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小针刀结合穴位注射治疗颈性眩晕38例临床观察

2009-04-25,

长春中医药大学学报 2009年4期
关键词:颈性小针刀针刀

,

(1.北京市羊坊店医院,北京 100038;2.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湖北 武汉 430030)

笔者自2006~2008年采用小针刀松解术结合穴位注射治疗颈性眩晕38例,并与针刺疗法进行对比观察,现总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诊断标准 参照青岛第二届颈椎病专题座谈会纪要拟定的颈性眩晕诊断标准[1]:(1)有持续性头痛、头昏、耳鸣等症状,颈部旋转和后伸时出现一过性的眩晕、恶心、呕吐,甚至突然昏倒;(2)椎间孔后缩试验阳性,臂丛牵引试验阳性;(3)颈椎X线片检查有骨质增生,椎间孔缩小,有时可见椎骨移位及颈曲异常,同时经颅多普勒超声(TCD)检查证实为双侧或单侧椎动脉供血不足。

1.2 纳入标准 符合以上诊断标准者。

1.3 排除标准 有眩晕症状但颈椎X线片或TCD检查显示正常者;眩晕发作次数在2次以内者;伴有高血压、心脏病、贫血等全身性疾病者;伴有内耳、前庭神经病变、脑干病变、小脑病变及大脑病变者;外伤所致颈椎病而导致眩晕;未按规定治疗或中途退出而无法判断疗效者。

1.4 临床症状评估标准 参照《颈性眩晕症状与功能评估量表》[2]。

1.5 疗效评定标准 参照《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3]。痊愈:眩晕及相关症状与体征消失,恢复正常生活,X线摄片寰枢关节不对称消失,颈椎生理弧度正常,TCD数值正常;显效:眩晕基本消失,偶因疲劳后在颈部活动时出现短暂性眩晕,遗留较少的相关症状与体征,不影响日常生活,寰枢关节基本对称,TCD数值接近正常;好转:眩晕发作次数减少,程度减轻,遗留部分相关症状与体征,对日常生活稍有影响,X线摄片征象有改善,TCD数值有好转;无效:治疗前后症状与体征,X线摄片、TCD无变化。

1.6 病例与分组 76例采用抽签法随机分为对照组(针刺)38例,男18例,女20例,平均年龄(42.6±5.1)岁,平均病程(3.3±1.5)年;治疗组(针刀加穴位注射)38例,男19例,女19例,平均年龄(43.5±4.9)岁,平均病程(3.2±1.8)年。两组性别、年龄、病程、主要症状(眩晕、头痛、颈肩背痛、猝倒)、体征(旋颈试验阳性、压颈试验阳性、曲度改变)、X线(颈椎间盘突出、钩椎关节增生、锥体旋转)检查比较,均无显著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7 治疗方法

1.7.1 小针刀松解剥离术 患者倒坐靠背椅位,头偏向对侧,双手扶撑于椅背上,颈部适当前屈。针刀入路定位:以后颈区压痛点,特别是颈4~7椎棘突旁及颈4~5椎横突压痛点为主治点(3~5点),以肩背、肩胛、上肢敏感压痛点为辅治点(3~4点)。按针刀手术四步规程及无菌操作规程进针,针体刀口线与颈椎纵轴线一致,顺行血管、神经走向,达患处剥离2~3次,纵行切割、摆动2次,粘滞感消失后快速出针。术后切口以无菌敷料覆盖固定,压迫止血。选择进针刀点时应注意避开重要的血管和神经。每周1次,2~4次1疗程[4]。

1.7.2 穴位注射 复方丹参复合液配方:2%利多卡因10 mL,曲安奈德25 mg,确炎舒松A 20 mg,维生素B12500 μg,复方丹参注射液2 mL,加注射用水至20 mL。取风池、大椎、肩外俞、颈夹脊穴、阿是穴,局部皮肤常规消毒,再行刺入,行手法至酸胀感,回抽无血,将药液缓慢推入。复合液剂量依病变范围和注射点而定,总量不超过20 mL。每周1次,2~4次1疗程。

1.7.3 针刺 患者取坐位,面向椅背,双手平放于椅背,屈颈伏于手背之上,充分暴露颈部。取双侧风池及颈夹脊穴为主穴,背痛加天宗、阿是穴,肩痛加肩贞、肩井,肘痛加曲池。每次取6~10穴,常规消毒,毫针刺入,行手法至酸胀感,留针20 min。每日1次,10次1疗程。

