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小学生课堂问题行为的分析及管理策略

2009-05-12李明蔚

商情 2009年16期
关键词:分析策略

李明蔚

[摘要]小学生课堂问题行为是课堂教学管理的一大难点,不仅会影响课堂教学效率和学习活动的正常进行,而且还会影响学生的身心健康。因此,科学分析小学课堂行为的表现形式及引发因素,探讨矫正课堂问题行为的方法和调控课堂问题行为的策略,是保障小学生课堂学习纪律的重要屏障。本文将对小学生的课堂问题行为进行分析并探讨实施管理策略。

[关键词]小学生课堂问题行为 分析 策略

目前,小学生课堂问题行为已引起全社会的普遍关注。只有小学打好基础并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在以后的学习中才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教师应针对问题行为,解除学生的心理压力,挖掘闪光点,使小学生在生理和心理方面获得最佳发展。

培养合格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是我们人民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而目前小学生的年龄普遍较小,心智发展还不成熟,由此会引发出很多的不仅是课堂上的问题行为,所有这些都需要引起特别关注。

一、小学生课堂问题行为的界定

课堂问题行为是指在课堂上发生的违反课堂规则、妨碍及干扰课堂活动的正常进行及影响教学效率的行为。这样的行为不仅影响学生的身心健康,而且常常引起课堂纪律问题。我们有必要对学生的课堂问题行为进行细致的观察和分析,采取有针对的管理策略,减少问题行为的发生,确保课堂教学活动顺利有序的进行。

课堂问题行为的出现不仅仅只局限于问题学生身上,优秀的学生也会出现问题行为,只是频率和严重程度不及问题学生,而且他们的表现形式也不尽相同。

二、小学生课堂问题行为分类及表现形式

国内外学者从不同角度对课堂问题行为进行过分类,例如,美国的威克曼把破坏课堂秩序、不遵守纪律和不道德的行为等归纳为扰乱性的问题行为,把退缩、神经过敏等行为归纳为心理问题行为。

我国心理学家从学生行为表现的直接倾向,把学生的问题行为分为两大类:一是外向性问题行为,这是直接干扰课堂正常教学活动的攻击性行为。二是内向性问题行为,这是不易察觉,对课堂教学活动的正常进行不构成直接威胁的退缩性行为。

小学生课堂问题行为表现,在实际课堂里是屡见不鲜的,只要我们饱含爱心和耐心,运用一定的心理学知识,对有课堂问题行为的学生进行心理干预,就一定会把课堂纪律维持好,课堂管理效率也会得到相应提高,从而促进学生在心智方面得到很大发展,课堂问题及时得到纠正,小学生的学习才能步入正轨,为以后的继续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小学生课堂问题行为产生的原因

小学生在课堂上发生的问题行为,是由课堂内外诸多因素共同作用而形成的,综合起来有三方面的原因:

(一)学生

1.寻求关注的需要

在我国的教育情境下,学校的主流文化是对学习成绩和对学校和班组规范的服从。有些孩子进入了学校之后,在学校这种环境下如鱼得水,能够获得教师和同学的喜爱。

2.认知能力

当班中学生认知水平参差不齐时,教师在教学中常常会顾此失彼。一些早进入形象运算思维的学生,一般的教学要求已无法满足其需要,他们总喜欢在教师提问时未经允许就抢先说出答案,甚至在课堂上公然指出教师的错误,让教师难堪。

另一些仍停留在具体运算阶段的学生,对每个知识点都需要反复讲解和练习才能够接受。

3.意志特征

有些学生的问题行为并不是故意的,只是不能自觉的自我调控。小学生活泼好动,时常会被课堂上的一些无足轻重的事情或事物所吸引。

4.个性因素

一般来讲,外向性格的孩子在课堂里往往喜欢和同学进行交流,喜欢讨论,对热烈的气氛不会觉得是干扰。

(二)教师

1.教学不当

指教师由于备课不充分,缺乏教学组织能力,或表达能力差而造成教学失误,进而引起课堂问题行为。

2.管理不当

这可能是教师引起课堂问题行为的最主要因素。这方面最突出的问题是教师对学生的问题行为反应过激,滥用惩罚手段。这种失当的管理方法往往会激化矛盾,产生“病原体传染”效应。

