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应用的思考

2009-05-04高轶俊

中国教育信息化·基础教育 2009年4期
关键词:现代远程教育农村中小学发展

贾 巍 高轶俊

摘 要:应用是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以下简称“农远”)的核心,但目前农远设备使用率较低,影响农远应用的因素较多,笔者认为,除了考虑农远系统本身的管理、技术、资金、资源、培训等因素外,更要关注其所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土壤”——农村和农村教育。于是,本文从农远应用环境的视角出发,着重分析了农村教育中制约农远应用的现实问题,并对农远的应用导向进行了探讨,以期对农远的应用和发展有所裨益。

关键词: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应用导向;发展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3-8454(2009)08-0015-05

一、应用的困惑:农远设备不足却又闲置

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是通过教学光盘播放点、卫星教学收视点、计算机教室三种技术模式,将优质的教育资源从城市传递到农村中小学校,促进城乡教育资源共享,提高农村教育质量和效益,实现城乡教育的均衡发展;同时培训农村党员干部,为农民提供经济、市场信息和实用技术,促进当地社会经济发展。从2003年起,通过5年的建设,中央和地方一共投入了111亿元,其中中央投入50亿,地方投入61亿,到2007年底全面完成建设任务,[1] 覆盖全国农村中小学大概36万所,有1亿多的农村中小学生共享优质教育资源。在肯定伟大成绩的同时,我们应当明确如此耗资巨大的工程只是为农村中小学搭建了“三种模式”的硬件平台,如何确保它的有效应用、发挥它的效益、实现农远的持续发展,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重大课题。

农远的根本目的是应用,只有应用才会实现城乡教育资源共享,提高农村教育质量和效益,实现城乡教育的均衡发展的目标。为此,国家和政府作了大量的努力,设机构、组队伍、建资源、筹资金、做培训等,然而收效甚微:一方面,设备不足不能满足教学需要,“你用,其他教师就得歇着”;另一方面,不少学校的农远设备却处于闲置状态,使用率低下,甚至一些农村学校领导和教师坦言“根本没有使用”。 当前农远的应用并未真正走进日常的课堂教学中,在某种程度上它仅仅是公开课或示范课的装饰品。

农远的应用是否走进了一种“怪圈”——设备不足却又为何闲置?当前教师为什么在日常教学中较少使用农远设备?阻碍农远应用的深层次原因是什么?

笔者认为:我们是需要先进的设备,需要先进的教育理念,但我们更需要先进的教育文化和培育先进教育文化的土壤。农远从外延上是技术支持下的改善和提高农村教育环境及质量的教育活动,其内在本质是基于信息技术的先进的教育文化,[2] 它所蕴涵的先进的教育理念、教育思想和教学手段如何很好地融入现行的农村教育体系中,如何更好地形成一种应用的文化氛围,除了考虑农远系统本身的管理、技术、资金、资源、培训等因素外,其所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土壤”——农村和农村教育不可忽略。农村和农村教育中既有对农远应用的有利因素,也有其不利因素,农远的任务就是“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从而实现与其应用的环境之间的友好交融,实现农远、农村和农村教育的多赢。为此,本文从当前农村教育发展中的普遍问题出发,着重分析农远应用和发展面临的不利因素,力争寻求农远应用新的突破。

二、应用的环境:当前农村教育面临的现实问题

1.升学为主,结构单一 ——当前农村教育的主要特征

农村教育应该包括基础教育、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但是目前农村教育结构单一,基本上还是以升学为目的的基础教育为主。长期以来,由于受到社会、制度、文化思想等种种因素影响,我国农村教育的办学模仿城市普通教育,是以城市为中心的价值取向,升学应试教育是主流,而职业技术教育、成人教育门庭冷落,没有受到足够的重视,重应试升学轻技能教育,“小学——初中——高中——大学”是绝大多数农村孩子的“成才”之路,高考目前还是很多人改变命运的最好方式,是社会阶层变迁的关键所在,“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局面还没有根本改观。