1.8 观察指标 观察临床症状、体征及椎-基底动脉血流速。采用《颈性眩晕症状与功能评估量表》,对影响患者主要症状及功能和心理方面进行评估。

2 结果

2.1 两组治疗前后症状与功能评估量表比较 见表1。

表1 两组治疗前后症状积分值比较

2.2 两组治疗前后椎-基底动脉平均流速比较 见表2。

表2 两组椎-基底动脉平均流速比较

2.3 两组近期疗效结果比较 见表3。

表3 两组近期疗效结果比较(n=38) 例(%)

3 讨论

中医学认为[5],颈性眩晕的病机是风阳上扰、扰动清窍,或痰瘀内阻,脑髓不充,脑窍失养。现代医学对其发病机理:(1)钩椎关节增生、错位对椎动脉的挤压和刺激[6],椎间盘突出对椎动脉的直接压迫,这些机械压迫均可造成椎动脉缺血引发眩晕。(2)颈背部软组织损害性病变所产生的异常应力破坏了颈椎的力学结构,造成节段失稳,刺激颈交感神经及椎动脉壁交感神经,使椎动脉痉挛引起供血不足[7];(3)由于颈椎失稳使颈髓在颈部活动时受到拍打或压迫,引起含有前庭脊髓束的颈髓段受到刺激或压迫,反射性引起眩晕[8]。

小针刀疗法通过对患处进行松解、剥离,可以纠正关节紊乱,调整颈椎椎间关系,同时小针刀的机械刺激可加速血液、淋巴循环,使炎性物质和有害的代谢产物很快吸收、消散[9],既缓解了对椎动脉的机械性压迫,同时也减轻了椎管内外粘连和对脊髓、神经、血管的刺激和压迫,缓解了椎动脉痉挛,改善脑供血状况。穴位注射[10]可以直接用药物注射病变部位,改善了局部组织的血液循环,激发神经冲动的传导,有利于无菌性炎症的吸收,同时可以缓解颈部肌肉的紧张状态,改善颈肌痉挛,相对松弛或增宽椎间隙,扩大椎间孔,调整椎间关系,起到疏通经络、醒脑开窍的作用,有效缓解眩晕、疼痛等症状。

本研究通过与针刺疗法比较,对照组与治疗组的痊愈率、显效率和总有效率均具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提示针刀结合穴位注射治疗颈性眩晕疗效确切,与针刺疗法比较具有显著的优越性。

[1]第二届颈椎病专题座谈会纪要.颈椎病专题座谈会拟定诊断标准及分型标准[J].中华外科杂志,1993,31(8):472.

[2]王楚怀,卓大宏.颈性眩晕患者症状与功能评估的初步研究[J].中国康复医学杂志,1998,13(6):246.

[3]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4:186.

[4]朱汉章.针刀医学原理[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428-431.

[5]李宏斌,刘 凯,秦莉芳.针灸配合推拿治疗颈性眩晕30例临床观察[J].吉林中医药,2007,27(6):41-42.

[6]赵定麟.现代颈椎病学[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1:127.

[7]权伍成,朱汉章,张秀芬.针刀治疗寰枢关节紊乱引起颈性眩晕的临床疗效观察[J].中国中医骨伤科杂志,2007,l5(9):18-22.

[8]岑祖怡,张 维,周就荣.小针刀治疗颈性眩晕130例临床分析[J].广州医药,2003,34(6):73-74.

[9]雷利生.针刀配合封闭治疗肱骨外上髁炎78例[J].吉林中医药,2006,26(11):51.

[10]孙良秀.穴位注射结合中医热敷治疗颈椎病52例[J].吉林中医药,2007,27(1):32-33.

猜你喜欢

颈性小针刀针刀
针刀疗法治疗屈拇指肌腱鞘炎验案
小针刀联合九步八分法治疗膝骨关节炎的临床观察
重庆市中医药学会针刀医学专委会举行成立大会并举办全国针刀治疗冻结肩专题培训班
针刀治疗不同分型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研究进展
颈性眩晕的保守治疗效果
中蒙医结合治疗颈性眩晕
针刀针刺治疗合并颈部症状的周围性面神经麻痹23例
小针刀治疗脑卒中后遗症踝内外翻的效果观察
小针刀配合钻孔减压术治疗跟痛症的疗效观察
颈性眩晕的中医治疗近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