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珠三角企业外迁引发港口变局

2009-05-07

物流 2009年3期
关键词:货源内陆珠三角

鲁 甲

珠江三角洲企业外迁引发的连锁效应,周边港口物流需要重新审视未来的发展与定位。

近年来,珠江三角洲外向型经济的高速发展带来物流量的大幅增长,对港口提出的需求越来越大,有关专家预测,2010年和2020年珠江三角洲的外贸集装箱生成量将分别达到2500万标准箱和3400万标准箱以上,内贸集装箱生成量将分别达到225万标准箱和360万标准箱以上,充足的货源足以保证珠江三角洲及香港港口的发展。

在国内经济新的一轮发展中,珠江三角洲企业外迁无疑是一个热门话题。从2003年开始,已陆续有外资企业迁出珠三角的传闻,到2007年就有部分企业始外迁。珠三角企业外迁对港口运输的影响究竟有多大?最近的香港“今日托运人”报道对此提出相关建议供业内人士参考。

企业外迁的两种方式

珠三角企业外迁其实有两种情况,一是企业从珠三角迁到广东其它地区;二是企业迁到广东以外地区。目前珠三角企业外迁两种情况兼而有之。以深圳为例,企业外迁的迁往地点,在广东省内集中在东莞、惠州、中山、河源等地,凡是外迁的企业,多往湖南、江西、江苏等地迁徙。因此,到目前为止,广东全省难以统计企业外迁的数量,对企业外迁的影响也有不同的解读。据中国香港工业总会最新的一份调查,港商在珠三角投资的工厂共有57500家,其中有37.3%的港资企业计划将生产基地从珠三角迁出;广东省外经贸厅在深入珠三角调研后则认为,2007年广东省搬迁的外商投资和来料加工企业仅244家,而目前珠三角仅港资企业就达43000家。

不管如何解读这些相互存在差异的调查结果,有一点是肯定和明确的,即中国珠三角企业外迁已不是个别现象,而是有组织、较大规模的集体行动,且外迁的企业集中在纺织、服装、鞋类、玩具、塑料制品、家具、电子元器件等行业。因为经济结构的调整、产业结构的升级换代,技术含量高、产值高的企业取代劳动密集型和产值低的企业是经济发展的必然规律,这些行业的企业外迁也就不可避免。

五大外迁原因

企业外迁一般分为三类,一是生长型企业由于受土地资源等因素而外迁;二是由于产业结构调整而导致的企业外迁;三是由于政府服务跟不上而导致企业外迁。三类企业的外迁主要原因归结为以下几点:

第一,新劳动合同法的出台,提高了用工成本。2007年9月1日起,劳动力密集型企业最为集中的东莞市,工人最低工资标准从574元/月提高到了690元/月;从2008年4月1日起,最低工资标准又要提高到770元/月。劳动力成本的逐步上升直接导致招工困难和人才流失。

第二,原材料降格上涨,提高企业成本。物价的上涨,尤其是原材料的上涨,让珠三角不少企业利润难以维系。2007年制鞋企业的原材料价格上涨了30%。有类似遭遇的劳动密集型行业还有家具业。2006年5月板材开始涨价,到当年8月,板材价格涨幅累计达到了40%-50%,2007年板材的价格继续上涨。

第三,缺电、缺土地,限制企业发展。在珠三角,一些大中型企业的增产扩产,也因土地资源缺乏和电力供应偏紧而受到严重影响,一些项目被迫转移到其它地区。2006年10月深圳市的一份调研报告显示,在工业总产值上亿元的32家外迁企业中,外迁原因排在首位的是在深圳用地需求无法满足,选择该项的企业有20家,占62.5%;排在第二位的为“深圳的房地产价格/厂房租金太贵”,选择该项的企业有16家,占50%。

第四,环境保护对企业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随着珠三角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升级,环境保护对企业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一大批通过高污染和低廉劳动力价格水平谋利的低端制造业,不得不另寻出路。深圳市的统计表明,外迁企业中“三来一补”企业和三资企业数量所占比重较高,二者合计为69%。

第五,当地政府和相关组织提供的服务规范和质量跟不上。必须指出,所谓企业外迁,跟当地政府和组织服务不达标是一个重要原因。例如深圳模具产业集聚基地从2002年开始提出申请,耗时长达四五年之久,直到2007年8月才批准动工,这其中除了土地限制外,市、区、街道之间的协调不力,是项目进展缓慢的重要原因。