2.应试为主的课堂和教育的“相对过剩”—— 农村教育结构单一导致的两大问题

这种升学为主的教育,一方面,它导致了长期以来以升学为目的的农村课堂文化精神和“传道、授业”的教师行为文化的盛行:农村的课堂文化在很大程度上以升学为目的和价值取向,在这种价值取向下,有了“领导苦抓、教师苦教、学生苦学”的“三苦”精神,有了急功近利的、以追求考分与升学率而牺牲学生的综合能力为代价的应试教育,有了以升学率为主的单一的评价制度,有了一切为应试服务、为应试让路的文化氛围;另一方面严重脱离了农村社会和经济发展的实际,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教育的“相对过剩”:一部分人跨过了这个“独木桥”,接受了城市文明的洗礼,却很少有人愿意回到农村建设他们贫瘠的家乡,而另一些是被挡在高考门外的无一技之长而待业的初、高中毕业生。

3.机遇与挑战并存——农远该如何作为

升学为主的教育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农远的应用,一方面,学校对教师的年度考核一般都是以学生的考试成绩为主,教师将主要精力和时间都放在短期内学生成绩的提高上,没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学习信息技术方面的知识和技能,教师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普遍较低;另一方面,在应试价值观念的直接操纵下,在此种文化氛围的压抑下,教师作为教育过程的实施者对农远的实践望而却步,浅尝辄止,他们往往不敢承担由于教学方法及手段的变革所引起的成绩波动的后果,因而农远所蕴涵的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手段难以得到真正落实。正如某些教师所说“谁敢把成绩放下,去搞那东西(农村远程教育)”。

应试教育使得农远的开展举步维艰,那么“应试”是罪魁祸首吗?当我们把矛头指向“考试”,要求“淡化成绩” 时,冷静地想一想,在目前,除了“考试”,似乎又找不到更加公平的方式。对于大多数农村的学生而言,目前很多人还是期望通过高考来跳出农门,改变生存状态,改变命运,“以人为本”被赋予了新的含义,“考试”对于他们还是比较公平的途径。“成绩”让人欢喜让人忧。“成绩”也许不仅是学校领导们在“翻来覆去地研究讨论”的问题,也是教育界多年来探讨的一个难题。从上世纪90年代对“高分低能”的批判到现在实施素质教育及新课程改革所面临的阻力,其主要原因就在于“成绩”,为“成绩”所困,但似乎又难以摆脱它的束缚。[3]

因此,农远的实施是为了“走进课堂,面向学生”,那么通过三种技术平台将优质的教育教学资源送往农村,但资源进课堂的“最后一公里”的问题是我们面临的最重要的也是“最艰难的领域”,面对应试为主的课堂、农村教育的结构单一,农远该如何作为?笔者认为,我们应从农村教育的实际出发,正确引导农远的应用,为此,我们有必要对农远的应用导向问题进行探讨和研究。

三、应用的导向:农村远程教育发展的策略

农远的根本目的是应用,只有应用才会有农远的发展,只有应用才能促进农远的发展,只有应用才能实现农远的发展,而应用不是盲目的应用,必须有正确的导向,明确应用导向是农远发展的战略性突破。“导向”即指导行动和发展的方向。“应用导向”即以应用为发展方向。[4] 农远的应用导向就是以农远的应用为发展方向,从农远的应用环境的实际和需求出发,正确定位农远,整体把握应用方向,不断探索和挖掘应用的潜力,提供相应支持,从而为农远的持续发展培育新的方向。农村远程教育发展的策略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来理解。

1.应用要以解决实际问题为方向

农远工程是一项系统工程,农远要实现与外部环境及农远工程内部诸要素之间的融合和协同,农远的应用必须将与农远发展密切相关的内外因素看作一个整体,“把关注点放在技术、人和他们的实践活动之间的联系上”,以农村和农村教育所面临的典型的、具有普遍意义的、阻碍农村社会发展的关键性问题为突破口,思考农远能为之做些什么。[5] 只有立足于实际问题的解决,农远才能发挥它应有的功能和作用,才能实现它的价值,才能得到认可和足够的地位,才能赢得更多的支持,从而走上健康持续的发展之路。

目前,农村教育以升学为主,教育结构单一,体制僵化,已经成为制约着农村和农村教育的发展的关键性问题,对此,农远应输送什么样的资源?如何引导农远的应用?如何看待农远与当前农村升学为主的教育之间的关系,是重复、互补还是变革?

