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审美观照下的中国智慧

2009-04-26巩燕苹

文学教育·中旬版 2009年3期
关键词:中国智慧李泽厚审美

[摘要]作为中国现当代的美学大师,李泽厚致力于中国文化的现代化阐释以期为中国传统文化找到一个合适的出路,在《中国古代思想史论》中他提出了“中国智慧是审美型的”的著名论题,分析和研究了中国智慧的特征并与西方文化作了简单比较,为我们开辟了一条中国智慧的未来之路。

[关键词]李泽厚;中国智慧;审美;

一、中国智慧的审美特色

以氏族宗法血亲为社会根基的中国传统思想,极其注重社会伦理关系和人事实际,而氏族宗法血亲传统的强大力量和长期延续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和决定了中国社会和意识形态的特征。这就使得“亲亲”、“亲人”的儒家仁学成为了中国思想文化即中国智慧的基本特征。

究其历史原因,由于春秋战国时期社会战乱频繁,使得从商周巫史文化中解放出来的理性,走向了解决战争问题以及人的生存的现实问题和执著人间世道的实用探求的道路,从而实用理性成为了中国传统思想的主要特征之一。这种实用理性使人们较少去追求精神的“天国”,而更多的关注人所生存的世界和生存状态。因此儒学积极入世的精神不是把人的情感、观念、仪式引向带有神秘色彩的宗教崇拜中,而是将其吸纳、消融在世俗的伦理关系和现实生存空间中,讲求“经世致用”的实用原则。在中国哲学中,激烈的否定论是不存在的,儒家温和的怀疑论是文化发展的主要动力,讲求和谐和统一是其特点,强调对立双方的相互补充,追求一种统一的、整体的、经验的和谐。在《实用理性和乐感文化》中,李泽厚说道:“中国哲学和文化的特征之一,是不承认先验理性,不把理性摆在最高位置。理性只是工具,‘实用理性以服务人类生存为最高目的,它不但没有超越性,而且不脱离经验和历史。”这正是一种生存论意义上的哲学,有着其存在的深刻现实意义。李泽厚说“中国民族获得和承继着一种清醒冷静而又温情脉脉的中庸心理:不狂暴,不玄想,贵领悟,轻逻辑,重经验,好历史,以服务于现实生活,保持现有的有机系统的和谐稳定为目标,重视人际,讲求关系,反对冒险,轻视创新……”中国哲学和文化一般缺乏严密的逻辑推理论证和对抽象理论的探索,更欣赏笼统、模糊的全局性的整体思维和直观把握,讲求“悟性”,追求一种非逻辑,非纯思辨,非形式分析的思维角度。是一种审美感悟式的文化。

从有限中去获得无限,在人生的快乐中求得超越,积极的为生活,生存,生命而活动,是中国智慧另一个不可忽略的特征。它是一种“情本体”的文化,同时又注重情理的统一,追求一种体用不二、灵肉合一,既具理性内容又保持感性形式的审美境界。以心理的情感原则作为伦理学、世界观、宇宙论基石的儒家学说和其积极入世的乐观精神,使中国文化洋溢着浓浓的乐感文化特色:“中国人很少有真正彻底的悲观主义,他们总愿意乐观地眺望未来……”在感性世界里,日常生活中追寻生存的意义,理性的把握和精神的超越,这也决定了这个超越不可能是宗教的,而只能是达到“最大快乐人生的极致”——一种审美的境界。“体用不二、天人合一、情理交融、主客同构,这就是中国的传统精神,它即是所谓中国的智慧。”它是一种“在思维模式和智力结构上,更重视整体性和模糊的直观把握、领悟和体验,而不重分析型的知性逻辑的清晰”的智慧;是一种“审美型的文化”。

二、审美型的中国智慧的缺点及弥补措施

在《试谈中国的智慧》中,对于中国文化的未来发展,李泽厚提出了一个时代课题:“面临二十一世纪工艺-社会结构将发生巨大变革的前景,如何清醒地变化和改造我们的文化-心理结构,彻底抛弃和清除那学历史陈垢,以迎接和促进新世纪的曙光,我以为,这正是今日中国哲学要注意的时代课题。”而在与西方文化的比较中去认识中国智慧的优缺,从而扬长补短就是我们不得不做的工作。

