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痰瘀同治后循环缺血性眩晕的临床研究

2009-04-25

长春中医药大学学报 2009年4期
关键词:血证葛根高脂

(南阳医学高等专科学校,河南 南阳 473061)

后循环缺血(posterior cerebral circulation,PCI)性眩晕是一种常见的神经系统病症,本病是中老年常见、多发的一组临床症候群,临床表现以头晕/眩晕、肢体/头面部麻木、肢体无力、头痛、呕吐、复视、短暂意识丧失、视觉障碍、行走不稳或跌倒、眼球运动障碍、肢体瘫痪、感觉异常、步态/肢体共济失调、构音/吞咽障碍、视野缺损、声嘶、Horner综合征等。出现一侧脑神经损害和另一侧运动感觉损害的交叉表现是PCI的特征表现。本病多由痰浊内蕴、瘀血阻络所致,痰瘀互结,阻于脑窍,脑府失养,清阳不升,浊阴不降而发为眩晕。笔者采用健脾化痰祛风,补气活血通络之法,以祛痰活血止眩汤治疗本病,疗效满意,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0例均符合《实用神经病学》[1]诊断标准:年龄40岁以上;慢性起病、逐渐加重,或急性起病,或反复发病;有动脉硬化,或颈椎病史;发作性、体位性眩晕,可伴恶心呕吐、耳鸣、听力下降、视物不清、复视,或突感上肢胀痛,持物落地;有眼震、共济失调、构音障碍,病侧面部及对侧肢体痛觉减退或消失,或旋颈试验阳性;颈椎X线摄片或颈椎CT示颈椎肥大性改变或椎间孔狭窄,经颅多普勒(TCD)示,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均排除卒中、颅内占位、眼病、内耳或全身性疾病等导致的眩晕。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72例,男39例,女33例;年龄45~79岁,平均67岁;有颈椎病史者53例,平时血压正常者34例,合并高血压病27例,高脂血证17例,糖尿病12例。对照组48例,男27例,女21例;年龄45~77岁,平均66岁;有颈椎病史者19例,平时血压正常者21例,合并高血压病17例,高脂血证11例,糖尿病9例。两组采取随机分类的方法,一般资料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两组常规治疗方法相同(均按协定处方执行),治疗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煎服祛痰活血止眩汤(半夏12 g,白术15 g,茯苓15 g,陈皮15 g,天麻12 g,黄芪30 g,川芎10 g,蔓荆子10 g,葛根25 g,赤芍、白芍各15 g,地龙10 g,当归15 g,桃仁10 g,红花10 g,甘草6 g),1日1剂。疗程均为14 d。

1.3 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治疗前后眩晕等症状的改善情况及治疗前后血液流变学指标和TCD变化情况。

1.4 疗效标准 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2]拟定。痊愈:眩晕等症状消失;显效:眩晕等症状明显减轻,头微昏沉或头晕目眩轻微,但不伴有自身及景物的旋转晃动感,可正常生活及工作;有效:头昏沉或眩晕减轻,仅伴有轻微的自身或景物的旋转晃动感,虽能坚持工作,但生活和工作受影响;无效:头昏沉及眩晕症状无改善,或反而加重。

1.5 统计学方法 所有计数资料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组间采用t检验,计量资料用χ2检验,P<0.05为有显著性差异。

2 结果

2.1 两组临床疗效结果比较 见表1。

表1 两组疗效结果比较 例(%)

