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为高职院校学生心理问题正确把脉

2009-04-23金艾裙胡孝忠

教书育人·高教论坛 2009年3期
关键词:心理健康院校心理

李 影 金艾裙 胡孝忠

近年来,大学生因心理疾病、精神障碍等原因不惜伤害自己和他人的案例时有发生,据报载:2004年北京地区高校有19名大学生自杀身亡;2005年仅北京大学就有4名大学生自杀;2006年春节后刚开学,华南农业大学相继发生3起自杀事件。可见,大学生的心理问题已到了迫切需要面对和解决的时候。随着社会竞争的加剧,生活节奏的加快,高职院校的学生面临着比普通本科院校的学生越来越多的心理压力。如何为高职院校学生心理问题正确把脉?笔者主要从高职院校学生的心理现状和成因分析人手,希望引起社会和教育界对他们的心理问题给予更多的关注。

一、高职院校学生心理现状及表现特征

高职院校的学生常常因为一些客观的因素以及主观认知、情绪、人格等心理因素的偏差而走入了心理误区,例如:忧郁、狭隘、嫉妒、惊恐、残暴、敏感、自卑等等。

(一)带有高职院校特点的心理问题表现

1自卑心理与怯懦心理并行。自卑的人悲观、忧郁、孤僻、不敢与人交往,性格内向;怯懦是指在困难面前表现出退缩与畏难的心理恐惧。高职院校学生自卑心理总会带来行动上的退缩,而怯懦的心理同样会引起自卑心理的连锁反映,这种自卑与怯懦并行的心理严重地影响了他们正常的生活和学习,他们对周围一切常表现出敏感和惊恐的状态。

2孤独心理与冷漠心理交织。孤独是一种感到与世隔绝、无人与之进行情感或思想交流、孤单寂寞的心理状态;冷漠是一种对人和事漠不关心、无动于衷的消极情绪。高职院校学生中有一部分学生是不合群的,他们总是独来独往,对群体排斥。由于自身的孤独感从而促使自己冷漠对待群体或者其他个体,这种孤独与冷漠交织的心理是高职院校学生人际交往中最大的障碍。

3嫉妒心理与报复心理联袂。嫉妒是在人际交往中,因与他人比较发现自己在才能、学习、名誉等方面不如对方而产生的一种不悦、自惭、怨恨甚至带有破坏性的行为;报复是以攻击方法发泄那些曾给自己带来挫折的人的一种不满的、怨恨的方式。高职院校学生由于学习的压力和动力较小,其注意力容易被学习以外的东西所吸引,嫉妒的心理也极易被报复的心理所引诱,而此时报复性心理带来的攻击性和冲击力也最大。

(二)带有时代特点的心理问题表现

1无聊心理促成懒惰心理。无聊就是无可奈何、精神空虚,其核心在于没有确立合适的人生目标;懒惰是指一种慵懒、闲散、拖拉、疲沓、松垮的生存状态。高职院校学生离开了紧张繁忙的高中生活,对大学里宽松自由的生活、学习习惯一下无法适应,空余的时间不知道怎样打发,生活的目标突然变得模糊,无聊的心理便应运产生。无聊心理占据了生活的全部,于是他们学会了随波逐流,无法将精力集中在学业中,心情不爽,犹豫不决,顾此失彼,久而久之懒惰便诞生了。

2与异性交往的困惑心理。高职院校学生步入大学校园后,身体和生理都发生了许多变化,特别是与异性的交往变得莫名兴奋、期盼又恐惧。但同异性交往到底应该抱有怎样的心态?这成了高职院校学生的一种难以抉择的问题,同异性交往也成了他们人际交往中的一大困惑。有一些学生在不良心理因素的作用下,与异性交往时总感到要比与同性交往困难的多,以至于不敢、不愿、甚至不能和异性交往。

