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吴宓买书谈起

2009-04-24王中民

河南教育·基教版 2009年4期
关键词:买书吴宓治学

王中民

这本书是一个学生塞给我的。我不是不愿读,是内心一直对吴宓没有好感,其理由与一般人一样幼稚得可爱:以吴宓为代表的“学衡派”在天翻地覆的“新文化运动”中竟以复古派的面目出现,而吴宓还自恃才高,不自量力,才从国外回来,就匆匆上阵,想一招致对方于死命。事实上他刚一出手,就被新文学阵营“打”得“鼻青脸肿”,成了当时被讥讽的对象和反面人物。而今我读着张紫葛先生用泪写成的《心香泪酒祭吴宓》,对吴宓老先生有了全新的认识。再加上吴宓的旗帜下的莘莘学子,大家熟悉的便有傅斯年、钱锺书、王力、贺麟、季羡林等。这些大师,自上世纪80年代始,又复为治学的中流砥柱。吴宓先生作为一代国学大师,饮誉世界的著名学者,其品行之高崇,治学之严谨,自不待言。只从他买书的背影中,就足令我们后辈品味悠长,受益匪浅。

提起买书,治学之人并不陌生。而吴宓先生的买书却很有特点。他喜好逛旧书店,在当时的动乱年代,加上大多数人古籍知识贫乏,很多珍贵古籍逸散于市井民间,拉杂混陈于旧书之中,听任顾客翻拣。许多“有识之士”便乘虚而入,在漫不经心或挑剔责备中买走心仪已久的好书。吴宓先生却不是这样。他大踏步迈进店里,将手杖置于墙角,双手操作,快速翻拣旧书,从中挑出感兴趣的书册,嘴里不停地嘀咕:“哦,这是本好书!……唔,好像是书院本……呀,呀!周邦彦的词笺!嗯,好本子!……我说呢,这里就是有好书嘛!……”

遇到这样的顾客,店主的眼睛陡然生亮,价格也就翻了上去。五本书竟要了相当于他两个月工资的十四块大洋,自己身上不够,索钱于同行者,同行者感到太吃亏,推托没钱,他竟双手护书,催促同行者回家去取。买书心情之急、之切,叫人可气、可恨、可爱、可叹!现在有些读书之人,非公款不买,非打折不买,更有甚者,有人把买书当作目的,书买回后往那一摆,不读不翻。这与吴宓先生比起来真有点令人惙然而屏气。

我也记起我买书之趣:双休之日,挈妇将子,搭车抵郑,直趋书店,一家人各取所需。化零为整之时,三人面带满足笑容,手抱满怀新书,目熠熠而生笑,情欣欣而动容。虽无吴宓先生之豪费,却也有“小家碧玉”之自喜。墨香拂鼻,沁入心田。买书之日,吃饭已落到其次,夕阳将下,就餐于小小地摊,等饭的闲暇,就迫不及待地翻它几页。归程途中,更是旁若无人,目不斜视,圣人之书当应圣心读之,以至于让没有圣人之德的梁上君子牵肠挂肚,牵走了所剩无几的零钱。以后若干天,家中无闲客叨扰,无电视闹心,静谧之处,各执一卷,或侧身倚床,或伏案面壁,眼前世界缩小,心中宇宙盈大,畅畅然对接古今,评判是非,辨别黑白,品味雅俗,那简直是“美”字一个。现在时代在发展,我也想方便一下,时髦一下,从网上购取心仪的图书。鲍鹏山的《中国文学史品读》就是其中的一本,我虽心知开卷有益,但总感到缺点什么,好像是借的,没有踏实的感觉,深入进去的时候很少。现在回味起来,是没有了那买书的经历,失去买书的趣味。真想不到读书的趣味,竟还连着书的来历。

春天一来,孩子又催了:“爸爸,什么时候去郑州买书呀!”

猜你喜欢

买书吴宓治学
施明敬
玩笑话也需谨慎对待
分期付款
吴宓与钱钟书
吴宓和毛彦文的红尘纠葛
知识的力量
吴宓、梁漱溟与钱
曾国藩对书的消费
KW俱乐部
治学与为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