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文言文断句浅谈

2009-05-04梁小萍

中学语文·大语文论坛 2009年3期
关键词:断句文言文阅读教学

【摘 要】文言断句是文言文阅读过程中的一项基本功,也是中学生阅读文言文的一个难点问题,本文详细介绍了几种文言文断句的基本方法,希望对学生的阅读解题有一定的帮助。

【关键词】文言文 阅读教学 断句 语法分析

文言文断句是中学生的基本功。韩愈《师说》中的“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说的就是古代老师教学生读书和断句的情形。句读,作为我国古代的标点符号,大约起源于汉代。一般而言,在古汉语中,语意已完的叫做“句”,用“レ”表示;语意未完而须停顿的叫做“读”,用“、”表示。到了宋代,句号却由钩形变为了圆圈或圆点,与现代的句号基本相同了。

断句的基础在于对文章内容的整体理解,不同的理解常会造成不同的断句,或者说不同的断句会造成不同的理解。古代有个财主,想娶一女子为儿媳妇,便委托其子之师前去“相人”,其子之师“相人”完毕后,即修书一封以告财主。其书云:“此女品德十分丑陋,并无半点可取(娶)”。财主接到信后,却满心欢喜,即刻命人将亲事订了下来,在他看来,“此女品德十分,丑陋并无半点,”当然“可取(娶)”。此故事虽属虚构,但其所体现的断句的重要性却可见一斑。

给文言文断句,除整体感知全文内容、加强诵读、增强语感外,还可借助以下几种方法来帮助正确断句。

一、主语断句法

文言文中句子的主语与现代汉语一样,通常也是用名词或代词来充当,因此,在断句时,首先要找出句子的主语来(重点找句中的名词或代词),然后把不同主语的句子点断开来,初步把点断范围缩小。完成这步后,再逐句仔细审察同一主语句子内部是否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谓语,即这个主语是否发出了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动作(或存在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状态),如果有,且谓语中心词之间又没用“以”、“而”等连词来连接,则该“同一主语句子内部”的不同谓语部分之间要点断开来。如下列文段:

景公之时霖雨十有七日公饮酒日夜相继晏子请发粟于民三请不见许公命柏遽巡国致能歌者晏子闻之不说遂分家粟于氓致任器于陌徒行见公

(齐景公的时候,雨一连下了十七天不停。景公却日日夜夜喝酒。晏子请求发放粮食给灾民,请求了多次,也没有被允许。景公命令近臣急速巡视全国,招致会唱歌的人。晏子听说后,不高兴,就把他自己食邑出产的粮食分给百姓,并把装运粮食的工具放在路上,徒步去见景公)

根据文段大意,依由前到后顺序先找出文段中的不同的主语:霖雨、公、晏子、公、晏子。据此,则可把不同主语的句子点断开来:景公之时霖雨十有七日/公饮酒日夜相继/晏子请发粟于民三请不见许/公命柏遽巡国致能歌者/晏子闻之不说遂分家粟于氓致任器于陌徒行见公

然后再把“同一主语句子内部的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谓语”点断开来,则有:

(1)公饮酒/日夜相继 (2)晏子请发粟于民/三请/不见许 (3)晏子闻之/不说/遂分家粟于氓/致任器于陌/徒行见公 (4)景公之时/霖雨十有七日(时间状语要点断开来)。

两个步骤分析点断的结果合起来便为下列答案:景公之时/霖雨十有七日/公饮酒/日夜相继/晏子请发粟于民/三请/不见许/公命柏遽巡国致能歌者/晏子闻之/不说/遂分家粟于氓/致任器于陌/徒行见公

二、找古代标点符号法

某些文言虚词所在之处,往往是应该断句的地方,因而我们可以把这些文言虚词看成是古代的标点符号,既是标点符号,则我们诵读时当然要据此而停顿,因此,理解并熟记这些文言虚词,于断句能力的培养大有裨益。

按其在句中所处的位置和所起的作用,这些文言虚词大体可分为四类:

(1)句首词:夫、盖、岂、唯(惟)、然、虽、故、斯、今、凡、且、且夫、至若、若夫、虽然、然则、是故、是以、于是、纵、纵使、向使、假使、苟、则、或、况、而况、至于、已而、岂非等常用于一句话的开头,在它们的前面一般要断开。

(2)句尾词:者、也、矣、焉、耳(尔)等经常用于陈述句末尾;耶、与(欤)、邪(耶)、为(何…..为?)等经常用于疑问句末尾;哉、夫等经常用于感叹句末尾,它们的后面一般要断开。

(3)感叹词及表时间的副词:呜呼、嗟夫、悲夫、嘻、噫;昔者、今者、久之、顷之、向之、须臾、既而、未几、俄而、已而、无何。这些词在句首时,一般可在它们前后点断。

(4)对话标志词:常见的有“曰”、“云”、“言”、“道”等。

这四类词,就像古代的标点符号,时时提醒我们在诵读时要注意句读注意停顿,因此,我们要根据它们在句中所处的位置和所起的作用,正确地把文言句子点断好。

如下例:(2004年高考北京卷)将下面文言文中画线的部分用斜线断句。(5分)

