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温总理剑桥演讲直播报道的三次惊讶

2009-04-29

声屏世界 2009年4期
关键词:温总理新闻联播剑桥

黄 钦

编者按:央视的温总理剑桥演讲直播报道是我国时政新闻报道一个亮点,体现了媒体的开放性,同时也彰显了自信和勇气。信息的公开有利于创造认同,面对突发事件敢于说话能有效地引导舆论。

金融危机席卷全球之际,温家宝总理踏上了访欧的“信心之旅”。类似这样的领导出访,媒体进行程序性的报道,以外交辞令般的新闻语言完成采访任务自然不是难事,但综观此次温总理访欧报道,却分明让人感受到了一股扑面而来的新风。如《一起床就向警卫员询问股市行情》《“出来五六天有点想家”》《温家宝过法国门而不入——责任不在中方》,爱憎分明、闪烁着人性光芒的立体化的报道较之以前静止僵化、千人一面的报道无疑是一种巨大的进步和变化。其中,中央电视台对于温总理剑桥演讲的直播报道,更是让人耳目一新,让笔者惊叹不已。

开辟直播新战场

得知温总理将在剑桥大学演讲并将在央视直播是在2月2号的晚上,当晚的《新闻联播》提前预告了这一消息。听到这则消息,笔者心头不免为之一振。众所周知,电视直播对于中国电视界来说,一直是一种“奢侈品”——充分的准备时间,众多的拍摄机位,宏大的视觉场面。一般情况下,无方案、无准备、无预知结果的事件是不能用来直播的。虽说“伊拉克战争”和“汶川地震”的直播报道一定程度上打破了这一思维定式,使得电视直播实现了从已知程序直播向未知事件直播的转变,但直播的领域还是受到了一定限制,类似中国领导人在国外发表长篇演讲这样的直播报道确实十分鲜见。之所以少见,笔者以为,原因大致有三。

其一,政治体制的原因。与西方不同,中国长期适用的是一种组织推荐和代表选举相结合的选举制度,而西方大多采取的是选民直选的方式。因为直选,竞选者就必须了解、尊重选民,就必须学会与选民进行有效沟通,与竞争者展开论辩,从而赢得选民的信任。因此,每当美国大选之年,我们经常能看到竞选者之间激烈的辩论和精彩的演讲。正如当年英俊潇洒、颇有才气的肯尼迪通过电视辩论战胜老成持重、已连任两届副总统的尼克松而当选为美国历史上第44届总统一样,参议员出身、政绩并不显赫的奥巴马也是凭借着激情善辩而一举问鼎白宫,成为美国历史上第一位黑人总统。因此,一般来说,西方领导人在演讲和辩论方面是颇有建树的。与之相比,中国的官员由于组织推荐和等额选举等原因,在“说话”的能力和智慧方面则相形见绌,虽然近些年中国官员通过新闻发言人制度的锤炼已经有所成长和提高,但这方面要走的路还很长。

其二,媒介素养的原因。在媒介所有制关系上,西方媒体大多是私有制,媒体在很大程度上代表和影响着选民的意志,因此,政府官员十分重视媒体,善于利用媒体达到自己的目的,媒介素养相对较高。比如,美国前总统罗斯福在其总统任期内,共举行了998次记者招待会,平均每年83次,一举将美国的新闻中心从当时的纽约移到了华盛顿,而且,他还能叫出白宫所有记者的姓名,还为一些记者取绰号,官媒关系十分融洽。记者在相关报道中也刻意回避他下肢瘫痪的事实,以致于很多人至今都还不知道他其实是一个残疾人。①再比如,英国前首相布莱尔每次举行记者招待会前都会单独约见与会的重要媒体记者,与之聊天,伺机询问记者们可能提到的问题,并思考如何应对。而与之不同的是,中国媒体实行公有制,媒体是党和政府的喉舌,担负着“上传下达”的作用,政府对媒体硬性规定多,软性利用少,官员媒介素养相对较低。这种“短板”在一些外交外事活动中,在处理和国外媒体记者之间的关系时,表现得尤为明显。

其三,不确定性因素的原因。直播存在风险和不确定性因素自不待言,在国外直播我国领导人活动,这种风险就更大,不可预知的因素就更多、更复杂。

可以说,正是基于以上一些考虑,直播国家领导人在国外的外交活动,这种情况并不多见。联想到北京奥运会火炬海外传递期间所遭遇到的干扰和破坏,联想到美国总统布什在伊拉克记者招待会上所遭到的“飞鞋”,能够直播温总理剑桥演讲,并在《新闻联播》当中发布节目预告,不仅需要自信,恐怕更需要勇气。