在农远应用初期阶段,农远作为辅助的角色,服务农村教育特别是基础教育需求,是主要选择。面对以升学为主的基础教育,农远的实施和发展不能绕开考试。对于未来中国教育信息化将向什么方向发展,余胜泉博士认为,应该是定位于“能够使学生的综合素质有所增强,同时也能够使学生的考试成绩有所提高,这样比较切合中国的实际”。[6] 同样,笔者认为作为农村基础教育信息化的农远将城市里的优质资源送向农村,正在改变着城乡资源分布的不均衡性,这种改变在当前应该更多地注重提高农村孩子的综合素质和考试成绩以及促进农村教师的专业发展。比如,通过设计贴近农村学生生活、贴近学科知识的情境性资源,发挥信息技术优势,服务于农村学生课外学习,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从而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同时,资源建设还应要着眼于农村学生的课堂实际,经过良好的设计,增强教学效果和质量,提高他们的学习成绩;另外,也应该通过农远为农村教师的继续教育提供良好的资源和平台,使他们逐步从基于资源的教学转向基于资源的学习,从而促进他们的专业发展。这样一来,一方面,使教师们感到农远是“雪中送炭”,不是“锦上添花”,至少在目前有利于促使设备真正地利用起来;另一方面,从教育行政部门到学校,配合科学的评价机制,从制度和政策上逐步地引导和推进农远的应用。

同时,加强资源整合,建设农村信息化公共服务平台,普遍开展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并着眼于改革农村教育不合理的结构体系。

依托农村中小学,整合各种涉农信息化资源,加强与各有关部门的协调与配合,建设农村信息化公共服务平台和综合服务机制,在服务教育教学的前提下,发挥“一网多用”、“一站多用”的服务功能,普遍开展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和农民实用技术培训,为当地经济和社会发展做出贡献。

农村教育除了让农村学生获得个人社会阶层上升的通道之外,还要承担起全面培养适合农村、热爱农村、建设现代化农村的高、中、初级优秀人才,多方增加农村教育的出口,培养农村学生的多种技能,使之同时拥有升学、就业、致富的多种机会。[7] 因此, 随着农远应用的深入,改革农村教育不合理的结构体系,推动农村基础教育、职业教育、成人教育的发展,发挥农村远程教育平台对农村社会发展的综合性服务作用是其重要使命。笔者认为,立足于农村的农远就有了两个面向——城市和农村。面向城市是指:为一部分农村子女升学走入城市打基础;为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第二三产业转移而开展技术培训等。面向农村指:为一部分未升学的待业的初、高中毕业生提供职业教育;传授现代农业科技知识,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等。

2.应用需要行政为主导,需要建立科学的导向机制

农远的实施需要行政为主导,以行政为主导其一就是要有相关的政策引导和支持农远的应用;其二就是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应结合实际,制订适合农远应用的评价体系并付诸实施,从而激励和评估农远的应用。

首先,农远是技术支持下的改善和提高农村教育质量的活动,它的有效实施还需要政策等行政力量的引导和支持。为此,我们可通过政策和技术相结合的手段,引导农远的应用。政策的制定应结合农村和农村教育的实际,把关注点放在农远和农村及农村教育的联系上,注重对农村实际问题的解决,对农远的应用予以积极的引导和保障。

其次,建立健全科学的评价体系,引导农远的应用。现行评价体系中还没有建立健全对教师应用农远设备及资源开展教学的评价项目,影响了农远的应用。在我们进行的“影响农远资源有效应用的关键因素”的调研中,依次排在前四位的是:校长及上级教育行政部门的支持、同事或技术人员的帮助、能有充裕的时间学习和利用农远资源、持续有效的培训。教师将行政方面的支持放在第一位,说明“评价体系对应用具有较强的激励和导向作用”。 “作为教育管理的一种措施,评价体系握有鉴定的充分话语权,教育管理者通过评价体系来激励或引导被评价对象的价值观取向。因此,评价体系不仅对农远的运行起着重要的导向和质量监控作用,而且在横向和纵向两个层面影响着与农远发展相关的人、财、物的分配和使用。评价体系显然是存在于农远运行过程中的一个隐性的重要因素。”[8]因此,评价体系对农远的应用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只有立足于学校、教师、学生及农远发展的实际,改变片面强调结果而忽视发展的倾向,制定科学的评价制度,利用正确的评价体系的导向作用才能调动学校和教师的积极性,充分地利用现代远程教育资源,使农远发挥最大的应用效益,才能真正推动农远在农村学校教育教学中科学、持续而合理地应用与发展。