在近代中国,主张“中体西用”或“全盘西化”以解决中国现代困境的学者大有其人,但是都没有真正解决中国传统文化与其现代化的断层问题。实际上,中国现代化的进程既要求革新政治经济文化的旧有面貌,又需要保存传统中有生命力的合理的东西。明确认识到中国智慧的不足,吸取西方的长处,使中国文化精神也富有冲破宁静、发愤追求的内在动力;对文化作双重性的分析,在中西方得比较中重构中国文化的现代化结构。发挥中国文化的包容性,在对外来文化的比较吸收中形成“中国特色”的现代中国智慧,使外来文化符合中国实际和中国的社会意识,同时摒弃外来文化中的糟粕,如极端个人主义等,吸收和融化其中合理的东西,如严格的语言分析、高度抽象的思辨能力等。我们要相信我们绵延了数千年的传统文化的魅力和生命力,充满信心地迎接未来,更加勇敢和智慧地去吸纳和融化外来文化,给我们的民族智慧注入新的生机和发展动力。

三、研究中国智慧的时代意义

一个民族的智慧正是这个民族得以生存发展所积累下来的内在的存在和文明,具有相当强固的承继力量、持久功能和相对独立的性质,并且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甚至支配着今天人们的生活和意识形态。在《试谈中国的智慧》中,李泽厚说道:“我所注重的课题,是想通过对中国古代思想的粗线条的宏观鸟瞰,来探讨一下中国民族的文化心理结构问题。我认为这问题与所谓精神文明有理论上的联系和实践上的关系……以有助于今日之现实,即‘有助于人们去主动创造历史”。因此探究古代思想对本民族心理结构和思维模式的影响,发展并改进我们民族的智慧,是一件极其具有现实意义的事情。面临二十一世纪的社会巨大变革,中国的智慧的方向在哪里,如何实现传统思想的现代化等都是我们必须要解决的时代课题。一直以来,我们对自己的传统文化都缺少了一种清醒地反思态度,面临二十一世纪工艺-社会结构将发生巨大变革的前景,如何清醒地变化和改造我们的文化-心理结构,彻底抛弃和清除那些历史陈垢,以迎接和促进新世纪的曙光,我以为,这正是今日中国哲学要注意的时代课题。解决传统智慧与时代的脱节问题,对传统文化做出合理的现代性反思,使中国智慧得以继续延续和发扬光大,是每个学人不可轻忽的责任。

当然,从现实世界看,研究中国智慧对世界文化也是有重大影响意义的,西方对自然的征服态度,使人与自然的关系出现了严重的失衡,并由此引发了环境问题,人的异化问题等等诸多社会问题,很显然以工具理性为代表的西方文化无法解释现代文明的困境,但是中国儒家文化中追求和谐、统一的传统以及老庄反对异化的传统则可以为现代文明找到一个合理的出路。中国文化作为一种现实的人伦文化,正是以美学的形式,完成了它的最高境界的创造,为个性生存提供了一种安身立命的境界——乐生。我们所缺乏的是揭示传统文化的现代意义,这是现阶段我们应该付出努力去挖掘的一个命题,是中国智慧走向未来必经的道路,毕竟,一种没有现实意义的智慧无论它有多么伟大也终将因为缺乏现实生活注入活力而枯竭消亡。

同时,我们也要把这种中国智慧的美和审美引入科学和生产,生活和工作之中,使美和审美成为现代社会的自觉韵律和形式,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并在与西方文化的比较融合中吸收其理性光辉以为我用,在更高层次上构建中国智慧的现代阐释理论系统,以期改变西方学术话语占主导地位中国学术话语在边缘甚至“失语”的境况。并且,中国智慧对于解决当代中国人在文化中的困境、迷惑、精神矛盾和危机方面,有其独特有效的功能。经由不懈努力的现代阐释,中国传统智慧必将对当代中国人的精神文明建设和精神世界的构筑起到巨大作用。

参考文献:

[1]李泽厚.中国古代思想史论[M].天津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

[2]李泽厚.实用理性与乐感文化[M].北京,三联书店,2005.

[3]李西建.关于中国传统美学的价值论研究及未来走向[J].哲学动态,1999,(11).

[4] 扬昌雄.论民族审美意识[J].学术论坛,1998,(6).

作者简介:巩燕苹,陕西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文艺美学。

猜你喜欢

中国智慧李泽厚审美
李泽厚的哲学探索与心灵世界
李泽厚的巧克力
论李泽厚的“实用理性”概念
为世界奉献“中国智慧”
以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理论的视角解读《红楼梦》中贾瑞的人物形象
发扬艺术之光,让美术涤荡灵魂
G20杭州峰会的“中国智慧”
李泽厚老师升级太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