专栏中融入个性元素,又实为难事。这不仅需要操作者把准政治脉搏,更需要领导者具备前瞻性思维。就这一点而言,沈阳市委组织部的党建电视专栏《七月阳光》一直充当了探索者的角色。在保持高度政治敏锐的同时,《七月阳光》也用一次次的创新展现出了自身极为鲜明的个性。

“善变”, 性格使然

要说《七月阳光》的个性,似乎首先想到的就是她的“善变”。按理说,这“善变”,也不算啥个性,让人捉摸不定、无从信任。尤其对于一档电视栏目,信任都没了,还谈啥观众。可《七月阳光》偏偏就凭着“善变”,既赢得了同行们艳羡的收视率,又得到了受众的认可。

1991年6月,《七月阳光》的前身——《党的生活》,正式落户在了沈阳市电视台。对于不熟悉电视运作规律的电教人来说,这无疑是巨大的转变。尽管有了更广阔的“舞台”,但压力和挑战也随之而来。独立承担策划、拍摄和制作任务所带来的苦与累倒是其次,关键是能否发挥出党建电视专栏应有的作用。专栏开播伊始,沈阳市电教中心把“教育”摆在首位,并且明确了“教育”的性质,既要注重党性教育、政治性教育,还要注重思想性教育。虽说节目的教育功能强化了,可栏目的收视率却直线下滑。显然,偏重教育功能,只给观众提供统一层面、同一程式化的“精神食粮”,使制作出的节目更像是板起面孔的说教,以至于受众产生了逆反心理。《党的生活》也因此进退维谷、深陷窘境。

节目的收视率都无法保证了,还谈何教育?于是,“求新求变”就成了党建电视专栏的唯一出路。不过,怎么“变”却成了问题。首先,栏目不能跳出党建工作这个框架,这样一来,框架就很容易变成绳子,把思想禁锢住,无奈采用“保守疗法”吧,这“变”又失去了意义;其次,《党的生活》已经有了一支基本“定型”的创作团队,在节目的制作上也有了较为固定的“模式”和“惯性”,能不能适应新的变化,也是个未知数。

应该说,只有懂得应变,才能最终实现改变。为此,沈阳市电教中心首先确定了“变”的原则,即“以党性为基,以百姓为本”。事实证明,改版后被定名为《七月阳光》的新栏目在形式上的确发生了很大变化,不仅增加了很多谈话类节目,而且还不定期将录制地点从演播厅搬到室外,搬到现场,搬到群众中去。比如制作大型访谈《不变的追求》时,《七月阳光》便把录制现场安置在了风景如画的新开河畔。几年前还是臭水沟的新开河,如今却绿树掩映、河水淙淙,强烈的现场感使在场的群众更直观地感受到了“劳模”为治理这条河所作出的巨大贡献。这种以受众的心理体验为出发点、以党性原则为落脚点的节目形式,因为在创作理念上突出了“人性化”诉求,因此很容易引起社会的共鸣,当然也就能收到更好的教育效果了。

除了在栏目形式上采取多样性外,《七月阳光》在节目内容上也积极求变。比如,在宣传对象的选择上,改变了过去宣传国企、机关和事业单位的优秀党员大张旗鼓,而宣传个体和私营等非公有制企业的先进人物就缩手缩脚的现象。四集电视系列专题片《振兴的生力军》和八集非公有制企业党建专题片《寻路》,都立足于用身边事教育身边人,让栏目的受众群体从党员干部扩大到普通群众,从国企、机关的先进分子,拓展到社会各领域、各阶层的平凡百姓。教育面扩大了、服务面拓展了,党员电化教育的优势也就自然发挥出来了。

“偏执”,行之泰然

除了“善变”,熟悉《七月阳光》的人,还知道她有个倔脾气。不过,《七月阳光》“倔”得有些怪——只跟自己较劲。

为了提高节目的收视率、扩大栏目的影响力,沈阳市电教中心近乎苛刻地给自己定下了这样一个目标——每期都要尽最大努力制作出富有感染力和震撼力的精品电视节目。这样的目标也为栏目的运作定下了基调,就是必须加强节目的深度报道。虽说《七月阳光》是每周一期播出,播出时间不过10分钟,有较为充裕的制作周期,但要做到每个节目都从思想的深度、广度和力度上挖掘到位,时间就显得有些局促了。首先,“要找到社会的亮点、热点和兴奋点”本身就殊为不易;其次,要把镜头拍好、拍足,以便后期制作之需,还必须深入基层反复拍摄。如果没有一股子“倔”劲,不消说拍出有影响的好片子,就连能不能成片都是问题。

当然,有原则是好事,为了原则“倔”一些也好理解,可有时为了一两个镜头也这样,就未免有些偏执的嫌疑了。去年,《七月阳光》拍摄制作了反映潘作良同志先进事迹的专题片。由于主人公已经过世,因此摄制组决定深入辽中县四方台镇挖掘素材。这一深入就是十几趟,有一次赶上了阴雨天,车陷住了,中心的素娟主任就带着大家往出推。等到了四方台镇,大伙儿都俨然成了“泥人”,弄得镇上的百姓都说:“你们自己跟自己较劲,是为啥呀?又不挣钱!”当制作完成的《百姓的事比天大》在《七月阳光》中一经播放,这个疑问便有了答案。潘作良同志的事迹不仅感动了无数的党员群众,在全社会也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搞党建电视专栏是一个苦活、累活,同时也是个细活。要是没有执著劲,没点倔脾气,凡事又不较真,那就吃不了这份苦,也很难创作出精品。而《七月阳光》正是因为她的执著,才成就了自己在受众心目中的位置。

“温情”, 追求自然

都说“文如其人”。《七月阳光》所展露出来的个性,也正是这档党建电视专栏创作者们个性的集中体现。“善变”给《七月阳光》带来了“新”;“偏执”给《七月阳光》带来了“真”;而《七月阳光》“温情”的一面则给社会带去了“暖”。可以说,沈阳的老百姓关心什么,《七月阳光》就关注什么;哪里有感人的事迹,《七月阳光》便走到哪里。

我们都知道,下岗再就业是改革开放的历史进程中不可避免的社会问题,更是不容忽视的党建问题。如果下岗职工中的党员能自主创业、带头致富,那么无疑会为这部分人起到率先垂范的作用。为此,《七月阳光》制作了一批片子。其中,反映党员常忠芬下岗后自强不息的人生态度和奋斗经历的专题片《传奇创业路》,给许多观众带来了思索和启迪,也“仿佛在下岗工人的心里点亮了一盏温暖的路灯”。

在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大背景下,《七月阳光》还及时推出了《和谐在社区》系列专题。一个个为百姓办实事、解难事的社区最基层服务者的形象跃然荧屏、温暖人心。《民情日记》是以一本社区书记的工作日记为线索,通过对煤气开栓、小区改造、帮助就业、扶贫帮困等几件小事的生动回忆,让温凤珍这个平凡的社区好书记形象深入人心。《红灯情》、《社区书记的一天》……《七月阳光》一直在努力捕捉温暖、感人的细节,也尽力用最真实的镜头向观众传递和谐的价值。

猜你喜欢

电教栏目阳光
“在党的阳光下茁壮成长”
走,出发!
关于栏目的要求
栏目主持人语
“大师问答Ask the Guru!”栏目问答精选(二)
栏目制,为什么这样红
走在阳光路上
电教使初中数学教学锦上添花
电教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
不算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