由此看来,笔者认为,加强农远应用的行政主导,建立健全科学的评价体系应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1)面对农村教育结构单一的现实,可通过制定相关的政策一方面保障农远为传统教育的有效服务,另一方面使农远提供传统教育不能提供或难以提供的服务,努力使农远成为农村知识分子服务于农村发展的有效平台。同时,从政策上引导、泛联合如农业、科技、卫生等实践机构,将农村中小学办成当地的文化科技中心、信息传播中心、党员教育中心和卫生知识普及中心等,这样也有利于赢得他们在资源建设和资金等方面的支持。另外,应积极联合研究“三农”问题的学术力量,共同开展基于农远实践的项目研究,对农远的发展予以智力支持。

(2)改革仅以升学率为评价的单一体制,形成科学合理的信息化教学评估新体系。 教育评价多元化、过程化,应遵循发展性教学评价新理念,教学评价体系应“提高教师参与信息化教学实践的积极性,注重对教师教学过程的评价和学生发展多方面的信息收集,而不是单纯依靠考量学生的学习成绩来评定教师的工作业绩。教学评估不仅是对教师工作状况的鉴定,更重要的是要促进教师成长和提高教学质量,从而达到促进学生学习和发展的目的”。[9]

(3)将远程教育资源的应用纳入日常的教学管理之中,将教师对农远资源的应用纳入到日常考核中,并与教师的职务晋升、评优选先、福利待遇挂钩,真正使资源走进课堂,面向学生。

3.应用要以循序渐进为策略

依据“文化滞后”的原理,技术等物质文化属于显性文化,在新技术被传入或引进后比较容易实现与现实的整合,而观念等非物质文化则属于隐性文化,变化较慢,常常滞后,这样,两种文化的滞差就形成了社会对技术传播的阻力。[10]农远以其符合农村客观实际的“三种模式”由城市向乡村输送资源,这是历史性的创举和进步,这是物质层面融合的基本实现,但由于“文化滞后”现象的普遍存在,以及我国农村特别是西部农村独特的背景,可以预见,农远的应用将是长期的曲折复杂的过程,是一个分阶段循序渐进的过程。

在农远建设阶段,主要为农村中小学搭建“三种模式”的硬件平台,输送基本满足农村中小学教育教学需要的资源,为农村学校的信息化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为进一步的应用奠定良好的基础。并且 “三种模式”是一种物化的知识力量,它是人们阶段性的认识成果,它也应将在实践中不断地得到检验、改进和完善,从而更将反映和符合农村和农村教育实际。[11]

在农远全面应用阶段,从应用的空间来看,农远的应用领域主要有校内和校外,学校是应用的主阵地,随着应用的推进,应用的空间也会逐步扩大;从应用的纵深来看,农远的应用水平的提升也是一个阶段性的过程;目前关于教师教学应用水平的阶段的研究也较多,如西北师大郭绍青教授提出的六个阶段:[12] 迷茫阶段、准备阶段、模仿阶段、积累发展阶段、熟练阶段和创新阶段。这些关于教学应用的阶段的研究为农远应用策略的研究和制订提供了有力的依据。

在农远品质提升阶段,农远以其先进的信息技术环境、丰富的资源,农远的应用真正体现扩大教育机会、提高教育质量、促进教育改革与发展,并最终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品质。体现了技术、人和他们的实践活动之间的联系,体现了为了人、尊重人的以人为本的教育品质。

每一个阶段既有有利条件,也有不利因素,我们要做的就是始终坚持以应用为核心,以发展为目的,加强应用,缩短价值观念等非物质文化对农远的适应过程,弱化文化“滞后”,不断探索其未来发展的潜力与可能性,为农远的可持续发展培育新的方向。