2.2 两组治疗前后TCD检测结果比较 见表2。

表2 两组治疗前后TCD检查结果比较

2.3 两组治疗前后血液流变学指标比较 见表3。

表3 两组治疗前后血液流变学指标变化比较

2.4 不良反应 患者在治疗过程中均未出现明显不良反应与不适;治疗前后复查血、尿常规及肝、肾功能均未见明显异常。

3 讨论

后循环缺血属中医学“眩晕”范畴,历代医家有“无痰不作眩”“无虚不作眩”“无风不作眩”“无瘀不作眩”之说,但其重要病机转归为痰瘀互结、清阳不升、浊阴不降、脑府失养而发为眩晕。祛痰活血止眩汤针对风、痰、虚、瘀而设,具有健脾化痰祛风,补气活血通络之效。方中半夏燥湿化痰、降逆止呕;予白术配半夏增燥湿化痰之力,佐茯苓以健脾渗湿;陈皮理气化痰以使气顺痰消;天麻平肝熄风而止头眩;黄芪益气养血以固本,合而用之共奏化痰祛瘀、平肝益气养血之功效;川芎、蔓荆子镇肝熄风、化瘀通络,改善脑供血;葛根升发阳气,气行则水行,气行则血脉通畅;白芍敛阴柔肝,平抑肝阳;地龙熄风活络;当归活血化瘀;赤芍、桃仁、红花助当归活血化瘀。

现代医学研究认为,高血脂和高血黏度与中医的“痰浊”“瘀血”密切相关[3],高脂血证为“血中之痰浊”,痰浊留滞于血脉之中是引起高脂血证的重要因素[4],血流动力学异常是血脉瘀阻的客观指征[5]。药理研究证实,本方中天麻具有增加脑血流量,抑制血小板聚集的作用[6];陈皮能拮抗组胺、溶血卵磷脂引起的血管通透性增加,能增强纤维蛋白溶解,抗血栓形成;川芎中川芎嗪能抑制血小板聚集,抑制血管平滑肌的收缩,增加脑及肢体血流量[7];葛根中所含葛根总黄酮有明显选择性扩张脑血管的作用,可显著改善脑循环[8],并可抑制血小板聚集,修复血管内皮细胞,提高PGI2/TXA2水平,降低或减少儿茶酚胺生成,从而抑制血栓形成[9-10],有效降低血黏度,加快血流速度,改善脑缺血症状;红花能降低红细胞压积、全血黏度[11-12]。本研究治疗组通过采用健脾化痰祛风,补气活血通络之药物治疗能明显增加后循环动脉系统的血流速度,从而达到改善脑供血,治疗眩晕的目的。本方对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疗效肯定,其机理有待于今后进一步观察与研究。

[1]史玉泉.实用神经病学[M].2版.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4:1072-1073.

[2]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S].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3:24.

[3]冯光功.论肾虚气弱风痰瘀血阻络在缺血性中风恢复期病机中的重要性[J].中医杂志,1998,39(8):458-460.

[4]程小曲.痰浊型冠心病与血脂、脂蛋白、载脂蛋白的关系及痰浊形成机理的探讨[J].新中医,1994(3):7-9.

[5]静文英,刘采英.321例心脑血管病伴高脂血证病人血液流变学变化与中医辨证的关系[J].内蒙中医药,1993,12(2):1-3.

[6]沈映君.中药药理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0:797-801.

[7]雷载权.中药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5:47-48,92-93.

[8]王钧默.中药药理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9:30.

[9]黄兆宏,金之谨,何耕兴.葛根素对牛动脉内皮的作用[J].老年病学杂志,1992,12(6):350.

[10]曾贵云,张丽英.葛根黄酮对高血压及冠心病患者血浆儿茶酚胺含量的影响[J].中华医学杂志,1979,12(8):479.

[11]梅全喜,毕焕新.现代中医药理学手册[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1998:469,482.

[12]吴婷婷,沈德凯.缺血性脑血管病的中西医治疗[J].长春中医药大学学报,2008,24(4):166-167.

猜你喜欢

血证葛根高脂
蓄血证病机病位探析
药食两用话葛根
气血亏虚型血证的处理
颈椎病良方葛根汤
高脂血标本对临床检验项目的干扰及消除对策
Self-Consistent Sources Extensions of Modified Differential-Difference KP Equation∗
运动降低MG53表达及其在缓解高脂膳食大鼠IR中的作用
血证的概念辨析*
高脂饮食诱导大鼠生精功能障碍
味精与高脂日粮对生长猪胴体性状与组成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