将直播进行到底

如果说直播温总理剑桥演讲让人感到第一次惊讶的话,那么,接下来央视对演讲遭到干扰所作出的反应则让人感到了第二次惊讶。

笔者收看的是中央一套的晚间直播。就在演讲即将结束时,现场传来了哨声、喊声和一声闷响,演讲也因此停了下来。本以为央视会迅速将画面切回演播室,发挥演播室的“缓冲”和“调节”功能,但出乎意料的是,直播画面依然继续,并始终定格于温总理。在稍许停顿之后,温总理动情地说:“这些卑鄙的伎俩,阻挡不了中英两国人民的友谊,人类的进步,世界的和谐,是历史的潮流,是任何力量阻挡不了的!”话音刚落,现场便响起热烈掌声。总理的表现从容、大度、得体,体现了大国风范,而央视的表现也同样值得称赞。在直播出现意外情况时,央视没有刻意地躲闪和回避,而是直面现实,让事发现场真实地呈现在了观众面前,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观众的知情权。当然,如果当时能够采用双视频视窗的方式,在紧盯温总理反应的同时曝光试图干扰者的影像,效果可能会更好,但能够做到在出现意外时将直播进行到底,这已经是一大进步。因为这需要足够的勇气和职业精

神,同时也从一个侧面反映出我们舆论环境的宽容和宽松。

“负面”报道的正面效应

对温总理演讲直播报道产生的第三次惊讶缘于第二天的《新闻联播》。这一天的《新闻联播》破天荒地将这一突发事件呈现在亿万电视观众面前,这在我国电视新闻史上可谓罕见。长期以来,“报喜不报忧”是我们一贯的行为逻辑,对于这种有损领导人形象和国家形象的画面一般会被编辑拿掉或进行一些处理,更何况是在《新闻联播》这样一个严肃、权威的国家级话语平台上。例如,上世纪90年代,江泽民同志出访美国,与美国各界友好人士济济一堂,现场歌舞升平,一派热闹喜庆的气氛,江泽民同志还带头引吭高歌,而就在大楼外不远处,抗议之声却不绝于耳。最后在报道这条新闻时,没有了现场同期声,观众看到的只是现场热闹祥和的画面。类似这样的外事报道还有很多,似乎国家领导人到世界的任何一个角落,都是花团锦簇,红旗招展,人人笑脸相迎。实际上,领导人出访遭到抗议和示威,已经不是什么新闻,任何一个国家的领导人都会碰到这种情况,它并不一定能够说明什么。坦然面对,有利于危机化解;藏着掖着,反而陷于被动。可以说,这次央视大胆报道温总理演讲遭受干扰的事实,非但没有损害国格,反而激起了国人的一致愤怒,凝聚和团结了国人意志。事件发生后,在腾讯网上,先后有两万多网民就此发表了自己的看法。有的网民质问:“布什被扔鞋是因为他侵略别人的国家,我们总理做过什么对不起他们的事吗?”有的网民讥讽:“剑桥学生做出这样的事情,是对英国的侮辱,是英国人的耻辱”“剑桥大学出了这等弱智,我替剑桥大学感到悲哀!”,而更多的网民则向温总理表达了深深的敬意:“我们都爱你,亲爱的总理,你沉着的表现给我们中国人争了光,也赢得了世界的喝彩,我为你骄傲!”“扔鞋者卑鄙!总理,你是我们的好总理,我们永远爱你,永远爱中国,请千万不要难过,我们13亿人支持你!”“亲爱的总理,我们十三亿中国人为您护航!”……这样的一个“负面”报道却获得了意想不到的正面效果。设想,如果媒体不直播、不报道,那么,面对随之而来的外媒、外电以及网络的披露,我们该如何应对?公众又该作何感想?信息时代,只有公开才可能获得认同,只有公开才可能赢得尊重。《新闻联播》的突破为重大时政报道的变革开了个好头,也给工作在“聚光灯”下中国官员的应变能力和媒介素养提出了更高要求。

一次直播报道,带给我们三次惊讶和惊喜,其中,凝聚着中国人的自信、勇气、智慧,昭示着国家发展过程中新闻界专业精神的觉醒,也为中国新闻改革三十年的成就作了最好的注脚。希望这样的惊喜不是结束,而是开始。

(作者单位:孝感学院文学院)

栏目责编:陈道生

注释:

①李 彬:《全球新闻传播史(公元1500-2000年)》,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年8月版,

猜你喜欢

温总理新闻联播剑桥
“抖”起来了!央视《新闻联播》入驻短视频平台的分析与思考
Cambridge Audio(剑桥)CXA80解码/放大器一体机
《浙江新闻联播》 一路坚守 一路蜕变
热血奔跑的十年 浙江新闻联播团队
剑桥现象成功的秘诀
剑桥是最好的起飞平台
温总理在十一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记者会上答记者问引用的古诗文释义
我见到了温总理
英首相亲笔致信温总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