3.丧失威信

在学生心目中失去威信的教师是很难管好课堂的,丧失威信也是多方面的因素造成的。

(三)环境

1.家庭的影响

家庭结构、家庭氛围、父母的教养方式等,都会影响学生课堂问题行为的产生。

2.社会的影响

社会的不良风气、媒体传播中的暴力、色情、凶杀等信息,都会使一些学生出现模仿行为,这些行为也常延伸到课堂中,影响教学活动。

3.教室的影响

教室内的布置杂乱,墙壁的色彩过于强烈和鲜艳,容易使儿童在课堂上兴奋好动,注意力分散,不专心听讲。

四、解决小学生课堂问题行为的策略

任何课堂问题行为都涉及三个要素:行为的主体,行为发生的时间及行为的性质。对这些因素的了解和明确有助于教师问题行为进行正确的归因,同时针对具体问题制定和实施多样化的干预策略,以保证决策的公正性和有效性。

(一)课堂问题行为处理对策

1.预防策略

预防策略是指在问题行为发生之前,采取预防性措施避免或减少问题行为产生的可能性,防止不必要的问题行为,使问题行为没有产生的机会和条件。首先,教师在新学期开始时要提出具体的课堂规范和要求,形成师生共同遵守的课堂规则。第二,课堂教学要有趣,教学方式要民主平等,创造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第三,教师要不断提高自身科学文化素质和道德素质,努力维护自己的权威形象,从而有效的预防问题行为的发生。

2.调控策略

一是间接调控,积极鼓励学生的良好行为,这些良好行为受到鼓励就会得到强化并巩固下来,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抑制或终止问题行为的发生。二是直接调控,教师可以用眼神、停顿等信号提醒和警告有问题行为的学生。

3.改正策略

有分寸的必要的惩罚是有一定效果的,但也会诱发逆反心理,甚至更加强化问题行为。与惩罚相比,奖励的矫正作用远远大于惩罚,应当以奖励作为矫正问题行为的主要手段。

(二)课堂问题行为矫正技术

1.强化。根据操作性条件反射原理,如果在一个特定的情景中,某人做某事之后,立即给他一个积极强化物,那么,当他下次遇到相同情境时,就很可能再做相同的事情。

2.消退。行为矫正专家认为:人类的不良行为都是不良的条件强化作用的结果,如果取消这些不良的强化物,不良行为就会自然消退。

3.暂停。这种方法是使问题学生在一段时间内得不到对目标行为的任何强化,从而消除或降低问题行为的发生。

4.团体偶联。也叫后果承担,只要班级或小组中有一位同学违反了纪律,整个班级或小组都要受到惩罚。

5.积极地练习。所谓积极地练习就是当学生出现问题行为时,教师不是简单的进行批评或是惩罚,而是让其做正确行为的练习。

(三)新课改下课堂问题行为管理策略

1.将一般要求变为课堂程序和常规

实践证明,教师适时地将一些一般性的要求固定下来,形成学生的课堂行为规范并严格监督执行,不仅可以提高课堂管理效率,而且会增强学生对课堂教学的认同感。

2.搭建参与探究,展示成功体验的平台

新课程改革要求教师在教学中给学生搭建参与探究,展示成功体验的平台。要引导学生自己去发现、体验和品味,从而获得情感上的认同。

3.课堂纪律的调控与民主和谐气氛的创设

在新课改中提倡学生自由辩论、允许学生中途插话打杈,重视学生的合作讨论与交流,要求为学生创造民主、宽松、和谐、愉悦的气氛。这样,有利于学生提高学习的积极性,有利于学生良好个性的发展。

4.适度的表扬与适度的批评

一味的批评和表扬都不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教师要善于发现学生的思想火花,给予及时适当的鼓励,让学生的积极性得以发挥,兴趣得以调动。

五、结论

课堂问题行为自始至终都存在,只不过是以前没有得到我们的关注,而今随着教育的普及和社会的发展,人们有更多的时间去了解课堂问题发生的原因并采取措施去预防它。在实施课堂问题管理中,无论在理论上或实践上都有较多的问题需要研究和探讨。要实施这一工程,需要更新教育观念,端正教育思想,从世界的角度,以未来的眼光,按现代教育的标准,精心的组织安排好各种教育活动,多层次、多形式、多途径地开展课堂教育。可以预见,随着经济建设和社会生活现代化步伐的加快,我们在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德育的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的探索中,必然会彻底发掘青少年课堂教育在教育中的特殊价值,并给予应有的地位,使我国青少年成为素质好、能力强、身心健康的一代。

参考文献:

[1]崔英锦.小学生课堂行为及思考[J].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2003,(11).

[2]杨传林.人际关系模式与课堂行为管理[J].山西医学教育,2006.

[3]安珑山.课堂管理研究二十年[J].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10).

[4]张彩云,申继亮.小学教师对学生课堂问题行为的认识[J].教育科学研究,2007,(4).

猜你喜欢

分析策略
民航甚高频通信同频复用干扰分析
分析:是谁要过节
我的手机在哪?
回头潮
高考数列复习策略之二
Passage Four
基于均衡分析的我国房地产泡沫度分析
Units 13—14解题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