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眉山三苏祠游

2009-05-05李俊主

都市文萃 2009年1期
关键词:假山东坡苏东坡

李俊主

好一座古墙、水渠紧紧环抱的古祠堂,远联峨山,近傍岷水,坐落于眉山城内西南隅。它是北宋时期著名文学家苏淘、苏轼、苏辙父子三人的故居,明洪武元年(公元1368年)改建为三苏祠。因苏氏一门三杰雄视百代,使这眉州古祠早已远近闻名。这不仅仅是由于它具有一般名园动人的风姿,尤其是它还藏有苏氏大量的文物珍品。所以,从明代以后,不知有多少骚人墨客来这里饱览了奇巧的景色,吟出了优美的诗篇:不知有多少高人雅士来这里留下了永久的楹联,拓出了珍贵的字画。近年来,来华观光的外宾和眷恋祖国的归侨到这古祠游览的,更是络绎不绝。

我和朋友随着南来北往的游客相携跨进了三苏祠。进入祠内,迎面是两棵高大的银杏,巍巍然站立在殿门的两旁,冠盖相接,千枝万叶,遮天蔽日,宛若两把巨伞,据传为清代所植。

银杏冠盖之下,绿荫掩映之中,由数十盆奇姿异态的盆景镶边的通道直达殿堂正门。“一门父子三词客,千古文章四大家”的楹联灿然夺目。跨进门去,就好像走访苏府,拜谒文豪似的,令人顿有超脱时代、回溯往古之感。端庄的殿宇,改建于明洪武元年,几经修葺,宛然新建,檐角欲飞,画栋雕梁,耀人眼目。这殿堂内,原有三苏父子三尊高大的彩色塑像,唯妙唯肖,栩栩如生。可惜在“文革”时期被毁掉了,谁不叹为恨事?且喜胜地逢春,很快就要为三苏重塑金身了。眼下,殿内虽无三杰塑像,但匾对颇多,皆富诗情画意。巨型木刻珍品如清代眉州直牧冯会所作的《三苏图》,明代仇英所作的《东坡笠履图》,形象逼真,^扒寻味。还有很多当代名家的诗画,丰富多彩,使人流连。殿前两旁的东西厢房,也陈列着大量元、明、清以及当代的名人字画。殿堂对面是东西两座碑亭,东亭内存有苏祠立祠记祀碑,西亭内存有难得一睹的东坡手迹石碑。古今过客,于此拓字者不胜其数。

大殿后是启贤堂、木假山堂、洛美堂,鳞次栉此,堂廊相接。启贤堂前,有三株井立的珍贵的金银桂树,黄的如金,白的如银,花团锦簇,缀满枝头,金风徐徐,飘来浓香四溢,游人都禁不住合掌叫绝。这是后人为追念三苏父子的文章“天香云外”而专门培植的。邻近那棵并蒂丹荔,已有三百多岁了,依然亭亭如盖。这株并蒂丹荔沿于东坡33岁离家时,与其亲友手植荔树送别待归的故事。东坡曾为诗云:“故人送我东来时,手栽荔子待我归,荔子已丹吾发白,犹作江南未归客。”而今古祠复苏,丹荔仍秀,东坡先生该回来了!思念着东坡先生,步入启贤堂内,堂内存有东坡先生的书法影印手迹和珍贵碑文的拓本。东坡先生的书法实在是气魄雄奇,出入百家,自成一派。人们见了,不能不情思飞动,浮想联翩。来往游客,或诵“赤壁”之赋,或歌“大江东去”之词,纷纷沉醉于一代文豪翰墨馨香之中。

启贤堂的背后是木假山堂。这是清代康熙四年(1665年)本于苏氏故宅的木假山而设置的。原老采家中蓄有木假山三峰,并撰写了《木假山记》和诗。因老采珍爱此山,父子三人于宋仁宗嘉祐四年十月离家赴京城开封做官时,将木假山运至京城所居的南固庭前。当时著名诗人梅圣俞固爱此山而有韵赞。后来陆游等人也多有木假山的题咏。我站在木假山堂前,诵诗读文,观山看景,品赏那三峰突起,峭然挺拔,直刺苍穹的态势,顿使我神思飘逸,无限感怀。