3网络心理障碍。网络心理表现为情绪低落、无愉快感或兴趣丧失、睡眠不稳、生物种紊乱、食欲下降、体重减轻、精力不足、精神运动性迟缓、容易激动、自我评价的能力下降、有自杀意念或行为倾向、社会活动减少等。一般认为,网络心理障碍的晚期表现为网络成瘾综合征,又称网瘾,或lAD病(nternetaddi-condisorder,lAD)。网络的发展带给人类数不尽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但网络却也带给人们难以抗拒的负面影响,特别是对学生的生活、学习以及他们的人生观、价值观等带来消极影响,让学生变成了整天沉浸在虚幻世界里的“网虫”。在众多网民中高职院校学生是上网的主力军。有报道指出:2001年国内某大学237名退学的学生中,有80%的人因迷恋网络而成绩太差导致无法完成学业。

二、高职院校学生心理问题成因分析

(一)外部因素

1学校教育的影响。在教育过程中,学校教育在教育对象的个性发展中起主导作用。应该承认,目前我国的中小学教育主要还是应试教育,家长、学校和学生本人较多地关注学习成绩而轻视其他综合素质的培养。目前令人担忧的是,有相当部分高职院校也避免不了应试教育这种窠臼。这种应试教育培养出的大多是“高分低能”的学生,除了考试学习之外什么也不懂,这些学生或多或少、或深或浅带有应试教育所扭曲的病态心理的烙印。

2家庭教育的影响。家庭教育担负着对儿童传授文化知识、培养道德品质、指导行为规范、帮助谋生等责任。一般说来,亲切和睦、温暖、充满爱心、奋发向上的家庭环境有利于青少年健康成长。但是目前高职院校大学生中有部分是孤儿、单亲家庭子女、父母离异或父母感情不好的学生,还有的学生父母长期在外打工(留守儿童)。这些学生在学习、成长过程中由于缺少亲情或关爱,感受不到完整家庭的温暖,心理、心智发育不健全,怨世愤俗,极易产生嫉妒心理。这种不健康的心理轻则妨碍与人之间的正常交往,重则容易产生攻击性和破坏性行为。另外是独生子女教育方面,在高职院校学生中有相当一部分的学生在家中是独生子女,他们在家中被溺爱惯了,步入大学后他们首先面临或难以处理的是“人际关系紧张”和“自理能力弱”等问题。

3环境教育的影响。环境教育有许多,如社会组织环境、社区环境、同辈群体环境等,这些环境都可以称之为群体环境。好的群体环境有利于青年学生的发展和前进,反之坏的群体环境将影响青年学生未来的发展甚至阻碍其前进的步伐。孟母三迁的故事是对好的教育环境选择的最好明证。中学时代,学生活动少,人际关系比较简单;而大学里同学大都来自全国各地,每个人的生活习惯不尽相同,同学间的人际关系相对复杂,特别是学生家庭经济条件差异较大,这对不少来自相对贫困的农村同学来说,极易产生自卑心理甚至逆反心理(像云南大学的马加爵),这些情绪得不到宣泄,久而久之会产生一定的心理障碍。

(二)自身因素

1理想与现实巨大差距的影响。许多学生在中学就非常羡慕大学生活,他们在电影或电视中看到的大学生活充满浪漫色彩,大学校园大而美丽,所学知识让人陶醉,同学们三五成群,在大路上、在教室里、在凉亭旁、在小河边谈理想说抱负,老师才华出众、讲话妙语如珠、幽默风趣,学生听课如沐春风等等,但是真正进了大学才发现现实与理想的差距较大。高职院校由于发展历史相对较短,特

别是近几年不断扩招,致使大部分高职院校的建设、教学水平和师资力量还正处于起步阶段,这与普通高校差距自然更大,这就必然引起学生内心的失落和失望进而造成郁闷情绪。

2大学里学习模式和方法改变的影响。在中学里45分钟一节课,每节课讲1、2页纸的内容,老师讲得细,一小段内容重复好多遍,课内作业课外作业很多,又有升学的压力,每天忙得昏头转向,也没有时间想其他的事情。到了大学,教师的授课方式发生很大改变,自己的空余时间很多,又没有升学的压力。许多学生没有良好的心态积极适应这些变化,反而使他们产生了一定的心理压力,导致有些学生产生烦躁情绪;还有部分同学对自己所学专业不感兴趣,自己也弄不懂到底学什么专业好,学习的热情低、主动性差,以至于产生厌学、烦恼等心理问题。