4.应用要以人为中心

人是农远应用的核心要素,主要体现在对资金、资源、农远系统的组织与管理等要素的综合配置中。正如祝智庭教授所说“技术是偏方,人本是正道”,人是能够将诸多因素进行合理统筹、科学整合、有效实施的真正“魔术师”。只有依靠人,才能使经过精心设计的优质资源服务于农村中小学的广大师生、农村党员、干部和农民,只有依靠人,才能不断创新教学应用模式,实现农远的持续发展。农远的建设和应用中的“人”主要包括两部分:一是农远组织队伍建设中的成员;二是接受培训的教师。其中队伍建设主要是指从中央到地方各级相关部门人员配备及其职责的确定;师资培训是培养掌握远程教育设备和资源应用技能的农村教师队伍,为农远的应用提供人力保障。

在农远的建设期,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分别成立了由政府主管领导任组长的农远工程项目领导小组;地(市、州)、县各级政府也相应成立了以政府分管负责人为组长的领导小组和工作机构,具体负责项目的实施;各项目学校也成立了以校长为组长的工作领导小组。在农远工程全面进入应用的阶段时,农远的队伍建设应当与时俱进,转变职能,既重建设也重应用,不断适应农远新时期的发展需要。应加强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的信息化领导能力,应根据具体情况制订切实可行的农远应用方案,协同教师制订个性化的专业发展规划,配合新一轮的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的实施,逐步提高教师的应用能力。同时,各地教育行政部门和培训机构应从本地的教师实际、设备实际和资源实际出发,坚持因地制宜、按需培训、注重实效的原则,继续完善“省、地(市)、县、乡、校”五级培训体系,并从培训目标、对象、内容、形式、评价等方面积极探索,总结适合本地的培训模式,避免“一刀切”、“走过场”式的培训。

四、结束语

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功在当代,利在千秋,其发展是一项多维、复杂的系统工程,除了系统本身的管理、技术、资金、资源、培训等因素外,其应用环境的关注和培育也是不可忽略的,因此笔者从应用导向的视角对农远的持续发展作了一点思考,供那些关心西部农村教育问题的人们借鉴,从而为关注、支持农远的发展提供支持。农远的应用是一个长期的过程,这一过程要求我们应当始终从农村和农村教育实际出发,处理好继承与发展的关系,时刻找准农远的恰当位置,“把关注点放在技术、人和他们的实践活动之间的联系上”,关注农远与当前农村教育中的核心问题之间的联系,整合相关力量,加强应用研究,使农远发挥更大的效益。

参考文献:

[1]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成效显著[N].教育部简报,2007,(70).

[2]贾巍,杨晓宏.为远程教育发展烙上文化印记[N].中国教育报,2007-9-13(10).

[3]马若明,杨晓宏,宋晗.没有规矩,不能成方圆[N].中国教育报,2008-1-25(7).

[4]张小红.信息化教育“应用导向”策略的实施基础[J].电化教育研究,2007,(9):14-17.

[5]余胜泉.农村远程教育深化发展的几个方向[J].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05,(8):9-12.

[6]余胜泉.寻找中国特色的教育信息化[J].中国远程教育,2004,(20):39-41.

[7]张竺鹏.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问题与对策[J].教育研究,2006,(8).

[8]杨晓宏,马若明.重建与解读:人始终是最富有活力的因素[N].中国教育报,2007-3-28(7).

[9]刘成新,邹建梅.教师信息化焦虑问题调查分析[J].电化教育研究,2005,(5):42-46.

[10]陈凡,马会端.技术传播与文化整合[J].东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4):241-245.

[11]杨晓宏等.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成本效益分析[M].北京:国防工业出版社,2008.

[12]郭绍青等.农村远程教育中教师能力水平与学校应用发展研究[J].电化教育研究,2007,(11):27-31.

(编辑:王天鹏)

猜你喜欢

现代远程教育农村中小学发展
迈上十四五发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牌”
砥砺奋进 共享发展
改性沥青的应用与发展
推进中小学艺术教育区域发展的对策研究
农村中小学音乐教育在新课改背景下的改革
河南省农村中小学体育教学现状与对策研究
我国高校现代远程教育管理的问题及对策
无线网络技术在现代远程教育中的应用探究
新型农民远程教育培训探索
云计算在现代远程教育中的应用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