外迁对港口的影响有多大

从近期来看,企业外迁对港口的影响不明显,但从长远来看,会对包括香港、深圳、广州等港口在内的珠三角各个港口的吞吐量均产生一定的影响。据分析,企业外迁分自主外迁和引导性外迁,对于引导性外迁的企业,可以对货源进行跟踪,以优质的港口服务吸引货源,这方面对港口集装箱箱量的影响微小;自主外迁的企业由于货源转移情况不同,对港口的影响也就不同,有以下两种情况:

第一,企业外迁至如宁夏、甘肃等偏远省份,一般这类箱源就远离珠江三角洲地区,直接造成港深穗三港的箱量有所下降。

企业外迁至如湖南、广西、江西等相邻省区,一般这类箱源仍旧有部分可以被港深穗三港吸引,但在广州港口成本低的情况下,香港和深圳港口面临一定的竞争。

第二,企业外迁至广东本省,对于港深穗三港之间存在一定的竞争,粤东的箱源主要被深圳港口吸引,但对于高效率高要求的货源,部分要被香港港口吸引;对于东莞周边的货源,深圳港口和广州港口之间存在一定的竞争。

第三,企业外迁至越南等地的货源给港深穗三港的箱量也会造成一定的影响。

跟踪港口货源

在产业结构调整的条件下,部分企业外迁是趋势,对于这类企业,政府应采取相关的举措,引导其外迁。2008年5月24日,广东省委、省政府出台“关于推进产业转移和劳动力转移的决定”及七个配套措施,其中关于产业转移的主要目标是,力争到2012年,珠三角地区的功能水平显著提高、产业结构明显优化,东西两翼和粤北山区在办好现有24个产业转移工业园的基础上,再规划建设1-2个大型产业转移园,形成一批布局合理、产业特色鲜明、集聚效应明显的产业转移集群。政府加大资金扶持力度,从2008年到目标年2012年之间,广东省政府每年安排产业转移园区发展专项资金15亿元,重点产业转移园区专项资金15亿元,产业转移奖励资金5亿元。目前东西两翼和粤北山区与珠三角地区已合作共建24个产业转移工业园,这种政府主导的产业转移,可以跟踪货源,采用优惠的政策以及相关的措施吸引货源到港口。

打造珠三角“内陆港”

目前,珠三角港口的外贸航运市场竞争格局并没有发生根本的变化,主要还是深圳和香港港口为主导的大港之间的竞争。但对于珠三角港口群来说,外部环境正在不断的发生变化,广西北部湾、上海、宁波-舟山等周边港口群的兴起,将削弱珠三角港口群的竞争力,分流一部分货源。

对于珠三角港口群来说,未来的威胁主要来自于两个方面:一是美国经济放缓,世界上新兴经济体的兴起改变了世界贸易的流向;二是珠三角产业升级,货源地日益远离港口,货源选择港口的不确定性因素在增加。如何共同把珠三角港口集装箱航运产业蛋糕做大,吸引货源走香港、深圳、广州港口是当前面临的一个重大挑战。随着货源地大量的往更内陆的地方迁移,其必然会衍生出港口功能前移的需求。信息系统前移、通关系统前移既是货主的要求,也是港口竞争发展的需要。打造一个提供信息服务、通关服务、内陆堆场等一体化服务的珠三角“内陆港”是历史发展的结果。

“内陆港”的建造涉及两地海关、当地政府的支持等多层次、多方面的合作,单靠港口企业本身来推动“内陆港”的建设,困难相当大。“内陆港”建设应在政府的大力支持下,采取有效措施,以在未来的发展中保持竞争优势。在“内陆港”的建设方面,广东起步较晚,北方众多港口早已开展“内陆港”的打造;南方港口中,厦门等也在江西省积极发展“内陆港”。一旦先于深圳、广州建立“内陆港”,厦门港将会分流珠三角港口的不少货源。综合目前的现状来看,深圳、广州港口需要加快打造“内陆港”,而港口企业如能在政府的支持下,在江西、湖南、珠三角内陆城市等地打造“内陆港”,珠三角港口群的竞争力将进一步提高。

猜你喜欢

货源内陆珠三角
黑河中游内陆沼泽退化湿地芦苇栽培技术研究
驮背运输货源市场分析研究
甩开这14个“货源”,也该起飞了...
从香港恐怖片看中国内陆形象的演变
培育开放型服务业发展新优势的重点领域探讨
珠三角,2012
交锋
生意找忙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