3错综复杂的心理问题冲击的影响。在整个高职三年的大学生活过程中,每个人都会不同程度地受到某个或某些心理问题的困扰。如因环境变异产生较强的心理压力;因人际关系不和谐产生的心理恐惧感;恋爱与性方面引起的情感冲击;自我认识不足;生理与心理发展的不同步性,意志力不够坚定;初尝独自生活的自由,在放纵与束缚之间徘徊;高职学生所面临的沉重就业压力等等,这些复杂的心理问题有的是入学前就有的,有的是刚入学后就凸现出来的,有的是毕业前因就业的压力骤然表露出的。

三、解决高职院校学生心理问题的几点建议

(一)宏观对策

1国家出台相关政策。自心理健康教育开展以来,普通高校学生的心理健康可以说取得不少的进展,但是高职院校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一直停滞不前,不是照搬普通高校心理教育的模式,就是轻描淡写地看待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因此国家(或本地区)必须制订具体实施方案,有计划、有步骤地开展工作,要在人、财、物等方面给予支持和必要条件的保障。

2高职院校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咨询体制的管理。高职院校应将心理健康教育纳入正规教育体系,不断深化心理健康教育新理念,完善心理健康教育网络,创造良好的心理社会环境,特别是良好的校园文化。

高职院校还应加强心理咨询体制的管理,建立健全心理咨询机构,完善学生心理卫生组织,构建心理档案库。高职院校德育工作者应对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给予足够的重视,需建立专业化队伍,强化心理咨询功能,采取多渠道心理健康教育的措施。

(二)微观对策

1辅导员工作需要科学化和规范化。辅导员是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工作的组织者、实施者和指导者,所以他们对学生基本情况的了解是最全面的,掌握的信息也是最多的。对高职院校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要求高职院校的辅导员必须通过科学方法及时对大学生进行心理普查,及早发现有心理问题的学生,及时解决问题。辅导员还要从心理学的角度研究大学生个性心理差异,只有了解和掌握每个人的个性心理特征,才能因人而异,采取不同的教育方式,达到较好的教育效果。

另外,高职院校辅导员还必须加大对人际关系不良的学生、成绩落后的学生、不受重视的学生、情感脆弱的学生、意志力薄弱的学生、适应能力差的学生和经济困难的学生等这些弱势群体的关注(特别是心理上有问题的学生)和帮助。因为从心理学角度来看,这些弱势群体一直是被人忽略的群体,辅导员老师的关注无形中会给他们一种心理的暗示作用,让他们感到老师(学校)在关心我。

2引导高职院校学生心理健康的自我完善、自我调适,积极应对现实。“依据大学生的心理特点,有针对性地讲授心理健康知识,开展辅导或咨询活动,帮助大学生树立心理健康意识,优化心理素质,增强心理调适能力和社会生活的适应能力,预防和缓解心理问题。”解决高职院校学生的心理问题,最根本的办法还要靠学生自身来完成。高职院校学生心理健康的自我完善和自我适应可以从以下几点加以引导:引导他们自我教育和自我指导,塑造自信人格;引导他们搞好人际关系,培养诚信品质;引导他们学会自我保护,建立积极的防卫机制;引导他们养成科学的生活方式;引导他们加强自我心理调节。

综合以上对高职院校学生心理现状、成因的分析,笔者认为:要使高职院校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需要学校理顺管理体制,获得政策支持和补给保障。只有社会、学校、家庭、学生自身四方共同努力、通力合作,高职院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才能步入全新健康的发展轨道。

猜你喜欢

心理健康院校心理
心理“感冒”怎样早早设防?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Distress management in cancer patients:Guideline adaption based on CAN-IMPLEMENT
心理感受
让心理描写点亮全篇
院校传真
院校传真