未假山堂的右前方是云屿楼,始建于清光绪三年。因有三分水,二分竹,故文有“岛居”之称。此楼面-临大池,万竿绿竹掩护。前有石砌睢栏围成的无水方池,置有奇花异草的盆景,游人到此,甚觉别有天地,兴致为之猛增。尤其在云屿楼头,凭栏眺望,峨眉之姿,古祠之丽,远景近景,尽在一览之中。俯瞰那抱月亭前一汪澄碧的池水,映看天光,白茫茫的,真像一幅巨大的白练。

西去数十步是披风榭,这是清光绪二十四年仿南宋时期眉州城内环湖中的披风榭重建。爱国诗人陆游有词云:“故乡归来要有日,安得春江变酒从公倾!”足见对苏东坡仰慕之忱。而今披风榭后虽无春江,但却有赛过春江的一块数亩方塘,名日瑞莲池。登临披风榭,坐定飞来椅,只觉得阵阵凉风拂面,股股譬香扑鼻。抬眼望去,好一片绿的海洋!莲花刚刚开过,剩下一池莲叶、莲蓬。池水是绿的,莲叶、莲蓬也是绿的,绿得那么深,绿得那么美,连池上的天空、云朵也染上蔚然深秀的色彩。我,简直醉了!尤其是那坐落在半池之中的构思精巧、古色古香的飞檐尖顶亭子。由长廊连接东西,变成一个通道,时时有游人经过,或坐于亭上观景,亭子和游人都好像浮在绿海上。纵在冬春季节。满池荷莲隐匿后,速池上的景致也够使人动情的:亭子、长廊、朱栏、游人,通通倒映水中,但遇一阵风过,池面一时闪动,水中倒影顿时会变得更多、更可观了。东坡有诗云:“乱我须与眉,变为百东坡。”据说这亭子即据此诗而遣,名日“百坡亭”。但我想,后人建造百坡亭,恐有更为深远的意叉。即激励后辈儿孙追赶和超越苏东坡。在文学艺术上有更大的建树。三苏故地,物华天宝,不该只出一个东坡,应该出十个、百个东坡。

百坡亭西端池畔,有座近年来新造的碑亭,虽是新造,但却具有古建筑的特色:所辟两门如亭,檐绕龙风浮雕,朱栏和窗棂着色讲究,两副楹联:“木假山堂怀旧柏,瑞莲池畔读遗碑”“亭上雄文凿青石,槛前修竹忆南屏”,十分醒目,令人触景生情。亭内有珍贵的马卷碑、柳州碑等。石碑林立,碑文甚美,奥书、行书、草书兼备。往来游客,深受感发,往往奋袖出臂,挥指描摹,迷恋其间,良久不去。

跨弓桥,过小渠,抬头可见一亭建在三水汇集的圆池中央,名日鱼亭。鱼亭北面的弓桥之下,浓密的树荫之中,一亭如船,名日船坞,浮于渠水之上。从船坞岸上的桥头,向西极目,可见百花圃、式苏轩、八角亭、半潭秋水,都在竹树掩映之中。近处有一块八角小池,名日洗砚池,相传为东坡兄弟青少年时期写字、作画、为诗、为文后洗砚的小水塘。这池中水与别处不同。碧绿得发黑,然而又是洁净得闪亮,真如一块碧琉璃。人在池边,影在池中,令人感到“茫然不悟身何处,水色天光共蔚蓝”,委实是一幅淋淋漓漓的水墨画!我忽然想起苏东坡的有名譬喻“雪泥鸿爪”,不自觉地去寻觅苏东坡兄弟二人在此洗砚所留下的故迹。可惜人世沧桑,故迹已不复存在了。但这洗砚池本身就是东坡兄弟留下的故迹。看它池水尚墨,甚感“源远流长”四字的含义。

游兴未减,不觉月已东升,只好依依不舍地告别了三苏祠。不知是谁情不自禁地朗诵起苏东坡的诗来:“暮云收尽溢清寒,银汉无声转玉盘……”仰望天上的明月,勾起我多少退思啊!“古人不见今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苏轼一生反复歌颂过的明月,把我和他联结在一起了。

猜你喜欢

假山东坡苏东坡
妙语尝酒肉
苏东坡问路
早春欣见海棠绽
定风波
千年英雄苏东坡
苏东坡学无止境
东坡画扇
调皮的小猴子
假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