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谈“更定”

2009-04-26张慧敏

语文天地·高中版 2009年2期
关键词:凌晨时分舟子湖心亭

张慧敏

近几年的人教版教科书对张岱的《湖心亭看雪》一文中“更定”的解释如下:

2004年版:更,古时的记时单位,一夜分为五更,每更约两个小时;定,完了,结束。

2005年版:指凌晨时分。

2007年版:更定,指初更以后,晚8点左右。

我们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更定”一词在2004版的教科书中解释为“五更定”,2005版教科书显然认同“五更定”,而在2007版的教科书中解释为“初更定”。

那么。哪个版本是正确的呢?我们不妨先来看一下古代夜间的计时单位表格:

首先,“初更定”即“黄昏”毕,“人定”初,那应该是晚上8点左右。笔者曾在杭州做过短暂停留。杭州市处于北纬30.2度,东经120.1度,这样的地理位置,在冬天的夜晚八九点钟那是一片漆黑,在张岱所处的时期是无法欣赏如此辽阔的西湖雪景的,除非把西湖缩小到如同白昼的摄影棚里。古汉语词典中“定”字的解释,有“止”、“停”的意思,“更定”就是更停了,即“五更定”。西湖冬天凌晨5点左右天色虽然还有些昏暗,但是天地中的事物在雪的映衬下应该是可以依稀见其轮廓的。同时这也符合文中“湖中人鸟声俱绝”的描写,因为只有凌晨才见寂静。要了解“更定”的意义,还要明确另外一个词“雾凇”的含义。曾巩在《冬夜即事诗》中自注:“齐寒甚。夜气如雾。凝于水上,旦视如雪日出飘满阶庭,齐人谓之雾凇。”据此句,我们可知,“雾凇”的景象应是空中被白气弥漫时我才形成的。如果是在晚上,作者怎能看到影子?又怎能看到如此开阔的画面呢?

其次,从张岱的性情来看,他隐居山林写《湖心亭看雪》,是为了表现自己内心“空寂”的佛理。张岱有避世的忧愤和孤傲的情怀,一定会选择一个别人不会出来的时刻,去寻找与宇宙天地精神相通的心灵归宿。因此他在写景时,以人之性情通雪之性情,以人之精神合雪之精神,并与天地之性情和精神相通相合,绘声传神,寥寥数笔,勾勒出“湖中人鸟声俱绝”,“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的美景,传达出更深人静,万籁俱寂,清幽独绝,外物无扰,闲适空旷的意

境。让人美不胜收,如痴如醉,流连忘返。如果把“更定”理解为“初更以后”。就会有悖逆作者追求“空寂”的初衷。因为美丽的西子湖,无论是冰天雪地,还是朔风凛冽。况且晚上七八点钟人鸟未寝。面对如斯旖旎,如此迷人的雪景,怎能不吸引更众多的迁客骚人去流连神往,吟咏描绘呢?可是在凌晨五点时分,游人出来赏景的可能就微乎其微了吧。也只有如张岱这样客居他乡又具脱俗性情的人才夜来难寐啊,不然张岱到了湖心亭见到金陵二客后不会借助客的大喜之言来抒发心中的无限欣喜:“湖中焉得更有此人”。这是遗世独立的张岱内心极温暖的心声啊!另外舟子喃喃自语“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一句,足见舟子的惊讶,晚上八点左右在西湖赏雪有什么好惊讶的?那一定是天寒地冻的凌晨时分。才会让人惊讶不已。自家相公就够痴了,这么早出来,但来了才发现竟然还有比他更早的。怎不令舟子惊讶呢?

所以。只有选择更深夜静,人鸟皆人梦乡的凌晨“五更”去看雪。才会突出作者远离尘世的与众不同性格,才符合作者的初衷,才符合文章的主题。

猜你喜欢

凌晨时分舟子湖心亭
《湖心亭看雪》教学小结
树叶走路的声音
湖心亭看雪
树叶走路的声音
雪落在水中我听见雪行走的声音
原谅
神回复
柯勒律治会话诗歌中阐释增量的语用功能——以《古舟子咏》为例
湖心亭看雪
残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