近塞上之人有善术者马无故亡而入胡人皆吊之其父曰此何遽不为福乎居数月其马将胡骏马而归人皆贺之其父曰此何遽不能为祸乎家富良马其子好骑堕而折其髀人皆吊之其父曰此何遽不为福乎居一年胡人大入塞丁壮者引弦而战近塞之人死者十九此独以跛之故父子相保故福之为祸祸之为福化不可极深不可测也

根据文意,依由前到后顺序,首先找出能充当古代标点符号功用的文言虚词:

者、曰、乎、曰、乎、曰、乎、故。据此,此文段可初步点断为:近塞上之人有善术者/马无故亡而入胡人皆吊之其父曰/此何遽不为福乎/居数月其马将胡骏马而归人皆贺之其父曰/此何遽不能为祸乎/家富良马其子好骑堕而折其髀人皆吊之其父曰/此何遽不为福乎/居一年胡人大入塞丁壮者引弦而战近塞之人死者十九此独以跛之故父子相保/故福之为祸祸之为福化不可极深不可测也

然后,运用“主语断句法”,便可把它点断为:近塞上之人//有善术者/马无故亡而入胡//人皆吊之//其父曰/此何遽不为福乎/居数月//其马将胡骏马而归//人皆贺之//其父曰/此何遽不能为祸乎/家富良马//其子好骑//堕而折其髀//人皆吊之//其父曰/此何遽不为福乎/居一年//胡人大入塞//丁壮者引弦而战//近塞之人//死者十九//此独以跛之故//父子相保/故福之为祸//祸之为福//化不可极//深不可测也(运用“主语断句法”点断的句子用“//”标示)

又如下例:“天下事有难易乎?为之,则难者亦易矣;不为,则易者亦难矣。吾资之昏不逮人也,吾材之庸不逮人也;旦旦而学之,久而不怠焉,迄乎成,而亦不知其昏与庸也。吾资之聪倍人也,吾材之敏倍人也;屏弃而不用,其与昏与庸无以异也。然则昏庸聪敏之用,岂有常哉?”(清代彭端淑《为学一首示子侄》)

这段文字相当典型。全段共有十七个句子,用了十七个标点符号。其中成为断句标志的句末语气词共十一个(“乎”、“矣”、“也”、“焉”、“哉”),连词和凝固结构共三个(“则”、“而”、“然则”),代词两个(“之”),句首语气词(“岂”,也有人称之为情态副词)一个。

再看下例,先用找古代标点符号法,再用主语断句法便可正确地将它点断: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礼记·学记》)(运用“主语断句法”点断的句子用“//”标示)

三、利用对称句式法

古代文言散文也与诗词歌赋一样,讲究句式整齐,音韵和谐,因而在句子内部、句子与句子之间,都讲究这一美学原则。

如《过秦论》中的句子:因利乘便,宰割天下,分裂河山。(句内的对称)良将劲驽守要害之处;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单句对称);

又如《管子》中的句子:一年之计,莫如树谷;十年之计,莫如树木;终身之计,莫如树人。一树一获者,谷也;一树十获者,木也。一树百获者,人也。(多句对称)这些句子结构相同,整齐划一,读起来朗朗上口,颇具音韵美。断句时,要特别注意古文讲究整齐对称、行文中上下句常用相同的字数和相同的结构的特点。

下面是用对称句式法点断后的例句:

班固论司马迁为《史记》:是非颇谬于圣人/论大道则先黄老而后六经/序游侠则退处士而进奸雄/述货殖则崇势利而羞贫贱//此其弊也//予按//此正是迁之微意。(选自沈括《梦溪笔谈》)

再看下例:国者/天下之利用也//人主者/天下之利势也//得道以持之/则大安也/大荣也/积美之源也//不得道以持之/则大危也/大累也/有之不如无之/及其綦也/索为匹夫不可得也/故用国者/义立而王//信立而霸//权谋立而亡。(运用“对称句式法”点断的句子用“//”标示)

四、文言句式点断法

某些文言特殊句式和固定结构也可以帮助正确断句,下面几种文言文的习惯句式,如:“何……之有”(宋何罪之有?);“如……何”(如太行王屋何?);“唯……是……”(唯余马首是瞻);“非唯……,抑亦……”(非唯天时,抑亦人谋。);“不亦……乎”(不亦说乎?);“何……为”(何以伐为?);“无乃……乎(无乃不可乎?);“可得……欤”(可得闻欤?)“得无……乎”(得无异乎?)……者,……也(刘备者,天下枭雄也);是……也(是人力所不能及也);宁……乎(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可以帮助断句,要熟记。

★作者简介:梁小萍,广东省南雄黄坑中学教师。

猜你喜欢

断句文言文阅读教学
文言文阅读专练
初中英语评判性阅读教学实践与探索
多元读写理论指导下的初中英语阅读教学实践
统编本初中文言文选文变化及教学策略
高阶思维介入的高中英语阅读教学
“认知-迁移”教学模式在高年级阅读教学中的应用
会背与会默写
文言文阅读练习
核心句理论在英汉视译断句技巧中的应用
妙用标点巧断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